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施與受,雙倍的祝福
如同莎士比亞在《威尼斯商人》中所描繪的,慈悲是「雙倍的祝福」,它同時賜福給施予者與領受者。這份古老的智慧,在今日的正向心理學研究中得到了深刻的印證,成為一道挑戰現代犬儒主義的溫暖光芒。關懷與分享的行為,不僅溫暖了接受幫助的人,也同樣滋養了行善者的內心。
根據《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的發現,本案例分析旨在深入探討親社會行為 (prosocial behaviour)——一種以造福他人為目標的自願行為——如何成為個人與社會幸福感的基石。報告中特別聚焦於幾種核心的親社會行為,例如金錢捐贈、志工服務和向陌生人伸出援手。
接下來,我們將逐一剖析這些善舉的具體形式,並探討它們如何為個人與社會帶來深遠的正面影響。

--------------------------------------------------------------------------------
1. 親社會行為的三大支柱
在衡量全球幸福感的研究中,《世界幸福報告》常引用蓋洛普世界民意調查 (Gallup World Poll) 的數據,以三種具體的親社會行為作為關鍵指標。這三大支柱不僅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行善方式,也揭示了社會結構如何影響人們表達善意。
行為類型核心意義報告中的發現金錢捐贈透過財務支持,將資源轉移給有需要的人或組織。這是衡量一個社會集體慷慨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根據2022-2024年的數據,印尼在金錢捐贈方面的排名高居世界第一,顯示出其強烈的慈善文化。志工服務投入時間與精力,為社區或特定事業提供無償服務。這種行為深化了社會連結,是公民參與的重要體現。印尼同樣在志工服務方面名列前茅。這類正式的利他行為在擁有健全社會制度的國家中較為普遍。幫助陌生人在日常生活中向有需要的陌生人提供直接、非正式的幫助。這種行為反映了一個社會最根本的信任與溫情。在牙買加和賴比瑞亞等國,幫助陌生人是更普遍的行善方式。報告指出,在制度較為薄弱的地區,直接幫助他人可能是比捐款更有效、更直接的行善管道。
此表格揭示了一個深刻的道理:善意的表達形式並無高下之分,而是因應社會脈絡而異。在一個制度完善的社會,結構性的捐贈與志工服務是主流;但在資源匱乏或制度脆弱之處,人與人之間最直接的援手,反而成為最溫暖且有效的行善之道。
在了解了這些善行的基本形式後,讓我們進一步探討,這些付出如何回饋到行善者自身,為他們帶來內在的豐盛與喜悅。
--------------------------------------------------------------------------------
2. 內在的回報:助人如何為自己帶來幸福
《世界幸福報告》的豐富證據明確指出,利他行為能直接提升行善者自身的幸福感。然而,並非所有的善行都能帶來同等的情感回報。報告的深入分析揭示,當助人行為滿足特定條件時,其帶來的幸福感會被顯著放大。
創造最大幸福感的「三C原則」
- 關懷的連結 (Caring Connections): 當我們的善舉伴隨著直接的社交互動,或讓我們感受到更強的社會連結時,幸福感會加倍。研究發現,為親近的人花錢所帶來的快樂,遠勝過為關係疏遠的人花錢。這說明了人際關係在利他行為中的核心作用——善行不僅是資源的轉移,更是情感的交流。
- 自主的選擇 (Choice): 發自內心的、自主自願的助人行為,比因外在壓力或義務而為之的行為更能帶來快樂。一項實驗顯示,當學生被提醒「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幫忙」時,他們在助人後感受到的幸福感,顯著高於那些被告知「應該幫忙」的學生。這背後有著深刻的心理學原理:自主的選擇滿足了我們作為獨立個體、依照自身價值觀行動的基本渴望;它允許我們表達個人偏好,更重要的是,這種無強迫的善舉為我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證明自己是一個善良且慷慨的人,從而極大地提升了內在價值感。
- 清晰的正面影響 (Clear Positive Impact): 當我們能清楚地看到自己的善行如何有效地幫助他人時,給予的喜悅會更加深刻。實驗證明,當捐款的用途明確且具體時(例如,明確告知捐款10美元可以為一個孩子購買一頂防止瘧疾的蚊帳),捐款越多的人幸福感也越高。這種清晰的回饋讓我們確信自己的付出是有意義的,從而極大地增強了滿足感。
--------------------------------------------------------------------------------
3. 漣漪效應:善行與社會整體的福祉
這些內在的回報是個人幸福的基石,然而,當社會缺乏這種正向力量時,其反面——絕望——便可能滋生,甚至導致生命的殞落。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個人幸福的範疇,它如同一顆投入湖中的石子,其漣漪能夠擴散至整個社會,產生深遠而正面的集體效應。
報告第六章的核心發現之一,是親社會行為的普及程度與「絕望之死」(deaths of despair)的減少有著可靠的關聯。「絕望之死」包含因自殺、藥物濫用和酒精濫用導致的死亡,是衡量社會心理健康危機的重要指標。
根據回歸分析結果,從事親社會行為的人口比例每增加十個百分點,每年每十萬人中約可減少1宗絕望之死。
這項發現強而有力地證明,一個充滿善意的社會能夠形成一張無形的「安全網」,為那些處於困境中的人們提供緩衝。報告進一步指出,在一個普遍仁愛的社會中,最不幸的群體受益最大。當人們相信身邊的社群充滿善意時,他們在面對失業、疾病或家庭變故等不幸時,所遭受的幸福感衝擊會顯著減輕。這使得整個社會的幸福感分佈更加平等,減少了極端的不快樂。
然而,既然行善有如此多的好處,為何許多人儘管心存善念,卻常常猶豫不決,未能將其付諸行動呢?
