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心是我們幸福的依靠;
不是對方給你多少理解、
給你多少安慰。
你自己的善意才是幸福的依靠,
也是幸福的起點。
---引自《希望‧新生》四季法語│福智文化
戊二、於共中士道次修心
己一、正修意樂
庚一、明求解脫之心
庚二、發此之方便
辛一、由於苦集門中思惟
壬一、思惟苦諦生死過患
癸一、顯示四諦先說苦諦之意趣
癸二、正修苦諦
子一、思惟生死總苦
丑一、思惟八苦
丑二、思惟六苦
丑三、思惟三苦
子二、思維別苦
丑一、三惡趣苦
丑二、人苦
丑三、非天苦
丑四、天苦
寅一、欲天三苦
寅二、上二界粗重苦
壬二、思惟集諦流轉次第
辛二、由於十二緣起思惟
本週進度:P166L04第三修三苦者 ~ P167LL2然非可轉樂
第二正修苦分二.一思惟生死總苦.二思惟別苦。
(思惟總苦,即思惟總的六道生死痛苦;思惟別苦,即分別思惟每一道特有的痛苦。)
初中分三.一思惟八苦.二思惟六苦.三思惟三苦
。
思惟三苦分二:① 依唯識宗(廣大行派) ② 依中觀宗(甚深見派)
第三修三苦者。
第三部分,「思惟三苦」之理。三苦,即壞苦、苦苦、行苦。
① 依唯識宗(廣大行派)
分七① 壞苦 ② 苦苦 ③ 行苦 ④ 由三種受中產生煩惱之理 ⑤ 從煩惱中產生痛苦之理 ⑥ 須從三受中以三觀遮止之理 ⑦ 標明出處
① 壞苦
謂譬如極熱或瘡或癰.若於其上灑以冷水.似為安樂.於生死中所有樂受.若壞滅時.還起眾苦.故名壞苦。此復非唯其受.即此相應.餘心心所及為所緣諸有漏境.皆是壞苦。
第一、壞苦(樂苦)。譬如(喻)身上的熱瘡或熱癰(ㄩㄥ)等大傷口,這傷口會發熱、很不舒服,如果在上面灑些冷水,就會得到短暫的清涼,我們把它視為好像是一種快樂,其實這不是一種快樂,這只是讓痛苦暫時舒緩而已,並不是真正的快樂,實際上還是痛苦的,是一種苦的性質。生死輪迴中的所有樂受(理)都是如此,而且一旦壞滅時,還會生起眾多痛苦,這就是壞苦的本質。而且,不僅是有漏的樂受本身,還包括促成樂受生成的與樂受相應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外境(名聲、錢財、親友)等,都是壞苦。
(在業和煩惱的輪轉當中,我們好不容易有那麼一點點的,暫時獲得喘息的機會,把它認為這是世間的安樂,這個就是快樂的感受,這是錯的,其實它也是苦性(自性)之一。因為它的本質會壞滅,變成苦性的緣故,它不會變成樂性,因為它只是一種暫時性而已。所以世間任何的安樂,如果享受久了,或過了一陣子了,馬上會變成苦性,又不覺得快樂了,這就是壞苦最明顯的象徵。)
名相註釋
有漏:漏,為漏泄之義,即指煩惱。有煩惱而輪迴生死,稱為有漏;無煩惱而能出離生死,稱為無漏。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真正可怕的不是苦欸!苦的事情還用佛來講嗎?真正我們要了解的是快樂。我們明明是苦的,我們看不見;不但看不見,上了它當還要種種受大苦惱,所以一定要經過佛菩薩告訴我們,那從此不再受你騙啦!所以趕快以前做的那個非法的事情,積聚那個事情趕快丟掉,趕快捨掉了以後供養三寶、迴向。那自己趁有暇之身,不可靠的可以得到堅實的法財,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道理。至於這個身體亦是如此,不要貪眼前的一點點這種壞苦,這個樂受,趕快現在就努力去懺悔,認真修習,那可以得到堅實-金剛不壞之身。
學習筆記:
宗大師在這裡提到兩個角度:一個是內心快樂的感受,一個是讓快樂感受產生的外境,這些本質都是苦諦。
這是值得我們去細細觀察思維的,說內心的快樂感受會是苦嗎? 說外在的器世間的一切會變成苦嗎?這是值得我們去好好觀察的。相反的,如果在這天地間真有一個無漏之樂一個恆樂之樂可以追尋,相比較之下,何不去追求真正的樂、無罪的樂、永恆的樂?
