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L訪談蓋特,聊聊他所經歷的gap year休耕年。
問一:為何會想要過一個gap year休耕年? 請給我們一些你的起源故事。
答一:我一直到第一份工作時,都按照社會期待走人生路。還記得在大三暑假,大家都在努力準備研究所考試,只有我決定要先服兵役然後直接工作,因此反而很輕鬆地度過自己大學最後一年。服兵役時,還記得當時軍隊中的長官不停宣導、邀請隊中弟兄留下來做志願役士兵,簽約服役滿四年後,會有國家提供的兩百萬薪資報酬款項。對當時還未出社會的我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數字,也因此默默下定決心,自己出社會工作以後,一定也要在四年後有這個身價。後來退伍後,幸運找到一個薪資還算體面的工作,但實在非常操,需要長時間加班、在假日工作、或連續工作20個小時,這都是常有的事。第一年就很想離開,但第二年與同事開始有革命情感,加上薪資也跟了上來,於是就待了下來,到了第三年下半,換了新同事,也換了老闆,我整個很不習慣,常承受第一線的辦公室政治鬥爭。當時就常覺得,自己所為何求,何苦要為難自己?加上身體也出了狀況,心情上也無法安定,存款也剛好超過兩百萬了,於是在第四年結尾,在沒有找好下一份工作的情況下,提了離職。後來想想,這跟我大三時決定直接去工作一樣。我想我大學時其實已經渴望工作很久,所以能夠無懸念地直接去工作;而出社會四年後的我,也已經渴望「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很久了,所以也就義無反顧的決定,一陣子不要工作,看能玩出甚麼把戲。這好像也是當時台灣的一股風氣,大家會掛在嘴邊說:「很多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只不過當時我心中空空蕩蕩,並沒有一個目標或方向,所求的完全的是想幹麼就幹麼。
問二:怎麼樣規劃一個休耕年?有沒有甚麼現實的考量?
答二:(笑)其實還滿常有朋友會問我休耕年都不工作是怎麼過的,來問的人,通常就是那種閒下來不到一個月就不知道要做甚麼了的人(笑)。不過,首先真的要回答你第二個部分,就是一定要做好現實的考量,解決經濟問題。我當時有設定自己在休耕年這段時間,每個月生活基本需要花多少,存款最後需要保留多少,然後減法除法倒推回去。我反正物慾不高,發現可以大概一年半不要工作,同時保存一部分還可以活半年的錢下來,這時候我就放心了。另外我也還滿感謝家人對我不工作的事情不太深究。他們絕不可能說支持,但至少沒有阻止我,這我已經心存感激了。家人的支持也是現實的考量。
回到第一個部分,怎樣規劃休耕年?我的切入角度是:在不用擔心「工作賺錢」的狀況下,你會不會知道你要做甚麼?我發現很有趣,很多人其實是不知道。我這裡有一系列的事項清單,通用普羅大眾參考:(1) 去逛書店,看你喜歡看甚麼書,挑幾本來看;(2) 打開地圖,看對哪個國家有幻想,去準備幾天的旅行;(3) 上網搜尋所有你原本一知半解或早就想知道的事情;(4) 架網站、寫blog、拍照攝影,分享看法,多大多小的事情都可以;(5) 追求一項運動,任何球類、長跑、甚至鐵人三項都行,訓練自己進入優化的體能狀態;(6) 思考工作的意義,不停地問自己為什麼;(7) 考個證照;(8) 過個慢活的日子,專心讓自己康復或快樂起來;(9) 整理你的朋友圈、知識圈、成長地圖。
很多朋友此時就會開玩笑的說,「我就喜歡追劇看電影小說打電動到處玩耍,我就是想要一整年都這樣......但想到這裡,我立刻就會覺得不妥,覺得自己如果真這樣做了,就會後悔自己一整年無所事事。」面對這樣的回應,我想表達的重點是:那就不要讓自己做那些會覺得自己「無所事事」的事情。想像休耕年就是你人生歲月中的一塊沃土,讓你可以自主地去深深紮根。在休耕年,你的所做所為,其品質遠遠重要於其數量,這是一定要去要求自己的地方。即使你的目標就是「探索」本身,也要保證你的探索有很完整的體驗與沉澱反思。我們可能常聽到一句老生常談,說年輕人你有無限可能;然而在休耕年,找到你的不能,也是一種美妙的收穫。
我不得不說,開始規劃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由是有代價的。讓自己的人生交給社會來決定,壓力來自外部;當你自己要掌控人生的時候,內在所興起的壓力不見得會比較小。你需要完全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沒有任何外在對象或環境因素可以抱怨......這一點覺悟是要有的。
問三:你實際上做了哪些事情?有沒有甚麼值得推薦建議的清單?
