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獄歡迎你:當學術成為暴政的遮羞布

更新 發佈閱讀 4 分鐘

列寧爸爸在中國收的第一個兒子、北京大學文科學長陳獨秀教授的好朋友王敬軒先生,如果看到這一系列文章(列寧的私生子們:當代政治的革命系譜學不懷好意的記者才是好記者當最大在野黨混淆人獸之別),很可能會抗議說:「你這是扣帽子!我只是陳述客觀事實、從學術角度分析國際關係,憑什麼說我為獨裁者辯護?倒是你們這些人,動不動就給異見者貼標籤,才是在限縮台灣的言論空間!」

王先生錯誤地把批評某教授的文章與限縮言論空間劃上了等號。我必須澄清:我從未試圖「取消」該教授或鄭麗文。如果真的要取消,請參見(和諧)國的作法——他們早就因「尋釁滋事」罪被請去喝茶了。我只是在揭露他們的邏輯混亂或是良心混亂而已。這是言論自由市場上的正常叫賣行為:你說普京是民選領袖,我說普京是獨裁者;你說這是學術討論,我說這是為暴政洗白。評判者是公眾,而非「阿中哥哥」這種會讓你消失的「偉丈夫」。言論自由的真諦,不是「你可以說任何話而不被批評」,而是「你可以說任何話但要為你的言論負責,接受公眾檢驗」。

言論自由有邊界,這個邊界就是:不能顛倒黑白。不信?你到馬克思爺爺的祖國,在街頭高喊「阿道夫叔叔萬歲」試試?就算梅爾茨不讓警察逮捕你,公眾也自然會讓你社會性死亡。為什麼?因為經歷過納粹暴政的德國人深刻理解:有些「言論」不是觀點,而是對人類尊嚴的踐踏。當納瓦尼在獄中被毒死、當Anna Politkovskaya在電梯被槍殺、當成千上萬烏克蘭平民死於砲火,你還在書齋裡說「普京是不是獨裁者是個學術問題」——這不是言論自由,這是道德虛無主義的極致表現。

將普京的暴政簡化為「民主理論的學術討論」,是對人類生命和尊嚴的最大侮辱。那些在俄羅斯監獄裡的異議者、那些在烏克蘭廢墟下的屍體,不是你學術論文裡的「案例」,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當你用「早期民主理論」為普京辯護時,你侮辱的不只是他們的死亡,還有他們為自由而戰的勇氣。

馬克思爺爺說過:「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他忘了補充一句:「價值中立」地解釋世界,最終只能成為舊世界的幫凶。

當你宣稱「我只是客觀分析」、「學術應該中立」時,你忘了一件事:在壓迫者與被壓迫者之間保持中立,就是站在壓迫者那一邊。你的「客觀分析」不會讓普京少殺一個人,但會讓更多人誤以為「也許普京沒那麼壞」。你的「學術中立」不會讓納瓦尼復活,但會讓他的犧牲變得更沒意義。

列寧爸爸試著改變世界,結果自己成了新的惡龍,於是更多學者縮回書齋裡搞「學術中立」,聲稱「學術是永恆的,政治只是一時的」。他們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古訓太傲慢了,學者應該只是謙卑的研究者。於是他們繼續領著納稅人的錢、寫著沒人看的論文,以為已經做到了學者的本分。

馬丁·路德·金恩是對的。地獄裡最熾熱的地方,不是留給普京這種明目張膽的暴君,而是留給在道德危機時刻保持「中立」、用學術話語為暴政辯護的「知識分子」和「理性中立選民」。

