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溺之繭》藝術是獻祭,而我是你的祭品與神——間章·雙星溯源:灼痕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淩灼的藝術啟蒙,始於母親的梳妝台。


  那是一個佈滿瓶罐的魔法陣列,空氣中永遠浮動著鳶尾根粉與熟石膏的塵埃。


  母親是省劇院的首席舞者,她的身體是一支精準的筆,能將無形的音樂翻譯成流動的詩。然而在家裡,她總是沉默地坐在鏡前,用特製的油彩一點點遮掩腳踝上猙獰的舊傷,像修復一件出現裂痕的絕世瓷器。


  「小灼,看好了。」她會拉過五歲的他,冰涼的指尖點在鏡面上,「這裡,轉折的角度差一度,整個線條就死了。」


  她教他辨認肌肉的紋理如何織成情感的經緯,教他聆聽關節活動時那細微的聲響如同音階。


  她的教導溫柔而殘酷:「美不是感覺,是精確。差之毫釐,謬以千里。」


  十歲那年,他躲在側幕條後,看母親演繹瀕死的天鵝。聚光燈下,她的每一次顫慄都像真實的痙攣,最後仰倒的弧度讓全場屏息。


  回到家,她卻癱在玄關無法起身,額頭抵著冰涼的地板,無聲地乾嘔。


  「值得嗎?」他跪在旁邊,顫抖著遞上溫水。


  母親抬起蒼白的臉,眼底燃著他熟悉的火焰:「當然。極致的美,必然源於極致的真實。」她抓住他的手腕,力道大得驚人,「記住,藝術不是討好,是獻祭。」


  這句話,如同烙鐵,燙進了他幼小的靈魂。


  十五歲,他編排的獨舞《錮》在全國青少年大賽引起轟動。


  評委的評語是「天才的殘酷」,因為他讓舞者反覆摔向地面,用身體撞擊出沉悶的聲響。


  媒體追問創作理念,他對著鏡頭平靜地說:「我在模擬一顆種子突破土壤的過程。生長本就是暴力。」


  那天晚上,母親難得地笑了,揉著他的頭髮說:「我的小火焰,你終於開始燃燒了。」


  然而火焰很快遭遇寒流。


  十七歲,他帶著精心打磨的《獻祭者》參加國際新銳編舞大賽。這是他第一次將母親的理論完整實踐——他要求舞者在排練中真實地體驗生理的極限,以追求瀕臨崩潰的顫抖。


  排練片段被競爭對手惡意剪輯流出,標題聳動:「藝術還是虐殺?天才少年的危險遊戲」。


  輿論發酵的速度遠超想像,評審團以「違背人道主義精神」為由取消了他的參賽資格。昔日讚賞他的前輩公開劃清界限,媒體用「瘋子」、「偏執狂」為他命名。


  最致命的一擊來自母親——她在電話那頭沉默良久,最後輕聲說:「小灼,也許我們都錯了。藝術不該是這樣的……」


  他掛斷電話,將自己鎖在排練廳三天三夜。


  鏡子裡那個曾經不可一世的少年,眼底第一次有了裂痕。他沒有哭,只是反覆修改著《獻祭者》的動作,直到指尖被磨破,血珠滴落在筆記本上,暈開了墨跡。


  後來他才知道,所謂「排擠」從來不是戲劇性的對峙,而是溫水煮青蛙般的疏離。


  藝術基金會的申請石沉大海,劇場的檔期總是「恰好」排滿,合作的舞者紛紛以各種理由退出,而曾經圍繞在他身邊的人,像退潮般悄無聲息地消失。


  他開始失眠,在深夜的街道漫無目的地行走。


