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罪無信仰(使徒行傳13:13-43)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今天的經文記載保羅在猶太會堂的講道。他一開始回顧以色列的歷史:上帝揀選以色列人,帶領他們出埃及,在曠野四十年,之後進入迦南,興起士師,直到先知撒母耳選立掃羅與大衛,使以色列成為強大的民族。然而,保羅的目的不是講歷史,而是要指出歷史的核心:上帝從大衛後裔中要興起一位救主,那位救主就是耶穌基督。

因此,他從施洗約翰講起,再提到耶穌被迫害、被定罪、被釘十字架、死亡,卻被上帝從死裡復活。接著,他引用見證人、大衛的詩篇與以賽亞的預言來證明:耶穌確實已經從死裡復活。保羅總結說:「大衛在世的時候實現了上帝的計畫,死後被葬在祖先的旁邊,腐爛了;但是,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的那一位卻沒有腐爛。」(徒13:36-37)意思很清楚:真正的彌賽亞不是大衛,而是耶穌。

但今日我要聚焦在 38–39 節:「同胞們,你們都應該明白,那赦罪的信息就是耶穌傳給你們的。你們要知道,摩西的法律不能使你們解脫一切罪;可是每一個信耶穌的人都能從罪得釋放。」對猶太人而言,遵守律法才能得赦罪、被稱為義。但保羅宣告:真正能使人脫離罪的,不是律法,而是耶穌。因此,許多猶太教信徒聽了之後深感興趣,散會後仍跟著保羅和巴拿巴,並邀請他下個安息日繼續分享。

這代表猶太教在某些層面上,無法完全回應人的需要。那麼,信徒到底需要什麼?他們的生命怎麼了,使得他們對保羅的教導有興趣?關鍵就在 39 節:「信耶穌的人可以從罪得釋放。」但罪從哪裡來?如果沒有罪的概念,人還需要宗教嗎?

聖經說罪是「偏離標靶」,偏離上帝的旨意。但人不知道「標靶」在哪裡,因此宗教領袖設立律法、神學教導、教會規範,希望幫助信徒活在上帝旨意中。在我們生活中的法律、文化、宗教、家庭,也都畫出各種「標靶」。但違反這些標準,就容易產生「罪惡感」。

例:博愛座誰該坐?誰不該坐?沒讓座不犯法,但會讓人覺得「內心不安」,這是社會規範性的罪惡感;華人講孝道,但若父母家暴、遺棄孩子,孩子還得「孝順」嗎?若沒有,人又會被輿論批評,這是文化角色性的罪惡感;教會要求基督徒要奉獻、服事、參加聚會,長執的「標準更高」,這是宗教性的罪惡感;家庭中的情緒勒索、比較文化,讓孩子擔心爸媽失望、難過,這種是關係性的罪惡感。

因此,你我身上背負的許多罪惡感,都是後天形成的。但基督教認為,人除了後天的罪惡感,還有「先天的罪性」。創世記說,夏娃吃了禁果後,眼睛開了,看見自己赤身裸體,就躲起來,這是人第一次意識到「我做錯事的罪惡感」,也是神學原罪論的開始。

如神學家奧古斯丁說:

不管是有罪的非信徒或聖潔的信徒,他生的兒女不是聖潔的而是有罪的。[1]

因此,對基督教的觀念來說,人天生有罪性,這個罪就是原罪。

奧古斯丁最痛苦的不是年輕時犯的淫亂之罪,而是他小時候偷摘別人水果時的快感。他不是因為偷的「行為」感受痛苦,而是「心裡為何會想做壞事」感到痛苦。

如美國牧師奧伯格(John Ortberg)說的:

肉體的罪,至少能讓當事人發現生活已經一團糟。但是對於靈性的罪,你我可能絲毫無法察覺。[2]