② 苦苦
又如熱癰逼切.觸熱水等變異觸時.起極楚痛。如是當知苦受.隨纔生起.便能觸惱或身或心.故名苦苦.譬如腎痛。此復如前.非唯其受。
第二、苦苦(苦受)。又如身上有熱瘡或熱癰大傷口,如果讓傷口再去碰觸熱水(或以生理食鹽水清洗傷口、撒鹽巴等),則苦上加苦,會產生較原來更為劇烈的痛楚。由此可知,苦受才一生起,當下就能觸惱身心,這就是苦苦的本質。比如腎結石痛。
和前面的壞苦一樣,不僅是苦受本身,還包括與苦受相應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苦苦。
③ 行苦
又如熱癰.俱未觸會二觸之時.有漏捨受.為諸粗重之所隨逐.故名行苦。此亦如前.非唯其受.此由先業煩惱自在而轉.故名為苦.及為能發後煩惱種.所隨逐故.名為遍行粗重所隨。
第三、行苦(捨受)。如果我們長了一個熱瘡,又如在熱癰上並沒有受冷水、熱水的碰觸刺激,沒有樂受也沒有苦受,是不苦不樂的有漏捨受時 ;雖然沒有苦樂,卻有煩惱、粗重(一切障礙的所依處)隨逐,而它本身就是一種痛苦,這種苦稱為行苦。
(行苦就是被業和煩惱所操控的情況下,所行一切皆是痛苦,所產生的一切作用,都是相應於苦性的,故稱行苦。)
和前面兩者一樣,不只是捨受本身,還包括與捨受相應的心、心所,以及所緣的諸有漏境,都是行苦。
我們是由往昔的業與煩惱,輾轉引生為今世的蘊體,這不是自己所能作主的,所以稱為苦蘊;而我們由此蘊身又會招引後來更多「業和煩惱」的種子隨行,這也是將來許多痛苦的所依,所以稱為「遍行粗重所隨」。遍行,就是指任何一切時、一切處、一切地;也就是任何情況之下,行苦都會一直跟著我們的身心,好像影子隨著身體一樣。
(由業和煩惱所帶來的身心,隨時隨地都跟煩惱連在一起,由這個煩惱又去造業,造業的時候,又讓自己後世再不斷的、無有自主的,去接受另一個業和煩惱所產生的身心。而且不只是現在正在造業,過去還會造業以外,也是過去所有業的痛苦會感得果報的所依之處。)
④ 由三種受中產生煩惱
之理
如是若起樂受.貪欲增長。若起苦受.瞋恚增長。苦樂俱非隨粗重身.則於無常執為常等.愚癡增長。
於是,如果樂受出現,我們會增長貪欲;苦受出現,則會增長瞋恚;如果不苦不樂的捨受出現,則因煩惱種子隨逐的習氣,將會產生執無常為常等四顛倒(常、樂、我、淨),必然增長愚癡。
⑤ 從煩惱中產生痛苦
之理
其中貪欲能感當來於五趣中生等眾苦。瞋於現法起憂慼等.於後法中感惡趣苦。癡於前二所感二苦隨逐不捨。
進一步來說,貪欲是能感得未來在五趣中數數結生的因,而結生後又註定受眾苦的折磨。瞋恚是能感得現前就心生憂慼不悅,來生更墮入惡趣受苦。愚癡則是於貪、瞋二毒所感生的壞苦和苦苦沒辦法擺脫 (隨逐不捨),故而生行苦。
⑥ 須從三受中以三觀遮止之理
故於樂受.應觀為苦滅除貪欲。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苦從此生.猶如毒箭.滅除瞋恚。於諸捨受.應觀無常銷滅為性.滅除愚癡。不於三受為三毒因。
