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囉!這邊是科技碎碎念,資訊 x AI時代下,我們將從海量的全球新聞與新知中,透過生成式 AI 彙整出精華懶人包,聚焦全球科技關鍵話題,讓您輕鬆透過閱讀或聆聽掌握趨勢變革。
科技碎碎念 傳送門
Youtube 傳送門
「大肚報報」社群傳送門
快速重點摘要
- 科技巨頭的財務表現與對人工智慧(AI)的大量投資,引發了投資人對獲利可持續性的擔憂。
- 儘管 Alphabet 和 Microsoft 營收成長強勁,投資人對 Meta 的AI 基礎設施支出卻持負面看法,擔憂市場可能出現 AI 泡沫。
- Alphabet 首次季度營收突破 $1,000 億美元,並上調 2025 年的資本支出預測。
- OpenAI 正在為首次公開發行(IPO)進行準備,目標估值可能達到 $1 兆美元。
- 該公司面臨著巨大的財務挑戰,季度虧損估計約為 $115 億美元,這使得其預計的年度營收 $200 億美元顯得微不足道。
- 全球太陽能產業蓬勃發展,但美國的再生能源發展卻面臨政策阻礙。
- 美國川普總統的第二屆政府正在推翻先前的支援措施,導致美國國際能源署(IEA)將該國到 2030 年的再生能源成長預測減半。
- 地緣政治緊張局勢暫緩,但新的核武政策引起國際關注。
- 美國與中國達成一年期的貿易休戰協議,以緩解緊張關係,同時川普總統指示恢復美國自 1992 年以來的核武器試驗。
- 數位平臺的壟斷問題持續受到法規挑戰,促使 Google 和音樂界與 AI 服務商合作。
- Google Play Store 在美國改變政策,允許開發者使用外部支付方式;Universal Music Group 與 UDIO 達成協議,確保藝術家在 AI 訓練和混音中獲得報酬。
科技巨頭財報與 AI 投資熱潮
- 科技公司在 2025 年 10 月 30 日公佈了最新的季度財報,整體顯示出營收成長,但投資人的反應不一,主要取決於對 AI 支出的信心。
- Meta、Alphabet 和 Microsoft 三家公司在 AI 基礎設施上的集體投入總額接近 $800 億美元。投資人普遍擔心,在爭奪 AI 領先地位的浪潮中,這些高額的資本支出(CapEx)是否能持續帶來獲利。
- Alphabet 創下了歷史性的季度營收紀錄,投資人普遍感到滿意。
- 該公司 2025 年 Q3 季度營收為 $1,023.5 億美元,首次突破單季度 $1,000 億美元大關。
- 調整後的每股盈餘(EPS)為 $3.10,超過分析師預期。
- Google Cloud 收入為 $151.5 億美元,年增 35%,積壓訂單高達 $1,550 億美元,主要來自企業對 AI 基礎設施的需求。
- Alphabet 將 2025 年的資本支出預測提高到 $910 億到 $930 億美元,以應對客戶需求的積壓。
- Microsoft 儘管營收成長強勁,但仍受到市場的謹慎審視。
- Microsoft 智慧雲端部門(Intelligent Cloud Unit),包含 Azure,營收為 $309 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成長 28%。
- Azure 雲端業務的收入成長了 39%。
- 該公司在 2025 年 Q1 的資本支出為 $349 億美元,高於先前預期的 $300 億美元。
- Microsoft 報告稱,由於其在 OpenAI 的虧損分攤,導致該季度的淨收入減少了 $31 億美元。
- Meta 儘管營收有所成長,但受到投資人最負面的回應。
- Meta 季度營收成長了 26%。
- 該公司股價下跌超過 10%。
- Meta 預計 2025 年的資本支出將達到 $700 億至 $720 億美元,並預期 2026 年的支出成長將更顯著。
- 執行長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為其投入「人工智慧超級智慧」(Artificial Super Intelligence)的巨額基礎設施支出進行辯護,稱這是一項積極的「前期投入」策略,相信長期承諾將值得高昂的前期成本。
- Apple 在其 2025 財年 Q4 結束(2025 年 9 月 27 日)時,報告了創紀錄的業績。
- 該公司季度營收為 $1,025 億美元,年增 8%。