像貪婪、比較、驕傲、嫉妒、自私等等,這些沒有證據的罪,也不會被拍照舉發,但足以摧毀一個人的人生。

股神巴菲特的一封退休信,談到「公開CEO與員工薪資比」的制度,本意是抑制貪婪,結果卻反而激起比較與嫉妒。他評論說:

新規則帶來的不是節制,而是嫉妒。[3] 

19世紀的俄國作家杜斯妥也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的小說《罪與罰》,也如此說:

存在本身對他從來就不足夠;他總是想要更多。[4]

這些都不是肉體的罪行,而是心靈深處的罪性。因此,奧古斯丁意識到:

除了罪以外,我們一無所有。[5]

哲學家柏拉圖說:

人犯罪是出於無知。[6]

但受過教育與知識淵博的就不犯罪嗎?如耶穌指責法利賽人,雖然懂很多律法、禮儀及道理,卻沒有愛也不肯動一根指頭減輕別人的負擔(路11:46)。因此,保羅在羅馬書提醒:「律法只能讓人知道自己有罪,不能使人稱義。」(羅3:20)摩西律法提供判斷的標準,但沒有改變人心的力量。因此,罪不是靠自己行為、功德脫離罪。只有耶穌的救恩能改變人的生命,使人從罪中得釋放。

然而,現代社會面臨一個挑戰。美國神學家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認為:

我們不再擔心自己是否「有罪」,也不再擔心自己是否有被算為「義」的可能······我們選擇個人的快樂過於與上帝的關係。[7]

現代人努力向外追求快樂、感官、成就、「要讓自己好過一點」。然而奇妙的是,快樂並沒有如預期地增加;取而代之的,是更多人靠藥物壓住心裡的焦躁不安,有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心靈早已疲憊亮紅燈。

無論是先天的原罪,還是後天的罪惡感,罪都讓人痛苦。因此,若要脫離罪帶來的不安與焦慮,我們終究要回到上帝面前,承認自己除了罪以外,我們一無所有。猶太信徒跟隨保羅和巴拿巴,是因為他們渴望從罪得到真正的自由。使徒們鼓勵他們:「要繼續倚靠上帝的恩典。」(徒13:43)願我們也能看見自己心靈深處的罪性,繼續倚靠上帝的恩典,讓耶穌基督的寶血潔淨我們的生命。


