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一樹@三杯半 Podcast
2025年,台灣的同志平權運動已進入「後同婚時代」,其一年一度的同志遊行(Taiwan LGBT+ Pride)被視為鞏固成果、邁向共融的盛會。然而,就在這場第23屆遊行前夕,主辦單位內部爆發的言論風波,卻將運動深藏已久的意識形態衝突推向了風口浪尖。
這場風暴,清晰揭示了運動的兩種核心本質:「融入社會」以爭取多數接受,與「挑戰社會」以解放所有邊緣群體的策略拉扯。這也迫使我們重新審視遊行中最具視覺衝擊力的元素——那些大膽的身體展現,其背後代表的意義。
同遊中「為什麼不穿衣服?」的迷思與爭議,實質是這場路線之爭的外顯。
遊行前夕的風暴:2025內部分歧與「切割T」
2025年遊行前夕,主辦單位「臺灣彩虹公民行動協會」一名工作人員在社群媒體發表了極具爭議的言論,公開表態「反對免術換證、反對心理性別認同、反對代理孕母」等立場,直接與跨性別(T)社群的核心人權訴求產生衝突。
這起風波迅速引發了社群的強烈反彈,眾多關注跨性別權益的盟友和團體(如學生組織、台灣非二元酷兒浪子等)公開譴責、呼籲抵制或宣布撤出攤位。臺灣伴侶權益推動聯盟(伴盟)更是選擇在遊行前夕,以自行舉辦跨性別遊行的方式,高喊「支持免術換證」來表達明確抗議,從行動上與主辦單位劃清界線。
這場「切割T」的爭議,實質上可視為「融入策略」對「挑戰本質」的排斥:
- 融入派的擔憂(保守化): 對部分 LGB 族群和渴望社會好感的支持者而言,「免術換證」等議題過於激進。他們擔心這些訴求會消耗掉同婚法案通過後積累的社會資產,讓保守勢力有機可乘,從而危及已獲得的權益。他們的思維邏輯是:必須將運動形象「淨化」,以最主流、最容易被大眾理解的面向來「融入社會」。
- 挑戰派的堅持(邊界防守): 對跨性別者和酷兒理論者而言,性別自主決定權是人格權的核心,對性別二元體系是最徹底的「挑戰社會」。學生團體在遊行當天高喊「跨性同行」,正是為了提醒所有人:平權聯盟必須堅守最邊緣群體的底線,一旦為求融入而犧牲 T,彩虹旗將失去其完整性和政治道德。
身體即政治:裸露是「挑戰」還是「同化」?
在遊行中,那些衣著暴露、甚至近乎裸體的身體,正是長久以來「挑戰」與「融入」策略拉扯的縮影。它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和不同的參與者身上,體現了複雜的雙重功能。
1. 裸露:對社會壓抑的「挑戰」
裸露與奇裝異服擁有深厚的歷史政治意涵,其本質是對壓抑和羞恥感的集體反抗:
- 拒絕被審判: 性少數群體的身體和情慾曾長期被視為「病態」。在遊行中公開展示身體,是將身體作為「政治的武器」,拒絕主流道德對身體的審判。
- 性權宣言: 六色旗中的紅色象徵性愛與性權。在遊行中大膽展現,是將運動的核心從法律承認(婚姻權)進化到更深層次的文化解放,即「性權就是人權」。
這種衝擊社會對「公眾場合恰當行為」界線的行為,確實是運動中不可或缺的「挑戰社會」力量。
2. 殘酷的現實:當裸露只剩下腹肌
但走到今天,裸露卻漸漸變了味。
你仔細觀察媒體鏡頭,最常出現的是什麼?是那些擁有「完美」線條、符合主流陽剛審美的男同志身體。
這很殘酷。當裸露變成一種「體制內表演」,只服務於某種單一的審美標準時,它就失去了批判性。它不再是挑戰社會,反而成了被主流媒體收編的「嘉年華娛樂」。
有人會問:那是不是應該禁止裸露?當然不是!因為一旦禁止,就等於向保守勢力的「淨化」要求低頭了。
3. 新的出路:裸露必須是一種政治宣告
真正的出路,不在於匆匆忙忙穿上衣服,而在於讓裸露回歸它的「政治本質」。
如果裸露的意義只是秀出六塊肌來吸引目光,那它就是一種「同化」。但如果一位跨性別者、一個非二元性別者、或是一個各種體態的身體,勇敢地脫下上衣,宣告「這就是我的身體,我的驕傲」,那它就是對父權審美和性別二元體系最震撼的「挑戰」。
我們不需要強迫每個群體都裸露,因為每個群體都有選擇自己抗爭方式的自由。但我們必須守住這個空間,讓所有想發聲的多元身體,都能在這裡找到屬於他們的自由和榮光。
後同婚時代:是時候「超・連結」了
2025年的這場風暴,給了我們一個沉重的提醒:同婚通過,不代表勝利。這只代表我們拿到了第一張入門票,接下來的路,更難走。
運動何去何從?答案很明確:我們必須讓「融入」與「挑戰」智慧共存。
「融入」的策略是必要的,它讓我們透過家庭、企業的支持,爭取到法律和多數人的理解,這是為了擴大法律空間。但同時,我們必須永遠保留「挑戰」的本質,讓那些邊緣的聲音(跨性別權益、性權工作者、非二元群體)永遠走在隊伍的最前線,這是為了定義解放的深度。
同遊的未來,不該是「切割」,而應是「超・連結」。我們必須在街上展現各種面貌:有家庭的溫馨,也有激進的批判;有爭取制度的穩定,也有顛覆認知的衝擊。只有當我們拒絕犧牲任何一個「T」,才能證明這面彩虹旗所承載的,是真正的自由與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