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作家大坦誠貼出了一封非常不禮貌(極有可能是反串騷擾)的邀約信,引起社群震盪。
後來陸續看到幾篇小有流量的社群創作者分享,說自己已經不做這種公審人的事情了。接著開始內省自己的情緒管理、線上線下的人情道義,失禮犯錯的對方也是做了很多邀約準備,結果只因為一個失誤就要遭受不合理的流量暴力……
我覺得這些觀點和立場都很好,畢竟在快速又暴躁的社群時代,「自省」和「節制」是非常珍貴的能力和資源。但看到這些討論引到某些案例,又覺得是否太過去脈絡了。
比如說,網路上確實很常看到一件公審(或有時只是抱怨)燒成新聞,但事實上,很少有人遇到什麼不如意的邀約或狀況都會馬上貼出來,搞不好幾年來也就那麼一次。
但在這些內省的言論中,這些超反應的抱怨,卻讓當事人成為一個沉不住氣、下手不知輕重的流量者。
再來,在某些內省的言論中,把「公審」視為一種單方面的公領域暴力,但在某些事件的脈絡中,當事人承受的私領域暴力,殺傷力並不小,甚至無法透過通常手段解決,或成本過高。
例如,大坦誠收到的荒謬演講邀約信如果真有其人其事,最好的處理方式是什麼?回信或打電話去學校找人指教說「老師你好,謝謝的邀請,但你寫那封邀約信讓人很不舒服」這樣?
大坦誠說這不是個案,不合理的邀約信很多很多,怎麼可能都這樣處理?假如都冷處理,是不是又落人口實、惡名在外?
超認真少年的情況也是。一個老師在非正式溝通的私訊當中,直接對著助理說「回應太簡短,有失格局」,還揚言要以此「教導學生人際應對進退的禮節」,擺出身為老師的架子在教訓別人的員工。
所以這件事最好的處理方式是,超認真應該回信或打電話去學校找人指教說「老師你好,謝謝貴校的邀請,但你的回覆讓人很不舒服,請你道歉」這樣?
在這些案例中,有流量的創作者們身為受害者,但面對的權力不對等,能夠使用的溝通手段卻比大家以為的少,而且成本很高。
為什麼某些不合理的邀約信可以用極低的成本,在暗處傷害人而不自知、不反省,但又不准別人在限度內抱怨?
如果是沒有道理的抱怨炎上,一旦被踢爆理虧,對說話者的反噬傷害也很強。但當事人願意冒著這個風險(或人設)要對抗或平反的事情,本質是什麼?那可能是比情緒或常理更大又更難處理的惡性。
在各種內省外省之前,麻煩不要去脈絡的討論事件的起因跟反應,不然很可能只是在遮掩這些爭議背後的權力不對等和行為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