[1]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191。

[2] 《褥子團契》,奧伯格(John Ortberg),屈貝琴譯,台北:校園,2005,p134。

[3] 工商時報,閱讀日期2025.11.15,網址:https://www.ctee.com.tw/news/20251111700641-430701

[4] 《人性18法則:認識自己、透視他人,解碼人類行為第一專書》,羅伯.葛林(Robert Greene),鄭煥昇譯,台北:李茲,2022,p393。

[5]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224。

[6] 《加爾文基督教要義(上、下冊)》,約翰.加爾文(Calvin John),加爾文基督教要義翻譯小組,台北:加爾文出版社,2007,p219。

[7] 《牧養,就是回到原點:再思牧養職事的召命(增訂版)》,韋利蒙(William H. Willimon),陳永財譯,香港:基道,2018,p9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小馬哥的部落格
13會員
84內容數
人稱「後山的後山」,我小馬哥在台東新港長老教會牧會。平時講話直白不囉嗦,細心溫柔愛聆聽,歡迎你來關注我!
小馬哥的部落格的其他內容
2025/11/08
巴西神學家魯本.阿維斯(Rubem Alves):「那些聲稱掌握真理的人,他們的生命中沒有寬容。」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59)
Thumbnail
2025/11/08
巴西神學家魯本.阿維斯(Rubem Alves):「那些聲稱掌握真理的人,他們的生命中沒有寬容。」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59)
Thumbnail
2025/10/30
台灣神學家宋泉盛牧師問:「神本身需要人替他保護才成為神嗎?神需要我們為他辯護嗎?事實上,我們遭遇邪惡所帶來的苦難時,需要做許多辯解的是人自己,而不是神。」 (《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00)
Thumbnail
2025/10/30
台灣神學家宋泉盛牧師問:「神本身需要人替他保護才成為神嗎?神需要我們為他辯護嗎?事實上,我們遭遇邪惡所帶來的苦難時,需要做許多辯解的是人自己,而不是神。」 (《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00)
Thumbnail
2025/10/24
屠圖主教:「人依照這樣的上帝形象創生,一旦成為基督徒,就是共同體的一分子,因此就算遺世隱居也並不孤單。」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2025/10/24
屠圖主教:「人依照這樣的上帝形象創生,一旦成為基督徒,就是共同體的一分子,因此就算遺世隱居也並不孤單。」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戴斯蒙‧屠圖、道格拉斯.亞伯拉姆,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探討雙十一購物節如何從血拼轉為理性補貨,並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你如何透過日常購物累積小額被動收入。文章分享個人購物清單(貓罐頭、Snoopy口罩、康寧杯),並提供詳細的分潤計畫申請步驟與優勢,強調此為零壓力、零門檻的理財新方式。
Thumbnail
探討雙十一購物節如何從血拼轉為理性補貨,並介紹蝦皮分潤計畫,教你如何透過日常購物累積小額被動收入。文章分享個人購物清單(貓罐頭、Snoopy口罩、康寧杯),並提供詳細的分潤計畫申請步驟與優勢,強調此為零壓力、零門檻的理財新方式。
Thumbnail
厭倦了單純消費?這篇文章帶你認識「蝦皮分潤計畫」,將你的購物習慣轉化為額外收入。從德州撲克牌組、實用晒衣架的購物經驗,到雙11購物清單與省錢技巧,作者分享如何利用分潤機制,讓每一筆花費都可能變現,實現「邊買邊賺」的雙贏局面。同時提供註冊指南與網賺優勢,邀請你也一同加入。
Thumbnail
厭倦了單純消費?這篇文章帶你認識「蝦皮分潤計畫」,將你的購物習慣轉化為額外收入。從德州撲克牌組、實用晒衣架的購物經驗,到雙11購物清單與省錢技巧,作者分享如何利用分潤機制,讓每一筆花費都可能變現,實現「邊買邊賺」的雙贏局面。同時提供註冊指南與網賺優勢,邀請你也一同加入。
Thumbnail
這是一篇用英文講道的主日證道稿,主題為「在一切的處境中獻上感恩」,引用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 5:16-18 和申命記 8:7-18,探討感恩的真諦,即使面對困境、缺乏和痛苦,也要學習在一切的處境中感恩。講道中包含個人見證、聖經教導、實際例子和邀請,鼓勵聽眾將感恩作為生命的態度。
