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基本概況
2. 主要內容與篇章分類
1. 生理篇與人體結構
介紹五臟六腑、十二經絡、氣血津液運行。
強調臟腑功能與全身協調,提出「臟腑藏精、腑脈通暢」的概念。
2. 病因病機篇
討論內因(情志失調)、外因(六淫:風、寒、暑、濕、燥、火)及其他因素(飲食不節、房勞過度)造成疾病。
提出病機運行規律,如「邪正相爭」和「陰陽失調」導致病變。
3. 診斷方法篇
提出四診(望、聞、問、切)與辨證施治的方法。
強調觀察氣血、陰陽及臟腑功能狀態,以整體方式判斷疾病。
4. 治療原則篇
主張「治未病」與「因人制宜」的理念。
討論藥物運用、針灸、按摩、飲食調養與生活方式的配合。
5. 養生篇
論述四季養生、作息調理、飲食節制、情志調攝等,強調順應天時與自然規律。
提出氣血運行、陰陽調和對健康的重要性。
6. 哲理篇
融合陰陽五行理論,將人體生理、病理與自然規律對應。
提出「天人相應」觀念,認為人體健康與四時氣候、天文物候密切相關。
3. 核心思想與特色
1. 整體觀與辨證論治
認為人體是氣血運行與臟腑協作的整體,疾病的發生需從全身氣機調控分析。
2. 陰陽平衡
強調陰陽協調為健康基礎,疾病即陰陽失調或氣血阻滯所致。
3. 天人合一與預防醫學
提倡「上工治未病」,注重預防、養生與生活規律,將人置於自然環境中考量健康。
4. 理論與臨床結合
將哲學、自然觀與臨床經驗融合,兼具理論深度與實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