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分析師說:
I'm not the type of investor that says "I think the market is going down big, so I'm sitting on the sidelines." Or anything like that.
我不是那種認為「市場將大跌,所以我要完全退出」的投資人想要第一時間獲得市場上的最新資訊及分析嗎?
歡迎點擊下方連結訂閱【馬克觀點MKP】電子報,在即時更新資訊的同時,獲得最深入的分析~
他也說他過去30年「完全清倉」的次數五根手指數得出來
大家思考一下為什麼?
如果諸如貪婪80或任何指標所述高賣再低買真的那麼ok/完全不會讓你後悔,那為何不全賣?邏輯上全賣再抄底才最賺啊?
就像我之前一直倡導的一件事實:市場難以精準預測,that’s why
所以如果還有能力賺主動收入的話,其實完全不做高位售出也是可以的,因為你根本不知道現在你以為的「高位」,是不是真的就不會再高了?或者會回調,要回調到哪裡?與其花時間力氣去做任何類型的預測,不如把時間拿來非常深入的鑽研基本面(或者沒時間/或不知怎麼鑽研,可以看有鑽研的人的筆記📝like MKP),因為那才是長期真正會影響公司「生命週期高位」的關鍵因素。
但有一件事你必須做,就是在每一次大下殺持續用主動收入砸進你已經充分研究完基本面的標的!
這也是為何Mark的祖師不斷強調「做熱情的事」、「那件事你會想做一輩子」、「退而不休」持續保有主動收入來源的原因之一(不管是很喜歡自己的職位、副業/創業、甚至全職技術分析trader),這點Mark最近也有感,因為當一個人沒有任何形式的主動收入來源,其被動投資組合若要有錢能在低位複投,除了少許的股利,大部分得靠「高賣」再「低買」,在統計學上「沒人能精準預測高低點」這件事情成立的情況下,最終效益可能還要參雜點運氣的成分。
但如果你操作的資本已經很大,上億那種,那就像基金經理人一樣,適時的做一些配置調整是可以的,站在機會成本的立場,即犧牲一部分「繼續上漲」的可能性,換取「buy the dip」的空間,但這會建立在『你透過出售得來的資金已經「遠遠大於主動收入年薪」』的情況下,做這件事才有更大效益。(因為到了那個時候,有可能你省吃儉用存了一年的現金還不如股票隨便賣10%的收入)
換句話說,如果還沒財富自由不要緊,只管過好生活、做好研究,大暴跌時持續主動收入加碼,這樣的策略在身家億元級別以下的普通人身上,會比起「高出低進」更有效。
為什麼我敢這麼說?因為我都實驗過,而且過去自以為很聰明的「高點賣出」實際上讓我的年報酬率至少「少了35個百分點」,不然我目前的CAGR應該至少要是70~80%之間。
這沒有任何炫耀成分,事實上我也不可能一輩子保持這個報酬率,我只是要舉出佐證去強調「在資本分配有足夠機會成本效益前,其實你不一定非得要高賣、但你必須得不斷砸錢低買」這件事實!
以上,供大家參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