- 稀釋後每股盈餘(EPS)為 $1.85,年增 13%(經調整基礎)。
- 該季度 iPhone 收入創下同期新高,服務(Services)收入達到歷史新高。
人工智慧的發展、商業化與技術突破
- OpenAI 的財務狀況與上市規劃備受關注。
- 儘管 OpenAI 否認已確定 IPO 日期,但該公司正在為可能最早在 2026 年下半年進行的 IPO 積極奠定基礎。
- 該公司在私募市場最近的估值約為 $5,000 億美元,但市場傳言其 IPO 估值可能高達 $1 兆美元(T)。
- 執行長山姆·奧特曼(Sam Altman)表示,鑑於 OpenAI 的資金需求,公開上市是「最有可能的路徑」。
- OpenAI 季度虧損驚人,估計約為 $115 億美元,這使得該公司為達成其基礎設施計畫的資金需求變得更加緊迫。
- 語言模型在數學上被證明具有單射性(Injective),這是一項重要的技術發現。
- 研究人員證明,將離散輸入序列映射到其連續表示序列的轉換器語言模型(Transformer Language Models)是單射的,因此是無損的。
- 這項特性在模型初始化時即已建立並在訓練期間得以保留。
- 這項發現具有直接意義,可應用於提高模型的透明度、可解釋性和安全部署。
- AI 圖像和影片服務正在擴展功能,但仍受到商標和法律的挑戰。
- OpenAI 的 Sora 2 影片生成器推出了「角色客串」(Character Cameos)等新功能,允許使用者將寵物、插圖或玩具變成可重複使用的 AI 化身。
- 由於 Sora 應用程式內對「Cameo」一詞的使用,導致名人影片平臺 Cameo 對 OpenAI 提起了商標侵權訴訟。
- 科技公司將 AI 功能整合到現有產品中,以提升生產力。
- Microsoft 365 應用程式(例如:Word、Excel、PowerPoint)已整合 Copilot 功能。使用者可以透過清除應用程式中的「啟用 Copilot」(Enable Copilot)核取方塊來關閉該功能。
- Microsoft 正在 Meta 的 Quest 3 和 Quest 3S 頭戴式裝置上發布 Windows 11 遠端桌面功能,該功能可以將多個高解析度螢幕傳輸到 Quest 頭戴式裝置,並提供類似 Apple Vision Pro 的沉浸式超寬模式。
- 某些 AI 應用程式的有效性和安全顧慮持續存在。
- 根據 Remote Labor Index 的基準測試顯示,在自由職業任務中,最優秀的 AI 代理僅能完成不到 3% 的工作,表明 AI 代理在處理涉及多步驟的複雜任務時仍有困難。
- NPM 程式碼儲存庫遭到惡意軟體的攻擊,這些惡意套件使用了 AI 聊天機器人「幻覺」(hallucinated)出來的依賴項名稱。
政策、法規與數位主權的轉變
- 美國與中國在貿易和技術領域的緊張關係獲得了緩解。
- 美國總統與中國國家主席會面後,達成了一年期的貿易休戰協議,旨在緩解兩國之間的貿易緊張。
- 中國將暫停對稀土金屬的出口限制,而美國則推遲了新的航運費用,以減輕依賴中國製造的科技公司的成本壓力。
- 兩位領導人討論了 Nvidia 的 AI 晶片業務,但美國總統表示,他們沒有討論向中國開放 Nvidia 高功率 Blackwell AI 晶片的問題。
- 數位平臺的反壟斷政策繼續影響 App Store 運營。
- 由於在 Epic Games 訴訟中的法院禁令,Google 改變了其 Play Store 在美國的政策。
- 現在,開發者可以連結到提供直接支付選項(如信用卡和 PayPal)的外部商店,並向使用者提供更便宜的交易。
- 這一變化被視為對使用者有利的政策變革,目的是消除科技公司濫用權力的行為,類似於 Apple 最近進行的類似調整。
- 國際刑事法院(ICC)將轉向歐洲的開源軟體,以維護數位主權。
- ICC 將其內部工作環境從 Microsoft Office 切換到歐洲開源替代方案 Open Desk。
- 此舉是為了應對公營機構對美國科技公司的依賴日益增加的擔憂,特別是在前美國總統川普的第二屆政府開始後,相關擔憂急劇升溫。
- 音樂版權與 AI 生成服務達成和解與授權。
- Universal Music Group(UMG)與 AI 音樂生成服務 UDIO 達成和解與授權協議。
- 該協議要求 UMG 藝術家必須批准其音樂是否被用於 AI 訓練。
