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呼喚你的時候要做時代呼喚的事情 #今年是世界量子年 #每年4月14日是世界量子日WorldQuantumDay。取自普朗克常數 h的近似值 4.14的前三位數字



講者:張慶瑞(臺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時間:2025.3.12
1. 以前物理系德文是必修(因為20 世紀初期的物理論文與教材多數以德文撰寫,及當時許多物理學的根基理論都由德語系學者奠定,如:愛因斯坦、普朗克、海森堡、薛丁格、玻恩)。
2. 微觀的世界是不連續的。物理「時間上的不連續」是指「在某個時間點,系統的狀態突然跳變,沒有中間過程」,如:開燈、彈簧斷裂,非時間「本身」的不連續。亦即,是物理上「測量」結果的不連續,如:能量、角動量、電荷的不連續。
3. 愛因斯坦「部分接受」量子的不連續性,但「不接受」它帶來的隨機性與不確定性。
4. 宏觀世界的不連續:(1)現象上的不連續,如:水結冰、開燈、彈簧斷裂。(2)物理結構上的不連續,如:水由個別的水分子組成。
5. 造成近代物理的最大變化:(1)光速不是無限快。(2)微觀世界的不連續不是零,而是有限的很小值。
6. 連續現象造成工業革命,不連續現象造成半導體革命。
7. 不同時代,不同的知識,使用的工具不一樣。
8. 愛因斯坦的床:你相信當你早上離開臥室,把臥室門一關上時,你的床變成一縷機率波的青煙,漫步在整個房間(關門表示從宏觀世界回到微觀世界)。這還不神奇,等到晚上回家把臥室門一打開,那一縷青煙瞬間崩塌成角落的床。更神奇的是,開門的速度,開門的方式還可以決定床在哪裡出現。今天的量子科技革命在微觀的世界,有標準的SOP可操控量子,讓它可以在任何人、時間、地點都按照標準程序出現,可以控制,而非個人體驗。
9. 「學問」,要學怎麼問。當問題對了,遲早答案要出現。
今年是世界量子年,紀念一百年前(1925年),海森堡發表了「矩陣力學」,從此取代了舊量子論,標誌著現代量子力學的開端。
筆者想到,馬克思的唯物論(物質論)說,下層結構(物質)決定上層結構(精神),亦即,有物質作為基礎,才有精神活動的可能。然而,不管從社會或科學的發展,都否證了其理論,如:先有亞當·史密斯的《國富論》,提出分工與勞動效率是財富的來源,才發明了蒸汽機,才導致工業革命。或先有量子力學的理論,才有黃仁勳說的二十年後的量子生態。甚至馬克思本身對資本主義的「批判」,就不是奠基在物質之上,而是透過精神(觀念)。
事實上,唯物論與實在論者一開口就是觀念論。因為我們之所以能夠聽懂(理解),正是因為思想活動(觀念)。因此,物質與精神應該是辯證關係,而非線性因果關係。亦即,當霍金說「哲學已死」,認為科學能夠回答關於宇宙起源等根本問題時。恰好反映了科學永遠趕不上哲學。不管是作為科學理論或反思,做為思想活動的哲學,永遠先於科學實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