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Andy 老師又釋出新影片,揭露家寧一家人如何對付他,甚至牽連到他的父母與經紀人。如果這些指控屬實,那真的是令人難過的現實,因為這樣的事件讓人覺得,台灣社會的「正義」,似乎根本無法被伸張。影片中提到,家寧一方透過媒體散播假新聞、操弄輿論。這點其實相當耐人尋味,因為就在同一時期,媒體上確實出現一篇以「獨家爆料」為名的報導,內容描述 Andy 住豪宅、花費奢侈、形象造假,卻沒有任何具體證據或求證來源。這種以「有人爆料」就能成為新聞的現象,不僅讓人懷疑媒體的中立性,也讓人對台灣新聞業的倫理產生深深的質疑。

這並不是第一次。YouTuber 錫蘭早在幾年前就曾揭露過台灣媒體亂象,偏頗、帶風向、製造對立。多年來,台灣媒體早已不是監督權力的第四權,而更像是「聲量的製造機」。他們追逐點閱、迎合特定政治與商業利益,哪邊有話題、有衝突、有可以炒作的對象,哪邊就有新聞。更可悲的是,台灣大眾早就被這樣的媒體文化馴化。
藍營看藍媒、綠營看綠媒、白營看白媒,大家都只相信「自己那邊」說的話。結果就是,事實早已被分裂成不同版本,真相變成一場比聲量的競賽。 許多媒體會用「他這樣說、所以那樣的人一定怎樣」的論述方式,這在邏輯學上其實是錯誤的「雙條件謬誤」─但在媒體話術裡卻屢試不爽。久而久之,觀眾被帶著情緒走,卻失去了分析的能力。
我相信世界上有惡人,但更多人其實只是被誤導。真正可怕的不是惡意本身,而是當社會失去判斷能力,讓謊言被包裝成真相、讓真相被誤認為陰謀。家寧與 Andy 老師的事件,不僅是兩個人的糾葛,更像是一面鏡子,照出整個台灣媒體的結構性問題: 誰能掌握話語權,誰就能決定誰是「壞人」。
我雖然很同情Andy,也認為他講的可能比較符合常理,但這篇文章,是希望大家能夠回到理性,之後觀看新聞都多加思考。要知道,一篇新聞若沒有證據、沒有求證,只靠「爆料」或「網友說」就能定罪,那這樣的媒體不是在報導新聞,而是在販售情緒。 我們若不再質疑、不再查證,遲早有一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被誤解、被貼標籤、被輿論處刑的對象。
台灣社會其實依然穩定,但媒體的影響讓人看不見真實。我們看見的「新聞」,往往只是被挑選出來、為了刺激點閱的片段。可是真相往往藏在那些沒被報導的地方。 所以,當我們再看到爭議事件時,不妨冷靜想想: 不是誰哭得慘就一定受害,也不是誰聲量大就一定是正義。真相需要時間、需要證據,也需要我們願意聽兩邊的聲音。
Andy 老師的影片讓許多人心疼,也讓人再次看見媒體亂象的殘酷。希望有更多人願意誠實說出這樣的問題,不是為了哪一方辯護,而是為了讓這個社會少一點被操弄的恐懼。 因為當新聞失真、輿論崩壞時,真正被消音的,永遠是一般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