因此,對於樂受,我們應當認識它並非真樂,實際上是苦,以此滅除貪欲。對於苦受,應該思惟由業和煩惱而產生的取蘊,這個蘊身本是眾苦的器皿、眾苦的因緣;苦從它生,就像毒箭自然會使人中毒一樣,以此滅除瞋恚。對於不苦不樂的捨受,應當觀察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以此滅除愚癡。千萬不要讓三種感受成為貪瞋癡三毒的因。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於諸苦受,應作是思,此蘊即是眾苦因緣,】
那麼對於這個苦受要曉得:啊!這個蘊本身哪,就是眾苦的因緣。為什麼這地方特別說這一點?就是說它真正最重要推動我們的—苦諦。所以從這個苦諦上面想到:我們本來這個身體,我們整個的這個東西,就是眾苦的因緣。所以它這個,我們平常常常說「五蘊熾盛、五蘊熾盛」,說了半天,道理說了半天,根本都沒把握住。它這個五蘊熾盛的根本,就從這個地方你認得,你只要這個東西存在,只要那個心念存在,只要這個身體存在,對不起,永遠都在生死當中,永遠痛苦當中。所以你才會產生什麼?說「火燒頭燃尚可暫置,無常盛火應速除滅」。你一旦有了這個認識以後,什麼事情都可以放得下的,唉呀!不去管它,你趕快這個,要解決它!
佛世的那些羅漢,沒有一個例外的!所以以後的大德們,你看禪宗的這個大德:啊!什麼時候死不知道,「生死心切」,要找到根本,他哪有一分鐘可以放下來!所以這是我深深覺得我們現在修行的根本哪!你有了這個,戒從這個地方持起,佛從這個地方念起,禪從這個地方參起,教也是告訴你認得這個東西,沒有一個……。你把這個建立起來了,那個時候你才進一步談得到學密。所以現在我們不必談其他的,先看看這個認得與否?不認得,停在這個地方,不必忙,做好了下面自然有。
⑦ 標明出處
此如瑜伽師地及攝決擇意趣而說。
以上是依照《瑜伽師地論‧攝決擇分》的意趣而宣說的。
② 依中觀宗(甚深見派)
分二:① 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 ② 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① 以遍行苦造做而周遍之相
如負重擔.隨其重擔當負幾久.便有爾許不樂.取蘊重擔亦爾.乃至執持爾時受苦.以此蘊中有苦煩惱粗重安住.故為行苦。既有此已.雖於現在苦受未生.然其無間由種種門能起眾苦.故此行苦.遍一切苦及是所餘二苦根本.故應於此多修厭離。
譬如身負重擔,只要這個重擔還沒有放下,痛苦就一直存在。
由業和煩惱產生的五取蘊也是如此,只要一直執持著取蘊,行苦就不會消失。取蘊的本質就是行苦性,因為煩惱種子安住在這個蘊體上,具備了產生苦與煩惱的條件。既然取蘊已成,即使眼前苦受尚未顯現,但是這個蘊身會不停地由各個不同的境,遇種種緣,而引發苦性。所以,因此由業與煩惱而生的蘊體周遍是苦,而且很像是苦苦與壞苦的根本。我們應當好好思惟行苦過患,愈了解行苦,愈能引發厭離心。
恩師日常老和尚開示:
它真正的這個苦諦的根本在哪裡?就在那個五取蘊,換句話說,哪!就是我們的身心。簡單來說,就是說平常我們講的這個我,任何一個人,他那個人他自己的主體。就像挑了一個幾百斤的重擔一樣,只要他那個擔子還在身上沒有卸下來,對不起,那個痛苦一直在,那個快樂永遠沒有辦法解決。所以說「取蘊重擔亦爾」,這一句話我們要著眼。
只要你沒有對治把它徹底地解決,那個時候就是「執持」。這個執持是心裡面無始以來的習氣,不知不覺當中一直在這個上頭,所以叫我執、法執。