--------------------------------------------------------------------------------
4. 克服行善的障礙:我們都低估了身邊的溫暖
人們在行善時,一個常見且強大的心理障礙是:我們普遍低估了他人的善意與同理心。這種對人性的悲觀預期,如同一道無形的牆,使我們錯失了許多建立連結、分享溫暖的機會。
錢包歸還實驗
報告中引用了一項經典的「錢包歸還實驗」,生動地挑戰了這種現代社會的普遍迷思。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的街頭故意丟下裝有現金的錢包,並在事前詢問當地民眾預期有多少錢包會被歸還。結果令人振奮:實際的歸還比例遠遠高於人們的悲觀預期。這個實驗有力地證明,我們所生活的社會,其仁愛與誠實的程度,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同理心感知差距 (Empathy Perception Gap)
報告第五章提出了一個關鍵概念——「同理心感知差距」。研究發現,許多年輕人之所以感到孤立,並不是因為他們的同儕缺乏同理心,而是因為他們錯誤地低估了同儕的同理心。這種誤判導致他們避免與他人建立深入的連結,害怕被拒絕或誤解,從而錯失了許多建立有意義關係的機會。
史丹佛大學的正面干預
為了驗證這個假設,史丹佛大學的研究者進行了一項干預實驗。他們向一群大學生展示了確鑿的證據,證明他們的同儕其實充滿善意與關懷。結果是顯著的:當學生們了解到身邊社群的真實溫暖後,他們的幸福感顯著提升,也更願意主動建立新的社交網絡。
這個發現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啟示:有時候,通往善行的最大障礙並非冷漠,而是誤解。了解這一點後,我們可以將這些洞見轉化為日常生活中的具體行動。
--------------------------------------------------------------------------------
5. 將仁愛付諸實踐:從日常小事做起
了解親社會行為的益處後,最重要的一步是將其融入我們的日常生活。報告中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許多簡單而有效的實踐方向,即使是微小的善舉,也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巨大的幸福感。
- 分享餐食: 報告第三章指出,與他人共餐能顯著提升幸福感,而獨自用餐則對幸福感有負面影響。這項發現在全球範圍內都得到驗證。因此,多花時間與家人、朋友或同學共進午餐或晚餐,是增進情感連結與個人幸福的有效方式。
- 珍惜家庭連結: 家庭是喜悅與支持的重要來源。報告第四章發現,生活在四人左右的家庭中幸福感最高,而獨居者的幸福感則顯著較低。這提醒我們,應當珍視與家人共處的時光,因為穩固的家庭關係是抵禦生活壓力的重要基石。
- 建立社會連結: 對於年輕人而言,社會連結是應對壓力的關鍵緩衝器。史丹佛大學的實驗證明,當我們了解到他人的善意時,就更容易邁出建立連結的第一步。因此,不要低估身邊人的溫暖,主動與人交往,建立屬於自己的支持網絡。
- 有效的捐贈: 善心需要智慧的引導。報告第八章介紹了「有效利他主義」的概念,建議我們在捐贈時,可以選擇那些每單位成本能創造最大幸福感(以WELLBYs為單位衡量)的慈善機構。透過理性的選擇,我們的善心可以發揮數百倍的影響力,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最能提升他人福祉的地方。
這些行動並非各自獨立,而是相輔相成。與家人共享的晚餐(家庭連結),可能就是與朋友建立更深情誼的契機(社會連結);而一個有效的捐贈(有效利他),更能讓我們感受到善行帶來的清晰正面影響,從而創造最大的內在幸福感。幸福的實踐,始於將這些看似微小的善意,融合成一種生活方式。
--------------------------------------------------------------------------------
結論: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綜合來看,《2025年世界幸福報告》為我們描繪了一條清晰的道路:關懷與分享不僅是崇高的道德美德,更是通往個人充實與社會和諧的可靠途徑。
利他行為的「雙倍祝福」特性,讓我們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也同時療癒和滋養了我們自己的內心。從一個微笑、一頓共享的晚餐,到一次有效的捐贈,每一次親社會的選擇,都是在為自己和世界的幸福感存摺中增添一筆寶貴的財富。
願我們都能將這份洞見融入生活,勇敢地克服對人性的悲觀預期,主動地伸出援手、分享溫暖,並在這一過程中,親身體驗那份施與受皆有福的深刻喜悅與意義。
萬分感恩,南無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