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嗨我是 Mech Muse 👋,今天要跟大家聊一則量子圈的大新聞!
這次是美國國防高等研究計畫署 DARPA 主導的 「量子基準倡議(Quantum Benchmarking Initiative,QBI)」。同一天裡,包含 Quantinuum、QuEra、IBM、IonQ、Xanadu、Photonic、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Nord Quantique 在內的 11 家團隊都宣布——他們正式晉級 Stage B!
這代表什麼呢?簡單說,DARPA 現在要開始嚴格驗證哪些技術真的有機會在 2033 年前實現「實用級(utility-scale)」量子運算。這篇我會帶你看懂👇1️⃣ QBI 是什麼?為什麼這麼重要?
2️⃣ 這次晉級名單有誰?發展時間線怎麼走?
3️⃣ 「實用級」到底在驗什麼?
4️⃣ 未來一年有哪些觀察重點?
QBI 背景:DARPA 要回答的終極問題是「能不能用?」
QBI (Quantum Benchmarking Initiative)是 DARPA 在 2024 年啟動的一項大計畫,核心目標很直接:
👉 在 2033 年前,能否建出一台「實際能創造價值」的量子電腦?
過去大家常聽到量子位(qubits)越多越好,但 DARPA 這次不是要拼數字,而是要檢驗——這台機器的「運算效益」是否大於「成本」。
整個計畫分三階段:
- Stage A(6 個月,最高 100 萬美元):概念驗證。
- Stage B(12 個月,最高 1,500 萬美元):驗證路線圖與技術可行性。
- Stage C(最長 3 億美元):第三方硬體實測與共同設計(co-design)。
這波晉級 Stage B 的團隊相當多樣,幾乎囊括了所有主流量子技術路線。
像是:
- Quantinuum:展示新系統 Helios 與長期藍圖 Lumos。
- QuEra:主打惰性原子平台(Rydberg atoms),強調擴展性與能效。
- IBM:進入 B 階段,同時預告未來 C 階段將進行硬體第三方測試。
- IonQ、Xanadu、Photonic、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Nord Quantique 等也全數入列。

這不只是名單漂亮,而是代表 DARPA 正式啟動「誰的量子電腦最有機會變成可商用產品」的下一階段比賽。
事件時間線:從 A 到 B,DARPA 如何一步步篩選 🕐
📅 2024 年:DARPA 正式啟動 QBI,明訂 2033 為目標年,開放 20 多個團隊參與 Stage A。
📅 2025 年 7–9 月:公布三階段細節與資金上限。
📅 2025 年 11 月 6 日:多家廠商同日宣布晉級 Stage B——成為今年量子界最大集體升級事件。
Stage B 長達 12 個月,DARPA 會要求各團隊交出完整的:
- 技術假設與風險管理計畫
- 驗證方法與可複查實驗
- 成本模型、供應鏈、與應用效益分析
接著由 獨立測試團隊(IV&V) 進行審核,確定哪幾條路線真的走得通。
明年 (2026 年)上半年後,通過者才能進入最終的 Stage C——也就是實機測試與共同設計階段。
換句話說,這一年會是「路線圖驗證期」,誰的假設更紮實、誰的系統工程更清楚,誰就能留下來。
延伸解析:什麼是「實用級」?各技術路線怎麼比 ⚙️
1️⃣ 「實用級」不只是量子位多寡
在 QBI 的定義裡,實用級(utility-scale) = 運算價值 > 建造與維運成本。
所以不是堆更多 qubits 就好,而是整體要考慮:
- 錯誤修正開銷
- 控制系統擴展性
- 供應鏈與材料成本
- 軟硬體協同效率
2️⃣ Stage B 的核心任務
要「把假設寫清楚、讓第三方驗證」。
DARPA 要求每個團隊提出可重現的測試方法,獨立驗證團隊再去逐項審核。 到了 Stage C 才會進行實體測試與 co-design,確保結果透明可查。
3️⃣ 各技術路線一次看懂
- 電離子阱(Quantinuum、IonQ):操作精準、保真度高,但擴展控制難。
- 惰性原子(QuEra):常溫操作、可大規模平行化,挑戰在誤差修正與控制精度。
- 光子(Xanadu、Photonic):整合度高、不需低溫,但雙量子位互動效率仍待提升。
- 矽自旋(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與半導體製程相容,長期量產潛力強。
- 誤差修正導向(Nord Quantique):降低錯誤開銷為核心。
DARPA 希望這些不同平台都能在「可驗證、可比較」的基準上競爭。
4️⃣ 對市場與研發的影響
這次 Stage B 意味著兩件事:
- 官方時間表確立:2033 年成為全產業共同倒數的門檻。
- 第三方驗證常態化:未來量子公司的成果不再能「自說自話」,必須經過 IV&V 測試。
這對投資人與研發單位來說,都代表「吹牛的時代結束,驗證的時代開始」。
總結:從 B 到 C,這一年是量子產業的真實考驗 🧭
來快速收個尾:
✅ QBI 的目標:在 2033 年前找出能真正創造價值的量子電腦。
✅ Stage B 階段:為期一年、資金最高 1,500 萬美元,專注在「驗證路線圖」。
✅ 晉級團隊:Quantinuum、QuEra、IBM、IonQ、Xanadu、Photonic、Silicon Quantum Computing、Nord Quantique 等 11 家。
✅ 觀察重點:錯誤修正碼、控制系統、供應鏈,以及應用端能否證明「價值 > 成本」。
明年 Stage C 開跑前,這一年會是最精彩的「篩選期」。
誰能撐過這波壓力測試,誰就可能成為第一批「實用級量子電腦」的實際建造者。
如果你也想持續追蹤量子、AI 的最新動向,記得追蹤我 Mech Muse,我會用最淺白的方式帶你看懂這些前沿科技的變化 🚀
延伸閱讀:
【Mech系列】 美國人型機器人公司總覽|開場篇:含各公司詳細介紹🤖
【Mech系列】美國小型核能新勢力大揭密:8 大公司完整解析
【Mech 系列】全球機器人補助與政策總覽|各國政策解析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