② 有漏受沒有自性安樂的自體
又能增貪現前樂受
.多是於苦.漸息滅位妄起樂覺.全無不待除苦所顯自性之樂。譬如太走為苦.略為住息遂生樂覺。現見此是先生大苦.漸息滅時樂漸次起.故非性樂。若太久坐.仍復如前.生眾苦故。若是性樂之因者.應如苦因.隨其習近.其苦漸增.如是習近行住坐臥.飲食日陰等.亦應隨其幾久習近.便有爾許安樂漸起.現見太久唯生苦故。
凡是能增長貪欲的現前樂受,其實多是因先前的痛苦漸漸減輕,而被誤認為是快樂,世間根本沒有不是苦受減輕而本質就是快樂的事。
例如走太久的疲累,如果能坐下來,就會生起舒服的樂受。這是因為之前走太久的苦受漸漸消失,苦獲得舒緩而產生的樂受,但並非本質是快樂的;如果一直坐著不起來,坐久了,也會如前面走太久一樣,生起苦受。這就是壞苦的特徵。壞苦如果是真正的樂因,具有真實的樂性,那就不應該變質,應該和苦因一樣,愈接近、愈持久就愈痛苦;然而壞苦會變質,可見它真實的性質是苦性,是我們妄執它為樂。又如,平常的行住坐臥、飲食、日曬、納涼等等,一開始都會覺得很舒服,但時間久了就會覺得苦,而非越來越快樂。這就說明其實我們所享用的不是真正的樂,而是苦因,所以愈受用,痛苦就愈增長。
如是亦如《入胎經》云.「難陀.行住坐臥諸威儀中.應當了知別別是苦。諸靜慮師.應觀彼彼威儀自性.若行度日.不住不坐不臥.彼則於行.唯別受苦。別別領受猛性.粗性.難可忍性.非悅意性。非於其行.起安樂想。」餘三威儀亦如是說。「難陀.然由彼彼威儀之苦.暫間斷故.遂於餘餘新生眾苦.妄起樂想。難陀.生唯苦生.滅唯苦滅.生唯行生.滅唯行滅。」
如《入胎經》中所說:「難陀!要知道行住坐臥這類行儀,也沒有一個例外,別別都是苦。諸位修行人,應當個別觀察這些行儀的本質。例如整天行走,不停,不坐,不躺下,那麼走路這件事就會帶來巨大痛苦,而且還能分別領略到它強烈、粗暴、無可忍耐、不悅意等的苦性。此時或日後,自然都不會對行走起安樂想。」其餘住、坐、臥三種行儀,也是一樣的。佛陀接著又說:「難陀!因為某個行儀的苦受暫得間斷,而將新產生的苦受妄執為樂,不知道那也是苦,不過程度剛開始較輕而已。難陀!世間苦性,生就是苦生,滅就是苦滅;生是在一切妄想與行苦中生,滅也要從一切妄想與行苦當中去滅,所以我們要走還滅之路,不要選擇輪迴之路。」
《四百論》亦云.「如安樂增長.現見反成苦.如是苦增長.然非可轉樂。」
《四百論》也說:「世間任何的安樂,其實都是有漏的樂受,如果受用久了,就會生起苦受;而世間的有漏苦受,再增長也還是苦受,不會轉變為安樂。」
師父
叮嚀:
最近漸漸地、慢慢地我們開始說懺悔或者什麼等等,就有不同的同學就產生不同的感受。而這種產生感受的,實際上都是什麼?那都是他能夠如理去做的人,如理去做的人。所以經上面一再告訴我們,雖然你懂得很多,但是你放逸而轉,不相應,沒有用;反過來你雖然知道的很少,你做了,馬上就會得到好處。不過這地方我們不要誤解:那既然如此,我們不要懂得很多了。不是!你如法地懂得一點馬上得到好處,你能夠懂得更多,好處更多。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把了解的如法行持,跟它相應,體會到它真正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