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治療師的建議下,大寶去看了骨科,X光結果顯示他的髖關節位置不太好,有脫位的風險,需要每三個月定期追蹤。
其實過去常聽到戰友們聊到髖關節的議題,我總想著孩子還小、應該沒那麼快脫位,沒想到這次的結果讓我必須開始正視它。
這段期間我做了許多功課,也與大寶的治療師討論,最後決定幫他買了swash髖關節支架,先練習睡覺時穿戴;同時也積極尋找適合的站立架,希望他在家也能練站,幫助他的髖關節維持在正確的位置,避免惡化到需要手術。
今天有幸參加了多重障礙協會舉辦的「髖關節擺位課」,由非常專業的包韻宜老師主講。包老師不僅講解髖關節擺位的理論和操作手法,還教家長如何在家裡日常照顧中實踐。
此外,現場還找來上合勤、康揚等知名輔具廠商,帶來許多款特製輪椅與站立架,讓孩子們現場體驗,彷彿一場小型輔具展,兩個小時的課程收穫滿滿。
以下是我整理本次上課的筆記,以及過去治療師給予的一些建議,提供給有需要的家長參考。
一、髖關節的構造與發展
髖關節屬於「球窩關節」(ball-and-socket joint),顧名思義就是球狀的骨頭(股骨頭),嵌入一個像棒球手套的淺窩(髖臼)。全身上下只有兩個關節屬於這個結構——肩關節與髖關節。
剛出生的髖臼其實是比較平的,需要靠股骨頭不斷「撞擊」形成弧度。如果沒有形成這個弧度,就會出現髖關節脫位的問題。

(引用自包韻宜老師上課簡報)
要確定是否脫位,必須請小兒骨科醫師照 X光確認。醫師通常會以兩種擺位(腳伸直、腳打開)拍攝。
二、腦麻孩子與髖關節問題
腦性麻痺的孩子因為站得少,加上異常張力高,股骨頭容易被往上拉,導致髖關節脫位風險增加。
根據研究,大約有 50% 的腦麻孩子會出現髖關節脫位的問題,尤其自主活動能力越低的孩子,脫位機率越高。
老師強烈建議,腦麻孩子每年至少一次定期照X光追蹤髖關節發育狀況。
三、如何判斷與處理脫位
簡易檢查方式:
觀察小孩是否有「長短腳」,當股骨頭被往上拉,脫位那隻腳通常會比較短。
可讓孩子平躺
- 雙腳踩地、橋式的姿勢
- 雙腳彎曲、膝蓋 90 度
觀察雙腿高度是否相同。若有「長短腳」現象,就可能是髖關節脫位。
何時需要手術?
若孩子原本會走路,因為脫位而不能走,就需要手術;
若脫位造成極度疼痛,甚至連換尿布都痛,也需要手術介入。
四、日常照護與擺位重點
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
預防勝於治療!
很重要所以說三次。
為了預防脫位,重點在於 24 小時髖關節外展——無論是躺、坐、還是站,都要維持雙腿外展的姿勢。

(引用自包韻宜老師上課簡報)
坐姿:
- 頭、肩膀、骨盆在同一直線。
- 可使用特製輪椅或擺位椅。特輪的胸檔與胸帶協助軀幹穩定。側支撐維持髖外展。若有夾腿的情形,可加裝分腿器。
- 避免W 型坐姿,會造成髖關節內轉、容易脫位。
站姿:
- 站立才能讓身體「承重」,幫助股骨頭撞出髖臼的凹面。
- 站立架時,腳至少要打開 60 度。
- 像騎腳踏車這類活動雖有運動,但骨頭沒有真正承重。

原本大寶在學校練站時,腳沒有開到60度,因此我也把這個資訊告訴學校治療師,請她協助調整站立架的角度
躺姿:
- 睡覺時最好仰睡、正躺,維持對稱姿勢。
- 睡覺時可以穿Swash 支架,或者用書檔、枕頭等自製DIY輔具,讓孩子的軀幹在正位,髖關節維持打開。
抱姿:
- 永遠要讓孩子雙腳打開,孩子可以跨坐在大人腿上,或者張腿坐在圓筒上。
五、結語
課程最後,包老師提到他剛創立了 「24 小時擺位及姿勢管理推廣協會」,希望讓更多照護者了解「預防勝於治療」,正確的日常擺位,比事後開刀矯正更關鍵。就算手術後,也要持續做好擺位與姿勢管理,才能避免再次脫位。
對我們這些家長而言,這條路或許漫長,但每一次正確的擺位、每一場練站練坐的日常,都是在為孩子的未來,默默累積力量。
只要能幫助孩子維持良好的髖關節狀況、避免未來承受手術之苦,這些努力都值得!
我的孩子三個月大時,因為被保母兒虐,因而有了一輩子無法復原的腦傷。這段與眾不同的育兒經歷,讓我流了不只一公升的眼淚,也灌溉出「後莎琳 陪腦傷兒飛翔」這個秘密花園。
希望我的經歷能帶給在痛苦中的人們一些勇氣,如果有問題想詢問我,或是單純想給我支持和鼓勵,都歡迎與我聯繫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