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的資訊都是由物理世界所產生,即便網際網路甚至區塊鏈,其終端仍與「人」相連,換句話說沒有人類便無法組成我們認知的一切(除非以後AI出現自我意識,便可能讓這個世界在人類全部消失後仍存在資訊流,但這裡暫不討論這種假設情境),單一「個人」的行動便組合而成了這個世界。
每個人的微小行動促成了事物(things)發生,所有事物發生的各種細節又層層組合成一個整體,而以公司(或軍隊)來說,這個「整體」展現的結果最終促成了我們投資會看到的財報(軍事上就是戰情會報),又若以法人/政府的角度反向拆解,公司(軍隊)的本體就是由人所組成的各個部門(陸海空三軍司令部及其所屬各聯隊、艦隊、軍團等)

它承認現實世界發生的事件(如個人的動作、某機器異常)是所有資訊的根源,且資料本身是這些「現實行動的數位映射(像影子一樣)」,透過將資料與邏輯做語意連結而形成「語意圖譜」。
故在此架構下,公司(軍隊)是一個由人、資產(裝備)、流程(戰術戰略)、事件(進攻/防禦/後勤)、狀態變化(戰況)所構成的語意網絡。
總而言之,PLTR所定義的ontology(本體論),是將現實世界中的人、物、事件及其關係,用「語意清晰」的方式對應到資料系統中。它承認所有資訊都來自真實世界中「人的行動」與「實體事物的變化」,並透過Object與Event的建模方式(註二),把這些行動具象化。最終,公司(軍隊)並非一堆資料表或報表,而是一套活生生的語意網絡,由人、部門、資產(裝備)與流程(戰術戰略)動態交互而成。Ontology這套原本僅只於哲學上的理論正是讓這一切變得可視化、可追蹤、可決策的核心。
對於我們個人而言,如果在投資決策上能做到由「本體」來探究企業本質,長期而言勝率一定是高的!(因公司經營的賺賠,一定可以拆解到本質的導因,瞭解箇中核心,方能不被只看結果的傳統媒體所左右)
語意模型(註一)
簡單來說,就是把資料背後的「真實意義」定義清楚,並建立資料與資料之間的邏輯關係,用於追溯「任何一個業務結果」是怎麼形成的;可以想成類似生產履歷的概念,Palantir 則將這概念擴展為「企業的一切行動和資訊的履歷」,相比起過去傳統上單純的數位化(電子報表、各自獨立的系統等)是完全不同的!
PLTR的建模方式(註二)
其語意模型會定義出:
🔹Object(物件):人、部門、工廠、客戶、產品等等(軍事上就是步兵、裝甲單位、其他海空軍目標及固定單位如碉堡、陣地、建築物等)
🔹Event(事件):出貨、簽約、下單、生產異常、維修完成等等(軍事上就是進攻行動、防禦部署、後勤支援,包括補給/保修/運輸/衛勤/彈藥等)
這些物件與事件定義出來後,會比傳統資料表更貼近現實運作流程!其之間的關係,也會在系統中被建模並連結起來,就像圖譜一樣,故謂之「可視化」。這能使決策過程更加直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