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這2年的AI工具大爆發,在設計上開始離不開AI,相信大家也慢慢找到自己的AI設計工作流。 2024年寫了一次AI工具箱,現在快2025年底再來更新一個超詳細的版本:先說背景,我本職是UX/UI設計師,一直有用AI加速工作。尤其在複雜項目、或是在跟客戶合作時有自己不熟悉的Domain knowledge會很有幫助。目前都在管理諮詢/科技/設計顧問業工作比較久,有時候會遇到的是法律、醫藥、銀行、保險、數據中心類的公司,所以很常需要學新的知識才能好好把網站內容重新組織。在工作坊、訪談跟設計時,AI都能幫忙快速上手新知識、整理notes和找出重複Pattern,所以AI已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 Research 階段
✤ ChatGPT/Gemini/Grok: 生成Persona初稿,方便在Workshop上討論
✤ FigJam AI: Summarize訪談筆記,效率從半天縮到幾分鐘
❇️ UX 階段
✤ Relume或Gitmind: 建立Information Architecture初稿
✤ V0 / Figma Make / Canva AI: 我偏愛用V0中快速生成初稿,確認資料結構後再回到Figma重畫或使用Plugin匯入再細修。
❇️ UI 階段
目前大部份像Lovable、Stitch、v0的UI生成還是不太行,AI感太重,只適合留在UX階段中做小型MVP確認流程+資料細節,實際的設計還是需要用人把關,畢竟案子很貴,客戶都不想有種AI就能搞定的質感,所以能用的AI有限。
✤ 會推薦使用Lovart/Midjourney各大AI生成工具先找色彩設計靈感
✤ 或是回到傳統方法在Mobbin、Behance、Pinterests之類的找靈感做好UI Direction (Typography, Color, 圖片風格, Components Demo等等)
✤ 在做首階段的UI時,也可以先用Figma AI / Chatgpt / Recraft.ai 生成圖先當作Placeholder,之後才換成Stock Photo。不建議全用AI圖,用的話也要非常小心。
✤ Google Stitch的神奇用法:因為我很懶,所以最近都利用Stitch可以Copy to Figma的特性,一次性幫我找多個icon。畢竟每次在UI的後期,找Icon是很花時間的一件事。
❇️ 其他/Pitch/Presentation 階段
Figma MCP很好用,但很多時候都覺得麻煩沒有開。目前用比較多是在更新簡報的時候,或是在有模版的情況下快速+大量更新User Journey Mapping初稿的時候。但最方便還是配合各大AI Chat邊寫邊寫就好。
總結
AI是很好的夥伴,無論是UXUI的新手或是在職的設計師也很推介自己多嘗試看看,建立自己的工作流。目前想到是這樣,如果有問題歡迎留言或是找我討論~
(知道大家比較愛看被動收入系列但偶爾還是想多寫一下正職的設計專業哈哈。如果對設計、AI、設計式被動收入有興趣歡迎到Threads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