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於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此平台上僅節錄部分文章,全文請至北藝中心官網查看。

2025年的臺北藝術節《超限動》預定於九月展開,其中一件作品為《斷片》(LAPSE),將於9月20日、21日演出,主要探討的是集體概念下的當代社會混亂(Chaos)狀態。表演主創為印尼視覺及行為藝術家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她以長時間的身體表演聞名,享譽國際。《斷片》由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澳洲墨爾本亞太表演藝術三年展(Asia TOPA)及臺灣臺北表演藝術中心共同委託創作,且是麥拉蒂第一個退居幕後的編舞作品,故舉辦此次對談,期望能讓觀眾對這場演出的構思及概念有更深入的理解。本場對談主持人為自由劇評人、譯者、作家白斐嵐。
⋯⋯
「rasa」體驗
談到經驗時,印尼語中有「rasa」這個詞,其意義為感覺、情感或體驗,通常與深層情感的建立有關。麥拉蒂解釋道,「rasa」代表的不只是感覺,也包含對自身能力及感官認知的體驗,即人們的感官、思考能力、理性能力和對情況的理解,共同集結成分歧的感知。
不過,儘管麥拉蒂強調了「rasa」的重要性,但若人們無法理解《斷片》,她也不會介意,因為她尊重每個人感知的世界方式 — — 這就是「rasa」,觀眾可能會感受到某種東西,但無法描述。也許不是每位觀眾都能在當下就能理解《斷片》這件作品,可能要過一段時間之後,觀眾才會漸漸融入作品中。麥拉蒂認為,「rasa」是個慷慨的概念,畢竟先打開人們感知的門扉,才能驅動人們思考更多事情。「看完劇場後必須理解作品的意義」是消費主義式的思維,總強迫人們要給出藝術理解。麥拉蒂質問道,為何我們一定要理解自己正在做的事呢?作為創作者,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會時時刻刻理解自己的行動,那為何要逼迫人們理解藝術呢?這對表演者、編舞家、音樂家、藝術家來說也會形成很大的壓力,因為每個觀者不可能有如出一徹的解釋。
此時,「rasa」一詞給出了更廣泛的可能性,使人們在看到事物、看到藝術作品的同時,不會受限於「理解全部」的壓力。麥拉蒂舉例道,她也沒有完全領會畢卡索的創作,但在畢卡索死亡後一個世紀,人們開始將那些畫作解讀成帶有政治意圖的行為。麥拉蒂總結道,有時就是需要時間來體會一個作品,而「rasa」給了我們一個機會,去慢下步調感受。
✪線上對談精彩重播✪
▶中文|https://tpacplayer.org/bUxhP
▶英文|https://tpacplayer.org/ZJIJx
(全文請至北藝中心官網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