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只有我們…似乎真是對空間的浪費。」1997年電影《接觸未來》中這句經典台詞,不僅戳中無數人對宇宙的想像,更道出天文學家數十年來的執念。電影裡喬迪·福斯特飾演的艾莉博士,憑著維加星神秘信號與外星生命接觸,而這個角色的原型——SETI計劃靈魂人物吉爾·塔特,至今仍在現實中追尋「宇宙鄰居」的蹤跡。從銀幕虛構到科學實證,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索從未停歇,近年更是迎來多項顛覆認知的發現!
從電影到現實:SETI與加利略計劃的「尋星任務」
《接觸未來》中艾莉博士的「外星信號搜尋」並非空想,現實中的SETI計劃(尋找外星智慧生命)已運作超過60年。透過全球數十座射電望遠鏡,科學家持續監聽宇宙深處的「可疑信號」,雖未發現如電影中「維加星訊息」般的明確智慧信號,卻建立起龐大的宇宙電磁波數據庫。
近年更有加利略計劃加入戰局,不同於SETI專注「信號搜尋」,該計劃運用地面光學望遠鏡、AI圖像分析與衛星監測技術,專門追蹤太空中「非自然來源的物體」。例如2017年掠過太陽系的「奧陌陌」(ʻOumuamua),因獨特的加速軌跡被懷疑是「外星探測器」,成為加利略計劃的重點研究對象。這些計劃證明,人類的尋星手段已從「被動監聽」升級為「主動偵測」。宇宙到地球:「生源說」的關鍵證據——隕石中的生命密碼
「地球上的生命來自太空?」這個看似瘋狂的假說,正被越來越多證據支持。關鍵突破口來自隕石與宇宙塵埃的研究:
- 穆爾奇森隕石:1979年墜落澳洲的這顆隕石,被檢測出含有數十種氨基酸(包括人體必需的丙氨酸、甘氨酸)與有機聚合物,這些都是構成生命的「基礎磚塊」。更驚人的是,隕石中的氨基酸同位素比例與地球不同,證明其確實來自外太空。
- 彗星探測:歐洲太空總署的「羅塞塔號」探測器在67P彗星上,發現了甲醇、甲醛等有機分子,甚至檢測到簡單糖類。科學家推測,早期太陽系中,彗星與小行星頻繁撞擊地球,可能將這些有機物「播種」到我們的星球上。
這些發現並不意味「地球生命是外星來的」,卻證明「生命的原料在宇宙中並不稀缺」——碳基化合物、氨基酸等物質遍布銀河系,為其他行星孕育生命提供了可能性。
124光年外的「潛在生命星球」:K2-18b的驚人發現
若要問當前「最可能有外星生命」的行星,K2-18b絕對是熱門候選!這顆距地球約124光年的「次海王星行星」,因為NASA詹姆斯·韋伯太空望遠鏡的觀測數據,成為近年天文學界的焦點。
韋伯望遠鏡透過「大氣光譜分析」技術,在K2-18b的大氣中偵測到甲烷與二甲基硫醚——這兩種氣體在地球上幾乎完全由微生物(如浮游植物、細菌)產生。更重要的是,K2-18b位於其恆星的「宜居帶」內,表面可能存在液態水,而水是生命存在的關鍵條件之一。
不過科學家也強調,目前證據仍屬「間接推測」:二甲基硫醚是否可能由非生物過程產生?行星大氣層的具體結構如何?這些問題仍需更多觀測數據解答。但無論如何,K2-18b已是人類目前找到的「最接近宜居標準」的系外行星之一。
未來任務:火星、歐羅巴、恩克拉多斯的「生命搜尋戰」
除了遙望系外行星,科學家也將目光投向太陽系內的「潛在生命據點」,未來10年將有多項關鍵任務啟動:
- 火星樣本返回任務:NASA與歐空局合作,計劃在2030年前將火星表面土壤樣本送回地球。科學家希望從中找到「古代微生物化石」或有機分子殘留,證明火星曾存在生命。
- 歐羅巴快船任務:木星衛星歐羅巴被認為擁有「地下鹹海」,NASA的快船探測器將於2024年發射,透過雷達探測冰殼厚度,並尋找冰裂縫中噴出的水柱,分析是否含有生命跡象。
- 恩克拉多斯探測計劃:土星衛星恩克拉多斯同樣有「冰下海洋」,且已觀測到噴泉現象。歐空局計劃在2030年代發射探測器,直接採樣噴泉中的水霧,這是目前最有可能「直接找到微生物」的任務之一。
此外,阿耳忒彌斯計劃正在為人類登陸火星鋪路,未來 astronaut 親自踏上其他天體進行探索,或許能帶來更驚人的發現。
我們在宇宙中孤獨嗎?科學家的樂觀與審慎
隨著天文學、生物學與化學的交叉融合,科學家對「生命存在條件」的理解越來越寬容——不再局限於「類地行星+液態水」,而是考慮矽基生命、甲烷為基礎的生物等可能性。銀河系中估計有數千億顆行星,僅憑概率推算,「地球獨有生命」的說法越來越站不住腳。
但樂觀之餘,科學家仍保持嚴謹:截至目前,所有「外星生命證據」都處於「間接推測」階段,沒有任何確鑿的化石、信號或生物樣本。正如SETI計劃科學家所說:「我們尋找的不只是外星生命,更是對人類自身在宇宙中位置的解答。」
從《接觸未來》的銀幕感動到K2-18b的科學突破,人類對外星生命的探索,本質上是一場關於「存在」的哲學之旅。也許在不久的將來,韋伯望遠鏡的下一組數據、火星樣本中的一個微生物化石,就能讓那句「我們並不孤獨」從猜想變成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