  城市的霓虹燈在他眼中扭曲成嘲笑的形狀。


  某個凌晨,他站在跨江大橋上,看著漆黑的江水,第一次理解了何為「虛無」。


  但他骨子裡的不馴救了他。


  ——與其妥協,不如將這份「不被理解」淬煉成鋒芒。


  他創作了《隔閡》,讓舞者們在透明的玻璃箱中獨舞,彼此看得見卻觸不及。


  評論家說這是他對藝術圈沉默的抗議,只有他知道,那玻璃箱是他為自己築起的新繭。


  考入藝術學院後,他變得越發乖張難測。


  他拒絕所有試圖親近的人,用尖銳的言辭築起高牆。


  他成立「灼影」舞團,招募的標準只有一個:對痛苦有足夠的耐受力。


  他像一頭受傷的野獸,舔舐著過往的傷痕,將所有精力都投入創作,試圖用更多的作品證明自己。


  然而,焦灼從未遠離,他常常在深夜驚醒,腦海中盤旋著母親最後那聲嘆息。


  ——他害怕才華終有枯竭的一天,害怕自己信奉的藝術哲學從根源上就是謬誤。


  這種恐懼化作創作上的暴戾,他對團員的要求越來越嚴苛,排練場常常籠罩著低氣壓。


  直到那個雨後的黃昏,他在老教學樓裡,看見那個彎腰撿筆的少年。


  第一眼,他看到的是一具未經雕琢的軀體,線條乾淨得像初雪。


  第二眼,他看到了那截後腰驚人的柔韌度,像柳枝,蘊含著無限可能。


  第三眼,他撞進那雙受驚小鹿般的眼睛——純粹、怯懦,卻在最深處,藏著一絲連本人都未曾察覺的、對「被看見」的渴望。


  那一刻,彷彿有閃電劈開他陰鬱的內心。


  這不就是他最完美的「胚料」嗎?一張真正的白紙,一方未受污染的璞玉。沒有經過任何體系的污染,沒有被世俗的審美馴化。更重要的是,那眼神裡的脆弱與隱忍,像極了當年在側幕條後看著母親謝幕的自己。


  他要他。


  不僅是作為舞者,更是作為某種意義上的「共犯」——一個能與他共同踐行那套危險美學的同行者。


  他強勢地介入簡一的人生,用痛苦淬煉他,用「鑽石糖」馴化他。在這個過程中,他驚訝地發現,那份偏執的焦灼竟被奇異地撫平了。看著簡一在他的塑造下一點點綻放,彷彿某種自我證明——看,我的道路沒有錯,我能讓蒙塵的珍珠發光。


  當簡一在天台吶喊出聲,當他在舞台上掙脫束縛奔向自己,當他懵懂地接受「愛人」的定義……淩灼知道,他找到的不僅是一件完美的作品,更是一個能容納他 所有瘋狂與脆弱的容器。


  過往的傷痕依然作痛,藝術的道路依然佈滿荊棘。但這一次,他不再是獨自燃燒的火焰。他找到了另一團願意與他交織、共舞的火苗。


  這或許不是救贖,而是兩個殘缺的靈魂,在藝術的祭壇前,簽下的共生契約。


  以痛苦為薪柴,以理解為焰心,燃燒出獨屬於他們的、危險而炫目的光芒。


《懸溺之繭》臨止 | A LinZhi Studio Book

《懸溺之繭》臨止 | A LinZhi Studio Book

【 關於《懸溺之繭》與其存在方式 】

這不是一個溫順的故事。它關於凌灼的偏執,簡一的掙扎,以及一場將痛苦淬煉成藝術的危險共舞。

若您在此間繭房中,窺見了令人戰慄的美,您的【點讚 ♥️】與【收藏 ⭐】是它被看見的基礎。而【打賞】支持,則是為這場華爾滋注入最直接的能量,讓極致的音浪得以持續迴響。


