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
早晨的光透過窗簾,淡淡地灑在地板上。
餐桌上的牛奶還冒著熱氣,吐司烤焦了一角。
「快點換衣服,我們要遲到了。」
林惟蹲下,努力讓聲音聽起來溫柔。
她的女兒小葵卻像根釘子一樣黏在地板上,
眼淚在眼眶打轉,小小的聲音說:
「我不要去上學。」
林惟吸了口氣。
一次、兩次、三次,她都壓抑著自己:
「寶貝,我們真的要出門了喔。」
到了第四次,她的耐心終於碎裂
「你到底要不要起來啦!」
那聲怒吼,在屋裡炸開。
空氣頓時安靜得可怕。
小葵嚇得一愣,
緊接著放聲大哭,
哭聲裡混著委屈,
也混著一種不懂為什麼被罵的茫然。
林惟的手僵在半空,胸口一陣緊。
那一刻,她忽然想起很久以前的一個早晨。
她七歲,發著燒。
那天她跟媽媽說:「我不想去上學。」
母親皺眉:「少裝病,趕快穿衣服。」
她還記得,那雙手冰涼又有力,
在她哭著掙扎的時候,硬是把她的外套扣上。
風在臉上刮,她的眼淚被吹乾。
沒有人停下來問她「妳好嗎?」
那天早晨,她學會了:
「哭沒有用。」
如今,三十多年後,
她在同一個清晨,
用一樣的語氣,對自己心愛的孩子說出同樣的話。
她忽然明白
剛才那句怒吼,不是對小葵說的,
而是對那個被忽略的小女孩喊的。
林惟慢慢蹲下,手指微微顫抖。
「對不起,媽媽剛剛太大聲了。」
小葵的哭聲漸漸變小,
只是抽噎地看著她。
林惟不知道該說什麼,只能笨拙地抱住她。
那一刻,她感覺有什麼柔軟的東西,在胸口融化。
她終於給了自己從未擁有過的擁抱。
晚上,孩子睡了。
林惟坐在床邊,翻著她那本「正向教養筆記」。
上頭寫滿她想學的句子:
「溫柔堅定」、「接住情緒」、「不打罵」。
字跡工整,像是一個努力想要變好的人。
可她看著看著,眼眶卻紅了。
「可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被接住』啊……」
她低聲說。
她想起小時候,每次哭都被罵「哭什麼哭!」
她被教會要懂事、要聽話、要乖,
卻沒人教她,怎麼好好感受自己。
現在,她要教孩子「表達情緒」、「接納自己」,
可那對她而言,就像在學一種沒人教過的語言。
她突然理解:
原來正向教養最難的,不是方法,
而是
要先補回自己沒被愛過的部分。
那是一條漫長的路,
有時會痛,有時會孤單,
更多的時候,是一邊學當父母,一邊學當人。
隔天早晨,小葵又坐在門口,
鞋帶散落一地,不肯穿上鞋。
林惟的手心開始冒汗。
她幾乎要脫口而出那句熟悉的:「妳到底要不要動!」
但她停了下來。
深呼吸。
她蹲下,看著孩子的小臉。
「妳是不是有點不想去?」
小葵點了點頭。
「是因為學校有什麼事讓妳不開心嗎?」
孩子沒說話,只靠在她肩上。
林惟沒有再催。
她靜靜地抱著她,聽著她的呼吸。
那股焦躁慢慢退去,
只剩下心跳,一下、一下,和孩子的節奏對在一起。
幾分鐘後,小葵抬頭,聲音還帶著鼻音。
「那我等一下再去好不好?」
林惟笑了:「好,我們慢慢來。」
那個瞬間,她忽然懂了
教養,不是控制節奏,
而是一起學會等。
夜裡,林惟洗完澡,站在鏡子前。
她看著鏡中的自己,
眼底有疲憊,也有一種陌生的溫柔。
她對著自己說:
「我懂,我今天真的很努力了。」
聲音有些顫,但真誠。
她再看著那個女人,
那個曾經一邊流淚、一邊逞強的自己。
「妳受委屈了。」
這句話說出口時,她的眼淚終於落了下來。
但這次的眼淚,不是悲傷,
是一種被看見的釋放。
窗外的風撩動窗簾,
屋裡只剩下她的呼吸。
也許,愛真的不是立刻能給出的,
它需要時間,
需要一個願意停下來的瞬間,
需要一次又一次,對自己的擁抱。
從那天起,
林惟開始在每天的混亂裡,
練習一句又一句簡單的話
「沒關係,我可以慢一點。」
「我也需要被安撫。」
「我不是壞媽媽,只是還在學。」
這些話,她對自己說。
因為她知道,
唯有學會對自己溫柔,
我們才有能力,給出溫柔。
那天晚上,她輕輕關上燈。
黑暗裡,小葵在隔壁房間熟睡,
呼吸平穩而柔。
林惟躺下,聽著那聲音,
彷彿也被那份安靜包圍。
她知道,明天也許還會煩、還會吼、還會錯。
但她也知道
自己已經開始學會愛了。
那份愛,
終於在心底,找到了一個出口。
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一個還在學愛的小孩。
如果這篇故事觸動了你,
歡迎在留言裡寫下你的共鳴。
你的一句話,也許會照亮別人的夜。
而這份分享,也會成為一個小小驚喜
留言的朋友,有機會參加【大寶炸貨店】抽獎活動,
讓溫暖的故事,配上一口酥香的幸福味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