所以,鄭主席、楊教授,以及已經作古的王敬軒先生,北京……不,地獄歡迎你。

註:楊教授的大文請移駕https://udn.com/news/story/121823/9113351?from=udn-catelistnews_ch2。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人也無聊
22會員
186內容數
多難平生,難得又逢海上;不祥名字,且作留皮之計。詞不甚工,存之者,存其人而已。
人也無聊的其他內容
2025/11/04
本文藉由David Brooks對MAGA運動盜用左翼革命思想的評論,反思臺灣政治現實。
Thumbnail
2025/11/04
本文藉由David Brooks對MAGA運動盜用左翼革命思想的評論,反思臺灣政治現實。
Thumbnail
2025/11/03
多數台灣讀者對國民黨的歷史認識存在著兩種極端:要麼是在國立編譯館時代接受的黨國神話,要麼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但真實的歷史遠比這兩種敘事複雜:今天我們所知的「中國國民黨」,既不是孫汶創立的,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列寧式政黨,而是經歷了一場從議會民主政黨到極權主義組織的墮落過程。
Thumbnail
2025/11/03
多數台灣讀者對國民黨的歷史認識存在著兩種極端:要麼是在國立編譯館時代接受的黨國神話,要麼是在去中國化教育下對這段歷史一無所知,但真實的歷史遠比這兩種敘事複雜:今天我們所知的「中國國民黨」,既不是孫汶創立的,也不是一開始就是列寧式政黨,而是經歷了一場從議會民主政黨到極權主義組織的墮落過程。
Thumbnail
2025/11/02
2008年,她「不懷好意」地揭發總統貪腐,被視為正義化身。2025年,她批評記者「不懷好意」地質疑政客,說這是設陷阱。同一個人,為何對「不懷好意」有了兩套標準?
Thumbnail
2025/11/02
2008年,她「不懷好意」地揭發總統貪腐,被視為正義化身。2025年,她批評記者「不懷好意」地質疑政客,說這是設陷阱。同一個人,為何對「不懷好意」有了兩套標準?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8月1日前夕,新一波「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結果陸續公布,部分國家在維持自主、拯救市場的兩難中掙扎前行,正如美國也在彰顯影響力、透支國家威望的天平上來回擺盪。
Thumbnail
8月1日前夕,新一波「對等關稅」(reciprocal tariffs)結果陸續公布,部分國家在維持自主、拯救市場的兩難中掙扎前行,正如美國也在彰顯影響力、透支國家威望的天平上來回擺盪。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又譯普里戈津或普里格津)墜機身亡,距其6月24日發動兵變,也不過2月光景。
Thumbnail
8月23日,瓦格納創辦人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又譯普里戈津或普里格津)墜機身亡,距其6月24日發動兵變,也不過2月光景。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的戰場表現不如預期,俄羅斯更在當年9月宣布動員,導致有不少分析認為,普京(Vladimir Putin)的聲望將被這場戰爭徹底摧毀,其個人的政治生命也將走到盡頭。2023年6月瓦格納兵變的爆發,更讓不少分析直言「後普京時代已經拉開序幕」,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由於俄軍的戰場表現不如預期,俄羅斯更在當年9月宣布動員,導致有不少分析認為,普京(Vladimir Putin)的聲望將被這場戰爭徹底摧毀,其個人的政治生命也將走到盡頭。2023年6月瓦格納兵變的爆發,更讓不少分析直言「後普京時代已經拉開序幕」,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Thumbnail
自6月24日瓦格納兵變結束後,不僅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下場備受關注,普京(Vladimir Putin)的政權走向同樣引發討論。
Thumbnail
自6月24日瓦格納兵變結束後,不僅普里戈任(Yevgeny Prigozhin)的下場備受關注,普京(Vladimir Putin)的政權走向同樣引發討論。
Thumbnail
5月23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率團訪華,並在24日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
Thumbnail
5月23日,俄羅斯總理米舒斯京(Mikhail Mishustin)率團訪華,並在24日會晤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強。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普京(Vladimir Putin)屢被病危、政變的風聲圍繞,此一輿論氛圍少不了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卻也與俄烏戰爭的持續難止有關。
Thumbnail
2022年俄烏戰爭爆發後,普京(Vladimir Putin)屢被病危、政變的風聲圍繞,此一輿論氛圍少不了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卻也與俄烏戰爭的持續難止有關。
Thumbnail
12月7日,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接受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採訪時稱,德國之所以促成俄烏簽訂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是為了「給烏克蘭時間」,讓該國變得更強大。
Thumbnail
12月7日,德國前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接受德國《時代周報》(Die Zeit)採訪時稱,德國之所以促成俄烏簽訂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是為了「給烏克蘭時間」,讓該國變得更強大。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