若女性要寫小說,她必須擁有金錢與屬於自己的一個房間 — 維吉尼亞·吳爾芙
嗨~我是夜鶯。
先打個預防針,這篇文章的篇幅稍長,也多以女性觀點出發。
請男士們稍安勿躁——你們真的很棒!但我們女性,也該學會讓自己「自立自強」。
接下來的內容,並非推薦任何保單或投資標的,而是單純分享我對「資產」與「財務自由」的看法,請各位斟酌服用。
📌 老話一句:投資有風險,請審慎評估自身的風險承受度。
金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相信大家都聽過這句話:「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萬萬不能。」
若以我的觀點來說,它可以這樣解讀:
錢雖非萬能,卻能解決多數問題。
從小,我們被教育要勤儉持家、要替家裡省錢、要做個賢內助。
我並不否定這樣的觀念,也理解「節流」的重要。
但節流始終有極限。
若為了省錢而草草解決一餐,吃著高油高鹽的食物,長期下來雖省了小錢,卻可能犧牲健康——這才是得不償失。
所以,我認為「開源」是每位女性都應該學會的課題。
財商教育,從來不是學校會教的事
我們的教育體制教我們做人處事、教我們努力工作,卻極少有人教導我們如何「建立財商」。
我曾看過部落客「市場先生」的一篇文章(出處:rich01.com)。
教授問學生:
「你這輩子能存多少錢?」
「500 萬!你們平均就是 500 萬。」
「你們每人平均工作 40 年,畢業後月薪平均 3 萬 5,每年加薪 1~2 千元。」
「扣掉日常開銷,每月大約能存 1 萬元。」
「別以為加薪有用,開銷也會跟著增加。」
「12 個月就是 12 萬,40 年也不過 500 萬。聽懂了嗎?」
那不是嚇唬學生,而是現實。
這堂課提醒我——只靠存錢,永遠追不上通膨。
觀念轉變:從存錢到投資
我曾經也是那種保守的人。
覺得欠銀行的錢要儘快還清、錢該放定存、保險要買儲蓄險。但當我開始接觸理財後,整個思維都改變了。
身為護理師,我想提醒大家:
不要購買儲蓄型保險
請優先考慮癌症險或醫療險這類具「槓桿」的保單。畢竟,自費與健保之間的醫療品質仍有差距,有備無患,至少能在關鍵時刻替自己爭取最好的照護。
至於「負債」,我也不再急著清償。
因為我明白——錢只是貨幣的形式,資產才是邁向財富自由的根基。
通膨會吞噬貨幣價值,但資產會隨時間成長。
我寧願將錢拿去投資,而非急著歸還銀行貸款。
像是長期買進大盤型 ETF,將股利持續投入,讓時間為我累積複利。
只要報酬率高於借款利率,這就是一種值得嘗試的策略。
同時,我也會配置部分債券作為避險,讓資產更穩定,也讓自己能睡得安穩。
投資對我而言,不只是追求報酬率,更是一種讓生活踏實的強心針。
最好的投資,永遠是投資自己
除了金融資產,我更相信「無形的投資」同樣重要。
像是平面設計、攝影、寫作,甚至是跳舞。
這些課程看似花錢,卻能滋養心靈、拓展視野,讓創作與人生都更有層次。
因為——最好的投資,永遠是投資自己。
購置房產,對我而言,則是「獲利了結」的一種方式。
老實說,我也曾透過一些人脈與資訊,在收購、併購、新藥上市的消息中獲得收益。
但這些經驗讓我更深刻體悟:機會永遠留給有準備的人。
懂得理財的女人,更懂得愛自己
股票、債券、不動產、基金——這些資產配置從前被視為男性的領域。
但我始終相信:
懂得投資的女性,更懂得愛自己。
當妳擁有財商,就會明白依附他人的庇護,等於把自己的未來交給別人。
而當妳有經濟獨立,就不必為了錢而犧牲尊嚴。
不必委屈自己去討好、去迎合,更不必用順從換取被照顧的資格。
真正的愛,應該建立在平等與互相欣賞。
而當妳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也就有能力選擇——愛誰、怎麼愛。

“A woman must have money and a room of her own if she is to write fiction.” — Virginia Woolf
最後想問問各位:
在您的人生裡,有沒有哪一刻真正意識到——擁有自主的經濟能力與財務分配,是身為人最基本的尊嚴與價值。
我是夜鶯☘️用文字唱出人性的柔軟與真實。
若我的文字曾讓有一點共鳴,請留下足跡或追蹤我。
每週我都會分享格言與反思,邀請你和我一起靜下心,思考人生的課題。
願我的故事,也能帶給妳一點勇氣與鼓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