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進國家多以檔案館、圖書館、博物館作為建構國家知識體系三大支柱,檔案館更是展現『國家發展經驗及人民共同記憶』的具體表徵。」—— 國家檔案局〈願景定位〉
這段來自國家檔案局網站的話看似嚴肅,但仔細想想,其實藏著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沒有檔案,我們要怎麼理解這個國家?
檔案看似枯燥,卻是最真實的時代紀錄。它不僅記錄國家制度的運作,也藏著人民在歷史中的身影。對我來說「國家檔案」不只是保管政府文件的資料庫,更是讓國家與人民對話的管道——它映照著國家如何形成價值觀、如何決策,又如何回應社會的聲音。而當檔案向公眾開放,讓人民得以查閱、研究、監督與理解國家,也正是一個國家「民主」的象徵。
因此,今年(2025)9月國家檔案館在林口開放試營運時,我就迫不及待地想去拜訪。雖然我2020年時曾參觀過當時檔案局還在新莊的展覽(閱讀舊文章:記憶管理人-國家檔案管理局),但這次是國家檔案第一次在以林口紅土為靈感、外觀如方形檔案櫃的建築裡大規模展出。走進館內,挑高三層的開放空間頗具氣勢。二樓是常設展《島讀:我們的故事》和特展《重返1987——解嚴檔案特展》,三樓則是閱覽中心,民眾能親自在此申請查閱檔案。
紙本檔案如何透過展覽親近民眾?
常設展《島讀:我們的故事》從1945年中華民國接管臺灣開始,透過一系列檔案勾勒國家發展的歷程。這些紙本檔案並非單獨陳列在玻璃展櫃,而是和相關主題的物件一起放置在具有活潑場景佈置的空間裡。例如:228查緝的菸盒、街頭運動的標語、舊客廳的傢俱等,或是結合聲音導覽、互動螢幕、投影影像——讓觀眾不只是看,而是「體驗」歷史。

常設展廳
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關於1950年代農業建設的展示。策展團隊在〈改進臺灣省各級農會暫行辦法〉旁擺放著向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借展的三大出口罐頭:鳳梨、洋菇、蘆筍。這些罐頭商品,具體呈現臺灣如何透過農產加工走出戰後困境、建立國家發展基礎,也得以讓觀眾想像當時在罐頭工廠上班的情形。

1950年代臺灣三大出口罐頭
另外,1970年代女性勞動者的照片展示也讓我印象深刻。策展團隊將她們的影像,例如:在葡萄園裡套袋的女工、在家組裝聖誕燈泡的婦女等,投影在一件件白色衣服上。衣料成為歷史的載體,也象徵女性在那個時代中的身影,是兼具詩意與創意的展示手法。

讓檔案說話:檔案是展覽主角而非配角
相比之下,《重返1987——解嚴檔案特展》的展場風格又更加戲劇化。從戲院場景、學校教室到街頭選舉車重現,觀眾彷彿走進沉浸式劇場。然而,在這樣豐富的視覺語言之中,有時候會忽略真正的檔案在哪裡。直到展覽最後,當我看到那份「總統府宣告解嚴的公文」,我才意識到:這是整個展覽最關鍵的檔案!

特展展廳
這讓我思考——當展板和裝置變得越來越有趣、越能吸引目光時,檔案本身會不會反而被淹沒?畢竟,展示的目的並不是讓觀眾忽略檔案文件,而是讓它重新被看見。如何在活潑的展覽形式與歷史的重量之間取得平衡,也許正是檔案策展最需要面對的挑戰。

總統宣告臺灣地區解嚴公文
無論如何,整體而言,我非常喜歡國家檔案館的展覽,能夠讓觀眾從檔案角度重新認識中華民國政府到臺灣之後的歷史。這次的參觀經驗也提醒了我,閱讀檔案就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樣,不只是為了理解國家歷史,更給予我們這個國家未來要往哪裡發展的思考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