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日深夜,寶熊興高采烈地向我展示了一份簡報。內容是他的自主研究小計畫,要在公司的 Workshop 分享。
當我五月在西班牙走朝聖之路時,他自己花時間去上了 UIUX 的使用者體驗課。思考在科技公司裡,從數據、到系統、再到製造,理工脈絡的串連裡,是否有可以優化的地方?
這是一份飽含真心的簡報。從出發的思維、自學的主動,到內化知識後,以清楚架構與自己語言表達。我眼中的熊,閃閃發光。不知道為什麼,這刻的光芒,突然讓我有點懷念之前上班時,做著專案、趕著報告的自己。
我是時候該回去上班了嗎?
還是現在的我...其實也是換個方式在做一樣的事情呢?
前幾週的台北日,去見了一位網友 Angie。她正在撰寫一本人生回憶錄《台灣製造》。分享她從台中市場出發,走到頂尖學府,再到美國深造,卻也在優秀與文化差異間迷失自己的故事。成為母親,讓她決定開始面對這些逃避與陰暗,也把這樣的過程寫下來。
這次回台灣,Angie 決定自費出版這本回憶錄。來來回回多家可以配合的廠商、親自聯絡封面設計師、發包校稿,甚至對書中的幾個段落產生懷疑,思考是否重新修改結局。
「哇!現在根本是一團亂的狀態。我每天都在焦慮與爆炸中間來回」桌子對面的 Angie喝下一口茶。琥珀色的茶湯仍冒著熱氣,卻沒有舒緩眉宇間膠著的難題。
神奇的是,看著她這樣「in a mess」狀態,卻讓我覺得 ——
「我。好。羨。慕。啊~~~」
哈哈哈,真是個怪人,怎麼會是這麼奇怪的反應呢?
但能夠手持著一個相信的狀案,有向心力、有歸屬感的向前,路上遇到的妖魔鬼怪,也只是成為英雄的旅程而已。光想到可以打怪,就讓我躍躍欲試,那種國小郊遊前一天的興奮感。
我真的好想要馬上有一個發派給我的專案喔!讓我可以像跳水選手那般,屏氣凝神,雙手高舉,膝蓋微彎,再縱身一躍!
或許萌生出想要回去上班,是我知道是最快可以獲得專案的方式。而「被指派」,某種程度上是很幸福,不需要思考關係、不需要檢核初衷,單純「做」就好的。
然而,我也是如此的清楚:現在的我,無法做任何「言不由衷」的事情。我只想做從心底而出的事。
那我究竟在猶豫什麼?是被什麼東西卡住呢?
我翻看著我的靈感小本本:
- 發想 11 月的 與牧羊少年同行✨ 活動
- 重新思考那本寫到一半的書
還有一些其他潦草的關鍵字。每個字都帶著能量,我卻仍然有些遲疑與不確定。我的天啊!要確定這個專案是100%「心之所向」,真的是史上最難的任務!
如果說對於一件事情的投入分成「淺 - 中 - 深」,依時間緯度,分別為投入幾天、幾月、幾年來看:我發覺現在的自己「只敢」做淺層的嘗試。發起一些小專案、不作出任何更大的承諾或是投入。畢竟淺層的「嘗試」沒有什麼 KPI,越多元、越廣泛,越好?
而深層的投入,則真的需要心之所向,不然也真的只會越走越困惑,卻也越走越放不下過去的沈沒成本。那中層呢?我為什麼不去試試看?
- 花幾個月寫完那本書?如果最後的成品不夠喜歡,自己收藏著也沒問題呀!
- 試著辦一系列更系統性的牧羊少年活動?我知道自己是真的喜歡「自我探索」這個領域的。相對於一月一推,系統性往下挖掘,或許才能真正鬆動限制的根基。
腦子都有答案,我為什麼不呢?
「因為我害怕失敗」
我害怕各個方向的失敗,走得方向不對、做到一半發現自己不喜歡、或是最後的成果不好,可以害怕的東西真的太多了。這樣的話...我再等等吧!我再維持這樣的「GapYear」多元探索一陣子吧!只要不做出選擇,我就不會選錯。
就這麼著,曾經象徵自由的「Gap Year」竟也在無形中,又成為另一段的束縛。我是不是該試著,放下這個保護傘了呢?
「你現在在幹嘛?」
「我在Gap Year」
「那你現在在幹嘛?」
「我在 ________ 」
輕輕擦去原本的文字,留出空格,答案或許呼之欲出。

2025.02 舉辦的 GapYear 分享會。距離那時,我又走了多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