答三:建議清單,我前一題已經回答過了。實際上我做的事情倒是可以聊一聊:
- 看書:還記得我當時正讀了一本談太空科幻小說,讀的時候人在捷運上,猛然抬起頭,發現自己心思在整個太陽系,但身體在台北市的地下捷運車廂裡是如此侷限,那個深深投入劇情的我從宇宙中掉到地球表面之下的落差,現在想起來感覺還是很過癮;我也還記得有一本書,作者的文筆之好讀!我從早上睜開眼就忍不住伸手取書大啃,讀到晚上睡覺眼皮閉上的前一刻,中間出門去餐廳吃飯也帶著那本書,邊吃邊看;或也可以慢慢讀一本書,我有次讀了一本很感興趣的書,寫了大量的筆記與心得註解,翻前覆後看了那本書不少次,還列出延伸閱讀書目,從此該課題深植入我的腦海中。
- 打網球:我一直很想要有一個終身可以培養的運動,因緣際會之下在休耕年期間認識到了一些朋友,每天早上五點到七點會到球場報到打網球,於是我加入了,一週連去五天,打完回到家九點多就洗澡直接睡覺,中午起來繼續一天的行程。這其中最難得的經驗,是我還參加了球隊自己舉辦的比賽,這是我從未擁有過的正是比賽經驗,感到非常難得與值得。以球會友也是收穫之一。
- 啟動電影欣賞計畫:開始針對自己很喜歡的電影類型與導演作品,開始進行深入的研究與解析。做為第八藝術,電影牽涉的各種要素元件相當廣泛,要看懂一部好電影,需要很深的涵養功夫。這個計畫至今都還未結束(笑)。
- 開發上網的潛能:曾經我活在一個幻覺裡面,以為我已經是google大師了,在筆記本上列下無數個關鍵字,用一個晚上查完我就變該領域的專家。然而當我把資訊的收集、累積、整理習慣再往下挖掘一層的時候,我才發現有好多資源可以使用。無數的工具、內容、平台,已經好多人在努力讓自己利用網路資源與社群效應加速進步。該擔心的事情,是要如何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如何避開那些使人無法獨立思考的平台。人要有能夠獨立思考的能力,鍛鍊自己各種的心技體合一,時時警醒自己是否被網路所奴役。
- 找工作:沒有在工作的時候,找工作會比較容易嗎?並不會。但是會對自己找到的工作的品質要求更高。其實仔細想想,找一份理想的工作,本來就需要做很多功課。我還記得我用了整整一個禮拜認真準備一間公司的面試,把自己許多觀念跟行銷自己的方法都做了改變。有好的工作機會,也是需要去探索並打磨自己的條件的。
- 旅遊:旅遊讓人活在當下,旅遊讓人真正去到世界裡面,旅遊是一次與自我的對話。旅遊是一種高級的玩樂。
- 體驗第一次:學會玩桌遊、鼓起勇氣搭上以前不敢玩的遊樂園刺激設施、捐血、劇場演出、做義工......。族繁不及備載。
- 不要停止參加社交活動:當我出席各種社交場合的時候,身邊的人對我gap year進行式的狀態,大多也會很感興趣。是很健康的那種好奇。很少人會覺得不妥,或也許是他們不好意思言語表達出來,但那也不關我的事。任何會因為你沒有收入所以不與你來往的人,其實也不太需要跟他維繫關係。但反而因為我工作的「無」,很多人會願意分享他們的「有」,給我建議、告訴我他們如果不工作會如何、提供工作機會、談他們對工作的規劃等等。自己覺得自在,別人就不會覺得你奇怪。
- 回思過往:把一些自己曾經身歷其中的活生生案例細細思量,重建當初的局,了解自己從哪裡來,當時在哪裡,後來去了哪裡。好像去心理諮商,談你如何治癒過去的創傷。
- 紀錄生活:數算各種自己的幸運,或是記錄自己的軌跡,用第三人稱寫下自己的故事。曾經有個朋友告訴我,他覺得人生就是一場大戲,看你怎麼自編自導自演;我對這種角色對象分離的方法感到不太適應,但很快發現,這幫助我理解,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不一樣的課題,所以大家並不需要把成功條件設定為一樣,更不用說自己把一群人的成功條件全部累積在一起設定為自己的目標,那會很累,人生方向會亂掉。
問四:能否分享一個,你發現只有在休耕年才做得到的難得經驗?
答四:(沉默一陣子) 只能講一個的話,我會說是幫助我充實了對美好生活的想像。在休耕年那段時間我所看到的夕陽、雨水、甚至是傍晚的城市街景,都成了我的生活能量泉源。(笑)可以說我用這段時間換取到了一個「窺探自我烏托邦」的機會。我得以在其中享受陽光,親近自然;避開人群,探索自我;鍛鍊紀律,接受新事物;認識世界,體驗文化;重新分配人生的優先順序與藍圖。
問五:現在回想你的休耕年,能不能從各方面告訴我們你覺得值不值得?或是後悔的事情?
答五:經濟上是明顯地不值得(笑),這一點代價還是有的。我當初若忍得住氣在原本的公司發展下去,可能薪資會比現在高至少50%。當然,gap year時所認識的朋友跟所學習到的東西,也是一直在公司上班時接觸不到的。如今已經過了幾年,我想我可以多少帶有一點自信地覺得,我並不後悔,而且認同這樣的探索時期很值得。不過我也相信,不是每個人都需要這樣的gap year. 我最羨慕的還是那些在很早的時候就知道自己想要甚麼的人。不過,每個人只能活出自己,對吧?(笑)
我跟L向蓋特致意,感謝他接受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