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第二天和第三天分別是找出自己的優勢,以及了解內向性格的競爭力、如何與外向者合作。第二天的練習是透過七個問題來發現優勢,雖然課程短短幾十分鐘,但自己在每個問題都卡了好久,大抵花了快兩小時才完成。第三天課程列出了內向性格的優勢,也簡要說明了職場上內外向者合作的要訣,相對來說是比較輕鬆、易理解的。
練習用七個問題找出自己的優勢
老實說會花蠻長的時間來回答這些問題,主要是因為一直以來都很習慣忽略自己,包含情緒、想法、意見,也會迴避與他人發生衝突,但也很高興,用這個課程的機會,在忙得焦頭爛額的現在,可以正視自己的感受,並且寫下來。
令人惱怒的迂迴、態度和表面話
先是挖掘了2024年一年,最讓人印象深刻(當時的情緒還歷歷在目)的事件。在令人惱怒的事件上,我發現自己對「任務交接交代不清」、「對不熟或初見面的人講話或態度不禮貌」、「重複說一件事但卻不行動」還有「對話交流表面話題」。關注枝微末節、太安靜
回顧過去的經歷,自己常被告誡什麼,其實一時間還真想不到有什麼,直接被告誡的事情,大概只有「關注枝微末節的小事」,此外,比起告誡、更像是好心的建議? 像是「要不要再多嘗試幾次」或是被給予更多的練習機會,以及「可以多問問題」太安靜少發言。後者感覺會被說太保守,可是好像也沒有人對我說過太保守,倒是對行動或決定表示過是否太冒險或大膽。
別叫我遵守僵化無意義的規範
說到痛苦的事情,可能比惱怒生氣還更容易一些。學生時期,或許最令人痛苦厭煩的是課堂上不能做想做的事情,尤其是在自己毫無興趣與意義的課堂內容或活動上,另外就是去想去的地方,然而因為是別人覺得很危險的地方而被禁止。在職場工作經驗裡,無法知道事務的核心、邏輯或目的,這會變成有很多可能性而無法專注一個方向進行令人痛苦。
找藉口自我安慰還是嘗試用多方視角同理自己
以正因為如此來說缺點,對自己來說,確實曾經有幫助自己更客觀地接納自身可能不符合大眾偏好或觀點的特質,但持續用這個思考方式其實會變成自我安慰或找藉口不改變。或許在正因為如此之後,能不能透過這項特質來達到我們看來他人容易達成的目標,也就是看成一種可能性,以發揮自我優勢的方法達成。
在正因為如此的練習中,我列出了以下三點:
- 自己比較少發言說話,正因為如此,才能更了解對方的思考、情緒、個性。
- 關注細節小事,正因為如此,才能因應一些緊急事件。
- 我很堅持己見固定地學習新事物,正因為如此,我才能抱持彈性的心態接受挑戰。
樂在其中和他人保持聯繫
說到別人討厭自己卻很樂在其中的事情,我目前只想到後續追蹤的工作,像是公關合作。其實這一項,我也不確定是不是他人相對討厭的事情。
關心的話或舉動
至今為止還記得的,大概就是觀察到別人心情不好或情緒低落時,問了句你還好嗎之類的話,然後被記了好幾年,對方提到我才知道,原來對他人來說是很感謝的事情。另外就是,鼓勵重要他人去做想做但不敢做的事。
看待成就
這題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要寫些什麼,可能是完美主義作祟還是冒牌者症候群,不論如何,我還是想不到有什麼,或許「雖然我還是沒辦法馬上跟人打成一片,但是那些真心經營的關係至今產生了些正向循環」能算是一項嗎。
內向性格優勢與工作上之應用
課堂列出以下六個內向者優勢,並舉出「用自己的特質,做到一樣,甚至別人做不到的事」:
- 深度思考、專注:如多角度思考看到大局
- 擅長準備:如在多方干擾下仍完成任務
- 風險管理和反省:能未雨綢繆、未卜先知
- 內在激勵、意義導向:能學習、成長
- 執行長期目標、經營長期關係:容易建立信任
- 團隊優先:這裡舉了亞當格蘭特的說法『團隊不需要每個人都是明星,成功重要的特質是謙遜,表現在知道自己的缺點和不足、團隊利益置於個人之上、無止盡的學習。』,這項特質優勢能取得他人信任更能談成案子
內外向者合作
在團隊中,「特質互補更能讓團隊發揮最大效率」。團隊風格要「混搭」,也是一門「藝術」。讓內外向者協作順利,可以先不帶預設立場的「了解團隊成員」、「開誠布公的討論與溝通期待」以及採取「彈性設計工作時間和方式」,像是獨自工作的時間。任務分配上,能夠給予不同的任務類型,而在會議上則採取如即席討論與會後分享的形式,讓內外向者充分參與會議討論。
與內向者合作的原則,包含:
- 事前提供資料,讓他充分準備
- 給他時間、空間
- 給予彈性
- 清楚溝通期待
與外向者合作原則,包含:
- 讓他們跟外界互動
- 賦予開拓型任務
- 即席討論
2025/1/3 初稿
2025/1/4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