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11/1)去鞍馬貴船,楓葉開始紅了
轉變的圖像,不變的渴望本質
好長一段時間,所思所想總是一幅持續碎裂的晶體、在黑夜中,像是強撐著將所有東西黏在一起,維持日常生活的運作;念研究所的時候,變成了一道光劍、像流星般、目標堅定的劃過點點繁星的黑夜;在準備出國交換的期間,變成了打擊者反覆的揮棒動作,沈著冷靜地面對著什麼、也是對自我鍛鍊的要求期許,到了這裡,個人的主體意識才多少取代了,自身以旁觀者冷漠、消滅自我存在意義的意識。
到了京都生活後,取代圖像的是,在夢境裡出現過往遇到的一些人,那些人都有著讓人羨慕的特質或能力,而夢境中總是被透過自我敘事誇大或扭曲的樣貌出現,畢竟不這麼熟悉、也稱不上是至交,真假就也無所謂,這更可能代表,對於自身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的潛意識的展現。從過去心理圖像關注在自身如何被外在形塑的角度,轉為專注在自身想要什麼上。
雖然原因不是那麼重要,但還是忍不住想知道為什麼會這樣。最一開始,我懷疑是自己的身體出狀況或睡眠品質低落,所以開始紀錄睡眠和控制飲食。一個多月過去,撇除適應生活的時間,除了偏少的睡眠時數外,還是不知道為什麼明明飲食習慣也沒有太大的變化,但今年開始食量變大......回應SOS:從向外到向內尋求
話又說回來,心理圖像更像是自我安慰的方法,但現在想起來出現的時機,更像是求助信號。至於目前日常生活中,圖像幾乎不再出現了,取而代之的是突然間意識到自己怎麼了的想法。
像是上完整天課後的回家路上,至少會不自覺的長舒一口氣,而後馬上發覺原來自己這麼緊繃,是需要休息放空一下。或許也是對自己仁慈一點了吧,承認自己就是精力有限、允許休息才能讓人持續向目標前進。
謝謝你閱讀這篇文章。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訂閱追蹤按愛心!
2025/11/2 定稿 @Ky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