- 該協議的關鍵在於所有使用者生成的內容必須保留在 UDIO 平台內,以確保藝術家和唱片公司能夠在音樂用於 AI 訓練或混音時獲得報酬,防止未經授權的內容被上傳到 Spotify 等其他平臺。
再生能源與核武政策的重大變化
- 全球太陽能市場受惠於成本下降而迅速擴張,但美國卻面臨逆風。
- 由於中國龐大的生產能力,過去十年太陽能面板的成本下降了近 90%,帶動了全球太陽能市場的蓬勃發展。
- 印度、沙烏地阿拉伯和南非等國家正快速發展太陽能發電能力。
- 與全球趨勢相反,美國的再生能源發展正在急劇放緩,原因是川普總統第二屆政府正在削減稅收抵免並阻止大型專案。
- 國際能源署(IEA)已將美國到 2030 年的再生能源成長預測下調了約 250 GW。
- 核武器試驗政策發生了重大轉變,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 川普總統指示美國軍方領導人恢復核武器試驗,以跟上俄羅斯和中國等國的試驗計畫。
- 美國上一次進行核試驗是在 1992 年,此舉標誌著美國長期政策的明顯逆轉。
- 俄羅斯否認其最近測試核動力飛彈的行為構成「核試驗」。
- 武器管制協會(ACA)的專家認為,美國恢復核爆炸試驗沒有技術、軍事或政治上的正當理由,並擔心此舉可能引發連鎖反應,破壞《核不擴散條約》。
資料來源
- California's public GPU infrastructure experiment
- What earnings say about Big Tech’s AI gamble – DTNS 5136
- Nvidia Became The First Company To Reach A $5 Trillion Market Cap - DTH
- Wall Street: Spend! (But Not Too Much…)
- Apple reports fourth quarter results
- Alphabet tops $100 billion quarterly revenue for first time, cloud grows 34%
- Canva’s new Affinity app is free to use but locks AI features behind a subscription
- You can't turn off Copilot in the web versions of Word, Excel, or PowerPoint
- Trump directs nuclear weapons testing to resume for first time in over 30 years
- ChatGPT maker reportedly eyes $1 trillion IPO despite major quarterly losses
- International Criminal Court to ditch Microsoft Office for European open source alternative
- Falling panel prices lead to global solar boom, except for the US
- Windows 11’s Vision Pro-like remote desktop is now widely available on Quest 3
- WhatsApp adds passkey protection to end-to-end encrypted backups
- Minecraft HDL, an HDL for Redstone
- Affinity resurfaces as an all-in-one illustration, photo editing and layout app
- NPM flooded with malicious packages downloaded more than 86k times
- NASA's Quiet Supersonic Jet Takes Flight
- Language Models Are Injective and Hence Invertible
請注意,內容由 AI 產生,目前仍處於培訓階段,可能存在邏輯偏差或資訊誤差,內容僅供參考,如有謬誤請以原文資訊為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