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T https://youtu.be/vyVRytdGmQ8
Podcast https://solink.soundon.fm/episode/1ee6aa03-3ba1-417c-82d4-6b3fce5a9f38
引言:為何我們總在猜測別人的動機?
你有過這樣的經驗嗎?滑開手機,看到朋友發了一則意有所指的貼文,你立刻心頭一緊:「他是不是在說我?」走在路上,有人匆忙地從你身旁擦撞而過,你脫口而出的念頭可能是:「有沒有搞錯?是故意的吧!」這些瞬間的猜疑與揣測,就像我們內心揮之不去的劇場,反覆上演著「他是不是懷有惡意?」的劇碼。我們習慣性地將他人的行為解讀為針對自己的冒犯,而這種先入為主的判斷,常常為我們帶來不必要的煩惱、怒氣與人際關係的緊張。
其實,真相可能遠比我們想像的簡單。這裡想與你分享一個強大的思考工具——「漢隆剃刀」(Hanlon's Razor),它的核心原則非常直白:
能用愚蠢去解釋的,就不要用惡意。
這句話提醒我們,多數時候,讓我們感到不舒服的行為,並非源於對方的陰謀或敵意,而可能只是出於疏忽、無知,或是我們所不了解的、他們自己的原因。
接下來,讓我們透過三個生動的生活故事,一起學習如何運用這個智慧,讓心態更輕鬆、人際關係更和諧。
1. 故事一:那位插隊的司機——漢隆剃刀的直接應用
場景設定
週一早上八點半,正值上班交通的尖峰時刻。你被卡在長長的車龍中,眼看就要遲到了。就在這時,一輛銀色轎車蠻橫地從旁邊的小巷竄出,硬是擠到你的車前,連方向燈都懶得打。
「搞什麼!」你猛地踩下煞車,心臟漏跳了一拍。一股怒火瞬間從胸口竄上來。「這個人是怎麼開車的?一點規矩都不懂,完全是故意的!」在接下來的十分鐘裡,你腦中不斷上演著各種批判,認定對方就是個自私、沒有公德心的壞傢伙。
觀點轉折
中午,你因為有點腸胃不適,請假去了一趟醫院。當你從診間走出來時,眼角餘光瞥見一個熟悉的身影——正是早上那位司機。他臉上滿是焦急,正攙扶著一位臉色蒼白的老太太,匆忙地跑向急診室。原來,他當時並不是惡意插隊,而是為了盡快將突發心臟病的母親送醫。
核心洞察
這個場景,正是「漢隆剃刀」最直接的體現。那位司機的行為在你眼中是「惡意」,但背後的原因卻是「焦急」與「無奈」。這件事告訴我們:
- 核心原則:一件鳥事的發生,源於對方愚蠢、疏忽或我們未知原因的機率,遠遠大於源於對方純粹惡意的機率。
- 學習點:在下判斷前,先為對方的行為找一個「非惡意」的理由。這個簡單的思考轉變,雖然不一定每次都對,但卻能將我們從負面情緒的漩渦中解救出來。
如果對方不是陌生人,而是我們每天都要面對的同事,我們又該如何應對呢?
2. 故事二:已讀不回的同事——忍讓是為了讓自己好過
場景設定
你正在負責一個緊急的專案,其中一個關鍵數據需要同事小陳提供。你傳了訊息給他,詳細說明了專案的急迫性。幾分鐘後,通訊軟體顯示「已讀」,但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你遲遲沒有收到回覆。
你的心情從焦慮轉為懷疑,最後演變成憤怒。「他看到了為什麼不回?」「是不是覺得這個專案很麻煩,故意拖延?」「他一定是在刻意刁難我!」你的腦中開始上演各種職場鬥爭的小劇場,越想越氣,連帶影響了整個下午的工作效率。
真相大白
隔天,你才從別的同事口中得知,小陳的兒子昨天在學校突然發高燒被送去急診,他看到訊息的當下,人正在醫院忙得焦頭爛額,根本無暇顧及工作。他不是「不想回」,而是「不能回」。
核心洞察
這個經歷讓我們看到,漢隆剃刀不僅適用於陌生人,更是我們實現「智慧忍讓」的關鍵第一步。當我們用「他可能只是太忙」來取代「他就是故意刁難」時,我們才真正把事情「想通」了。錯誤的忍讓是把委屈和怒氣吞下肚,讓自己生悶氣;而智慧的忍讓,則是把事情想通了,選擇讓自己好過。
錯誤的忍讓(生悶氣)智慧的忍讓(想通了)
預設惡意:「他就是故意針對我。」
保留善意:「他的反應是他的狀態,與我無關。」
內耗情緒:壓抑怒氣,影響自己心情。
釋放情緒:理解狀況後放下,讓自己解脫。
破壞關係:累積怨恨,製造隔閡。
保護自己:喊出「我命貴,我先退」,專注於自身。
真正的忍讓,不是壓抑,而是理解。當我們明白對方的行為很可能與我們無關時,我們就獲得了放過自己的自由。
我們每天都會遇到無數陌生人,他們的一個眼神或一句話,背後又隱藏著什麼呢?
3. 故事三:脾氣暴躁的店員——看不見的陌生人效應
場景設定
經歷了一整天疲憊的工作,你拖著沉重的腳步走進巷口的便利商店,想買瓶飲料犒賞自己。輪到你結帳時,店員卻板著一張臉,將你的商品重重地放在櫃檯上,語氣極不耐煩地說:「一共75元。」你感覺自己被無禮地對待,原本就疲憊的心情變得更加糟糕。
揭示背景
正當你準備離開時,一位看似熟客的大嬸走了進來,對著另一位店員說:「唉,阿弟今天心情不好喔?剛剛是不是又遇到奧客了?」原來,就在你進門前五分鐘,這位年輕的店員才剛應付完一位無理取鬧、大聲咆哮的客人。他的不耐煩,並非針對你,而是情緒耗竭後,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核心洞察
這就是「陌生人效應」的體現。我們看到的,永遠只是冰山一角。對方的反應,往往是我們看不見的無數事件累積的結果。
「人的任何一句話、任何一個行為,任何一個決策,都是此前的無數件事情,累積到一起導致的結果。你永遠都不知道別人表面之下的那灘水有多深。」
面對陌生人,我們無法、也沒必要去探究他們背後的深層水域。因此,最好的相處策略其實是:
保持距離與尊重,反而是最溫柔的理解。
結論:放下預設,用更清明的心應對世界
從插隊的司機、已讀不回的同事,到脾氣暴躁的店員,這三個故事都指向同一個智慧:「漢隆剃刀」不僅是一個思考工具,更是一種能帶來內心平靜的生活哲學。
它幫助我們放下「別人總是針對我」的受害者心態,用更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下次當你又感覺被冒犯時,不妨試試以下三個步驟:
- 別急著解釋為惡意 在將對方的行為歸因於「壞」之前,先為他想一個「蠢」、「疏忽」或「無知」的理由。這個小小的思維轉變,會立刻澆熄你大部分的怒火。
- 忍讓前,先想通 真正的強大,不是壓抑自己的情緒,而是從心底理解狀況後,選擇讓自己好過。記住,你的心力很寶貴,別浪費在不值得的內耗上。
- 尊重他人的複雜性 永遠記住「陌生人效應」。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每個人都背負著我們看不見的故事。給予對方基本的尊重與距離,就是最高級的體貼。
學會用更寬廣的視角看待人與人之間的誤會,我們就能從無謂的猜忌與憤怒中解脫出來,用一顆更清明、更平靜的心,去應對這個複雜而有趣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