追蹤我的創作基地 IG:@linzhi.studio,捕捉更多幕後光影與獨家更新。


如果你也喜歡這場危險又迷人的救贖,請來留言區告訴我,你被哪一句話擊中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臨止_LinZhi.Studio
9會員
30內容數
臨止|Aven Nocturne|故事策展人。有人問我:故事從何而來。它始於一次內在的破裂,一道寂靜的閃光。就像一場,莊嚴的爆蛋。 藝術需以靈魂獻祭 — — 有時,那祭品正是藝術家自己。 人間溫柔與戰慄,與您一同測繪。 歡迎您共同成為它們的下一位見證與創造者。
臨止_LinZhi.Studio的其他內容
2025/11/06
《懸溺之繭》是臨止_LinZhi 的新作,探討藝術家對極致之美的追求,以及由此產生的殘酷、佔有與共生的危險關係。故事圍繞舞蹈天才和他所捕獲的雕塑系少年繆斯展開,兩人的關係既是毀滅與創造的碰撞,也是依賴與救贖的纏繞。這是一首關於執念、蛻變與愛慾的幽暗羅曼詩,挑戰傳統的藝術與愛情定義。
Thumbnail
2025/11/06
《懸溺之繭》是臨止_LinZhi 的新作,探討藝術家對極致之美的追求,以及由此產生的殘酷、佔有與共生的危險關係。故事圍繞舞蹈天才和他所捕獲的雕塑系少年繆斯展開,兩人的關係既是毀滅與創造的碰撞,也是依賴與救贖的纏繞。這是一首關於執念、蛻變與愛慾的幽暗羅曼詩,挑戰傳統的藝術與愛情定義。
Thumbnail
2025/11/06
當「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問題。一段無法被任何現有關係定義的深刻親密,一個隱藏在溫柔背後,關於「存在」本身的禁忌祕密。《餘溫》—— 永恆不滅的餘溫,本就該由你,親自揭開謎底。《餘溫 EMBER》探索情感深淵,作者臨止_LinZhi 帶您進入永恆不滅的愛戀。
Thumbnail
2025/11/06
當「你為什麼對我這麼好?」成為世界上最危險的問題。一段無法被任何現有關係定義的深刻親密,一個隱藏在溫柔背後,關於「存在」本身的禁忌祕密。《餘溫》—— 永恆不滅的餘溫,本就該由你,親自揭開謎底。《餘溫 EMBER》探索情感深淵,作者臨止_LinZhi 帶您進入永恆不滅的愛戀。
Thumbnail
2025/11/05
《懸溺之繭》是臨止_LinZhi 的新作,探討藝術家對極致之美的追求,以及由此產生的殘酷、佔有與共生的危險關係。故事圍繞舞蹈天才和他所捕獲的雕塑系少年繆斯展開,兩人的關係既是毀滅與創造的碰撞,也是依賴與救贖的纏繞。這是一首關於執念、蛻變與愛慾的幽暗羅曼詩,挑戰傳統的藝術與愛情定義。
Thumbnail
2025/11/05
《懸溺之繭》是臨止_LinZhi 的新作,探討藝術家對極致之美的追求,以及由此產生的殘酷、佔有與共生的危險關係。故事圍繞舞蹈天才和他所捕獲的雕塑系少年繆斯展開,兩人的關係既是毀滅與創造的碰撞,也是依賴與救贖的纏繞。這是一首關於執念、蛻變與愛慾的幽暗羅曼詩,挑戰傳統的藝術與愛情定義。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每次出國旅行,最讓人頭痛的就是要穿什麼? 不同國家的氣候差很大,從零下低溫到艷陽高照,一趟旅程可能要準備兩季的衣服! 這次我整理出我出國最愛帶的 WIWI 輕旅穿搭清單,全部都能在 蝦皮雙11活動 期間用超優惠價格入手,還能同時參加 蝦皮分潤計畫,一邊分享一邊賺旅費 💰 雙11優惠懶人包: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大家好久不見,趁著連假有時間寫文來分享我這陣子的近況~ 大約 8 月中後的時候,我自己去了一小趟的釜山+福岡獨旅,主要是因為想讓自己沈澱放鬆,也加上自己好久沒有好好休息,所以希望可以有一段自己的時間。 當然,也因為這次是獨自出發,所以身為小小自媒體工作者還是會需要拍照記錄一下生活,所以這次旅程還
Thumbnail
印尼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與來自臺灣及新加坡的藝術家合作,共同打造了《斷片》這個演出。本次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的《斷片》探討現代城市中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展現了社會運作由統一逐漸失序的過程,揭示幻滅的社會中日漸薄弱的凝聚力,及其衍生出的道德崩毀。
Thumbnail
印尼的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與來自臺灣及新加坡的藝術家合作,共同打造了《斷片》這個演出。本次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的《斷片》探討現代城市中身體與環境之間的關係,展現了社會運作由統一逐漸失序的過程,揭示幻滅的社會中日漸薄弱的凝聚力,及其衍生出的道德崩毀。
Thumbnail
2025年的臺北藝術節《超限動》預定於九月展開,其中一件作品為《斷片》(LAPSE),主要探討的是集體概念下的當代社會混亂(Chaos)狀態。表演主創為印尼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她以長時間的身體表演聞名,享譽國際。
Thumbnail