Thumbnail
這是一篇用英文講道的主日證道稿,主題為「在一切的處境中獻上感恩」,引用聖經帖撒羅尼迦前書 5:16-18 和申命記 8:7-18,探討感恩的真諦,即使面對困境、缺乏和痛苦,也要學習在一切的處境中感恩。講道中包含個人見證、聖經教導、實際例子和邀請,鼓勵聽眾將感恩作為生命的態度。
Thumbnail
當雅各還在母腹裡時,耶和華神就按著祂揀選人的旨意,揀選了雅各,將長子名分賜給了他。
Thumbnail
當雅各還在母腹裡時,耶和華神就按著祂揀選人的旨意,揀選了雅各,將長子名分賜給了他。
Thumbnail
本章記載了一個神公義審判的實例,記錄了神打發二位元天使察看所多瑪的罪惡後,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及全平原的過程。
Thumbnail
本章記載了一個神公義審判的實例,記錄了神打發二位元天使察看所多瑪的罪惡後,毀滅所多瑪、蛾摩拉以及全平原的過程。
Thumbnail
亞伯拉罕得勝的賞賜:耶和華神立約,將所應許的土地賞賜給亞伯拉罕。
Thumbnail
亞伯拉罕得勝的賞賜:耶和華神立約,將所應許的土地賞賜給亞伯拉罕。
Thumbnail
從本章開始,進入了神建立公義之國的第二個階段。記載神將祂公義的國賜給了閃的後裔、希伯的子孫亞伯拉罕(亞伯蘭)。
Thumbnail
從本章開始,進入了神建立公義之國的第二個階段。記載神將祂公義的國賜給了閃的後裔、希伯的子孫亞伯拉罕(亞伯蘭)。
Thumbnail
這本書讀來好似《阿甘正傳》(剛好湯姆漢克斯也推薦此書XD), 讀得我目瞪口呆。 它很像冒險小說,不過是真人真事, 他是作者的鄰居。 作者有四個孩子, 他想為孩子寫出一本他們渴望閱讀的書, 以及希望此書能傳遞查理的智慧予孩子, 讓小孩有勇氣去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它
Thumbnail
這本書讀來好似《阿甘正傳》(剛好湯姆漢克斯也推薦此書XD), 讀得我目瞪口呆。 它很像冒險小說,不過是真人真事, 他是作者的鄰居。 作者有四個孩子, 他想為孩子寫出一本他們渴望閱讀的書, 以及希望此書能傳遞查理的智慧予孩子, 讓小孩有勇氣去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 它
Thumbnail
成為「有基督心志的教會」,透過我們的謙卑,為別人著想,無條件關心別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好彰顯我們是「在基督裡」的人,在我們生命中完成上帝的救恩,並成就上帝美善的旨意
Thumbnail
成為「有基督心志的教會」,透過我們的謙卑,為別人著想,無條件關心別人,看別人比自己強,好彰顯我們是「在基督裡」的人,在我們生命中完成上帝的救恩,並成就上帝美善的旨意
Thumbnail
本周市場焦點是Omicron變種毒株,投資者擔心這種新毒株可能導緻經濟複蘇停滞。Omicron還引發了市場對美聯儲将以多快速度退出量化寬松來遏制通脹的懷疑。 面對這種局勢,周五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以及本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和美國财長耶倫(Janet Yellen)講話料備
Thumbnail
本周市場焦點是Omicron變種毒株,投資者擔心這種新毒株可能導緻經濟複蘇停滞。Omicron還引發了市場對美聯儲将以多快速度退出量化寬松來遏制通脹的懷疑。 面對這種局勢,周五公布的非農就業報告以及本周美聯儲主席鮑威爾(Jerome Powell)和美國财長耶倫(Janet Yellen)講話料備
Thumbnail
「你很厲害,北醫的醫師上次也提醒我要吃點牛肉。」「是吧,你的中風不是生活壞習慣造成的,是那顆亂跳的心臟,快來點大魚大肉。」S爺爺就笑了。
Thumbnail
「你很厲害,北醫的醫師上次也提醒我要吃點牛肉。」「是吧,你的中風不是生活壞習慣造成的,是那顆亂跳的心臟,快來點大魚大肉。」S爺爺就笑了。
Thumbnail
當耶穌基督選擇走進苦難,我們就必須去問:基督的身體在哪?基督的身體是否與受苦難的倖存群體深深連結呢?抑或去了試圖拯救那些施加苦難在他人身上的壓迫者,結果卻成為了製造壓迫的一份子?基督的身體是否與被污名化的手足、小眾深深連結呢?抑或不過留在一個道德正確、教義正確、政治正確的世界?......
Thumbnail
當耶穌基督選擇走進苦難,我們就必須去問:基督的身體在哪?基督的身體是否與受苦難的倖存群體深深連結呢?抑或去了試圖拯救那些施加苦難在他人身上的壓迫者,結果卻成為了製造壓迫的一份子?基督的身體是否與被污名化的手足、小眾深深連結呢?抑或不過留在一個道德正確、教義正確、政治正確的世界?......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