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的朋友, 對美國梅南德茲-柯克修正案可能比較不清楚,但大概知道美國與伊朗曾經在2015年談過一個核協議,就是那個讓全球都在研究「濃縮鈾比例」的年代。 但你可能不知道,一個聽起來像法律系期末報告題目的東西——「梅南德茲-柯克修正案」(Corker–Menendez Amendment),居然默默改變了美國未來對中國、甚至對台灣的外交節奏。
這部修正案的本意很單純:
國會不想再讓總統一個人亂簽國際協議。
所以它規定——
只要總統想跟外國(當時是伊朗)簽重大協議, 就得乖乖送進國會審查,等 30 到 60 天, 讓議員們開聽證會、發新聞稿、順便吵一架。
簡單說,就是:
「白宮想談戀愛,國會要當電燈泡。」
表面上這跟中國沒半毛錢關係。
但政治制度這種東西,就像 BIOS 設定, 改一次參數,整台機器的行為都變了。
從那之後,美國國會發現:
欸,這套審查機制挺好用啊! 可以監督伊朗協議,也能看緊中國協議。
所以當中國想跟美國談點什麼——
比如晶片出口、南海緩衝、AI 技術合作—— 白宮即使想「低調處理」, 國會都能跳出來喊:「等等,我要看條文!」
結果就是:
美國外交變成了「三權分立實境秀」,任何協議都得先過「國會意見審查局」。
對台灣來說,這反而是個甜蜜的副作用。
因為在美國政治裡,國會比白宮更挺台灣。
無論共和或民主,提到「支持台灣民主」的時候, 大家的語氣都像在唱國歌。
所以現在有了這種國會審查機制,
代表:
- 白宮想私下跟中國「交換條件」時,會被盯緊。
- 對台軍售、科技合作、供應鏈協議,反而更穩。
- 甚至 AI 晶片出口限制,也不容易被鬆綁。
簡單說:
台灣變成了「國會版外交保險受益人」。
把這件事放進半導體邏輯裡,你會更懂。
以前的美國外交像是晶圓廠「Engineer Override」模式, 總統可以直接改設定。
而這個修正案等於在 BIOS 裡加了個「Double Confirm」彈窗:
“Are you sure you want to waive sanctions o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美中科技戰不但沒降溫, 反而變成了一場制度防呆的「永久測試模式」。
🎯 結論:
梅南德茲-柯克修正案不是什麼熱門話題,
但它偷偷改變了美國如何面對威權國家的邏輯。
它讓外交決策:
- 更慢,但更透明;
- 更吵,但更難被「私下交易」;
- 對台灣而言——更安全。
下次有人問你,為什麼美國的對中政策這麼「黏滯不變」?
你可以笑著說:「因為連白宮都得先問國會可不可以『送件』。」
制度有時就像半導體製程的良率設計: 不是讓你跑得快,而是讓錯誤更難發生。 而梅南德茲-柯克修正案,就是美國外交的良率保護層。
#Geopolitics #Taiwan #Semiconductor #USCongress #ChinaTec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