2025年的臺北藝術節《超限動》預定於九月展開,其中一件作品為《斷片》(LAPSE),主要探討的是集體概念下的當代社會混亂(Chaos)狀態。表演主創為印尼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她以長時間的身體表演聞名,享譽國際。
Thumbnail
那些生命的、內在深處的、無以明狀的經驗自身,能夠化為音樂嗎?我聽過這樣的音樂,雖然不多,但已然改變了我的人生。那個為此而投注的追尋,是非常艱難的平衡過程,就像必須維持高度的敏銳度與感應力,一如沒有肌膚覆蓋軀體的人,卻又必須同時具有外科醫生般的分析力與精準度。
Thumbnail
那些生命的、內在深處的、無以明狀的經驗自身,能夠化為音樂嗎?我聽過這樣的音樂,雖然不多,但已然改變了我的人生。那個為此而投注的追尋,是非常艱難的平衡過程,就像必須維持高度的敏銳度與感應力,一如沒有肌膚覆蓋軀體的人,卻又必須同時具有外科醫生般的分析力與精準度。
Thumbnail
我的素材不是聲響,我的素材是「可聽性」。 一如其他以聲響創作的作曲家,寫了一個聲響後,跟著寫一個休止符。 而我則是「可聽性」之後是「不可聽性」。
Thumbnail
我的素材不是聲響,我的素材是「可聽性」。 一如其他以聲響創作的作曲家,寫了一個聲響後,跟著寫一個休止符。 而我則是「可聽性」之後是「不可聽性」。
Thumbnail
有一種藝術家,無法被定義在任何一個藝術領域裡,德國作曲家郭貝爾(Heiner Goebbels)即是如此,他的才華跨越演奏、作曲、聲響藝術、裝置藝術、導演、指揮、甚至藝術構作的藩籬,創作出一齣齣令人驚艷又引人深思的作品,且無論在藝術概念或是創作技法上,經過多年依舊令人讚嘆。
Thumbnail
有一種藝術家,無法被定義在任何一個藝術領域裡,德國作曲家郭貝爾(Heiner Goebbels)即是如此,他的才華跨越演奏、作曲、聲響藝術、裝置藝術、導演、指揮、甚至藝術構作的藩籬,創作出一齣齣令人驚艷又引人深思的作品,且無論在藝術概念或是創作技法上,經過多年依舊令人讚嘆。
Thumbnail
「亞當計畫」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家文化基金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耗費多年籌劃的人才培育課程,旨在利用表演藝術機構在業界中的人才培育功能,推動下一個世代的表演策展人,更帶領臺灣的表演藝術團隊、策展人學習策展思維。
Thumbnail
「亞當計畫」是由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國家文化基金會、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耗費多年籌劃的人才培育課程,旨在利用表演藝術機構在業界中的人才培育功能,推動下一個世代的表演策展人,更帶領臺灣的表演藝術團隊、策展人學習策展思維。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Thumbnail
Stedelijk Museum Amsterdam(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展出了行為藝術教母Marina Abramović(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的作品,是她在荷蘭的首次最大型個展。本文介紹了展覽中出現的幾件作品,以及Abramović在藝術界的影響。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觀賞《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舞蹈劇的心得,內容包括觀演體驗和心得,以及對舞蹈和劇本的評價。筆者在文中分享了這場表演中舞蹈、劇本和效果的各個方面的亮點,並提供了觀看時的觀點和感受。
Thumbnail
這篇文章分享了觀賞《一個說謊,一個說愛》舞蹈劇的心得,內容包括觀演體驗和心得,以及對舞蹈和劇本的評價。筆者在文中分享了這場表演中舞蹈、劇本和效果的各個方面的亮點,並提供了觀看時的觀點和感受。
Thumbnail
作為表演藝術家旅居海外的即時生活筆記,目前旅居美國紐約,理想情況雙週更。本篇從八月二十一日開始到九月八日,美國紐約 New York, USA 。
Thumbnail
作為表演藝術家旅居海外的即時生活筆記,目前旅居美國紐約,理想情況雙週更。本篇從八月二十一日開始到九月八日,美國紐約 New York, USA 。
Thumbnail
演出相當強調與公眾的互動,過程中表演者得以用語言以外的方式溝通,淺意識中,會試圖打破他者與個人的邊界,可其實一個人永遠無法完整了解另一個人的全部。於是,表演者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與此同時卻沒辦法離開這個社會。演出的互動性讓他們體認到,所有人都在不同軌道上,卻又在同一個軌道上。
Thumbnail
演出相當強調與公眾的互動,過程中表演者得以用語言以外的方式溝通,淺意識中,會試圖打破他者與個人的邊界,可其實一個人永遠無法完整了解另一個人的全部。於是,表演者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但與此同時卻沒辦法離開這個社會。演出的互動性讓他們體認到,所有人都在不同軌道上,卻又在同一個軌道上。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