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似堅強,其實只是憑著那份堅強,撐過瀕臨崩潰的體制,努力維持著笑容。
雖然我身為護理師,有時仍會覺得,現今的制度,真的令人心灰意冷。
醫護人員短缺早已不是新聞,這個問題,就像一個長年未癒的傷口,被貼上OK繃,卻從未真正痊癒。
我知道,不只是醫療界在缺工;但在台灣,護理師的待遇與工作環境,的確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我們身處在「工廠化」的體制裡,像是被派去生產線的零件。
只要是專科或大學畢業,都能報考護理師執照。及格率高達六成。
和醫學院平均10.5%的錄取率相比,簡直是天堂與地獄的差別。
若把這個觀念放到美國,情況就剛好相反。
那裡的護理系並非冷門科系——事實上,在加州是太多人想讀,卻進不去。
台灣的迷思是:美國護理工作沒人做,所以薪水高。
但真相恰好相反。
加州州立大學的護理系錄取率只有1%,比耶魯或哈佛還難進去。
洛杉磯加大、爾灣加大一年收到六千多份申請,卻只錄取不到六十人。
有人全科A、每天苦讀十三小時以上,仍被刷下。不是他們不夠努力,而是那道門,窄得幾乎容不下一個夢。
因為在美國,護理教育既昂貴、又嚴格。
學生不能只會考試,還要進醫院實習;每十位學生就需一名臨床指導老師,而願意轉任教職的資深護理師,薪水卻往往只有臨床的一半。
結果就是,想當護理師的人很多,但能被訓練、能留下來的,卻遠遠不足。
所以,下次再聽到有人說「美國人不想當護理師。」
你可以微笑著告訴他:
加州護理師的年薪約十二萬美元,折合台幣約三百六十萬。
想當護理師的人很多,可是非常不容易。
在美國,培育護理師強調品質;在台灣,則強調產量。這就是差別。
台灣的制度告訴你:只要有熱忱,就能報考。
可當真正走進醫院,就會發現理想與現實之間有多遙遠。久而久之,熱情被消磨殆盡,理想早就灰飛煙滅。於是有人離開,有人妥協。
會留下來的,多半是對這份工作仍抱有信念——我也是其中之一。
溫德爾曾問我:「妳都不必為錢煩惱,幹嘛還要自找罪受?」
我沒多想,直接回答他:「我想替人服務,也喜歡那種『被需要』的感覺。」
每當病人露出笑容,或簡單一個謝謝。那份回饋就足以讓我忘掉疲憊與委屈。
也許,這就是我繼續做這份工作的理由吧。
他聽了,嘆了口氣,無奈地搖搖頭。
「妳從以前就是這樣,既固執,又愛逞強,卻總是替別人著想。」
他說的沒錯。我確實沒有經濟壓力,所以能「任勞任怨」,也比較能給予情緒價值。
但那些仍在制度裡奮戰的同仁們——她們每天面對的不只是病患,還有制度的不公與護病比的失衡。
要留下來,不僅需要專業,更需要過人的意志力。
不對等的薪資、沉重的壓力、漫長的工時,加上病患與家屬的情緒勒索。
有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在「積陰德」。
所以,如果哪天您走進醫院,請別只對醫師說謝謝。也請對護理師說一聲辛苦了。
當她的臉色不太好看時,不是不耐煩,只是太累了。那份辛酸與疲憊,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懂。
如果你(妳)身邊有護理師朋友,記得對她說聲:「辛苦了。」
那也許只是一句微不足道的關懷,卻足以讓疲憊的靈魂,再次撐下去。
別忘了——每位護理師,都是人生父母養的;但她們,依然選擇用溫柔面對這個世界。
我是夜鶯☘️用文字唱出人心的柔軟與溫度。
若我的文字帶給您一點鼓舞與共鳴,歡迎追蹤、留言,留下您的足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