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經文敘述司提反被殺後,信徒受迫害分散到各地,信主的人不減反增。基督徒面對大饑荒,教會更有向心力,彼此捐助慰問。這週經文記載希律王迫害教會,殺了雅各,又抓了彼得。儘管迫害不斷,經文卻說:「上帝的道繼續擴展,日見興旺。」(徒12:24)
這顯示,苦難不但無法阻止上帝的道,反而使教會更興旺。正如神學家特士良所說:「殉道者的血是教會的種子。」在苦難中,信徒更熱切禱告(徒12:5),也更能見證神蹟(徒12:16-17)。歷史也多次印證這一點,教會往往在苦難與戰爭後孕育出新的神學思潮。但我在思考:為何苦難會促使上帝的道日見興旺?
在社會現象中,發展中國家對宗教信仰的熱衷程度普遍高於已開發國家。由於貧窮、醫療與社會福利不足,加上政治貪腐,人心充滿不安。在無所倚靠的環境下,信仰提供慰藉與希望,成為人民心靈的寄託。相較之下,已開發國家社會經濟穩定、醫療與福利完善,人民較少依賴信仰尋求安全感。
人性渴望安全與穩定,同時排斥不可控的變數。做任何事都要有風險評估與預決算,確認是否在能力範圍內可達成。例如:直升機家長、工廠SOP的品管。我們期待的一切人事物,都希望在可預期的範圍內,追求一個安定、理想的世界。簡言之,人性追求「一切在掌控之中」的安全感。
例如,「羅馬和平」以暴力維持穩定,雖違人性卻有效,塑造條條大路通羅馬的貿易盛況,並意外成為福音傳遍各地的契機。如果社會穩定可控,最擔心瘋子般的狂人不按排理出牌,使社會陷入動盪不安的失控局面。經文記載的希律是瘋子般的狂人嗎?
希律是羅馬皇帝任命管理猶太地區的王,也是熱心猶太傳統、親法利賽派的王。因此,為了討好猶太人,不惜迫害信徒、殺了雅各、抓拿彼得。(徒12:1-3)為了控制泰爾和西頓的人民,控制該轄區糧食的供應。(徒12:20)希律追求的是「掌控一切」的安全幻象。
正如斯多葛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所認為的,
「人類的痛苦多半來自於無可掌控的事。」[1]
這種失去掌控的經驗,就是「苦難」。當人在面對德國納粹大屠殺、台灣二二八事件及白色恐怖、中國六四天安門事件等極端邪惡事件,往往會質問:上帝真的存在嗎?
例如古希臘哲學家提出「邪惡苦難論證」[2]:
- 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
- 上帝是全知的,所以祂知道所有的邪惡苦難的存在。
- 上帝是全能的,所以只要祂願意,祂就能夠避免和消除那些邪惡苦難。
- 上帝是全善的,所以祂會選擇避免或消除邪惡苦難。
- 但是世界上還是有很多邪惡苦難。
- 所以上帝要嘛不是全知,要嘛不是全善,要嘛不是全能的。
- 全知、全善且全能的上帝不存在。
面對這種挑戰,教會產生護教神學、成立宗教裁判所,試圖回應信仰危機,也反映出人渴望在信仰中尋找可掌握的安全感。
台灣神學家宋泉盛牧師問:
「神本身需要人替他保護才成為神嗎?神需要我們為他辯護嗎?事實上,我們遭遇邪惡所帶來的苦難時,需要做許多辯解的是人自己,而不是神。」[3]
宋泉盛牧師認為苦難的名字叫做「大群」,它可以是身體、心靈、文化、政治、種族、性別的,以不同形式呈現。[4]簡言之,苦難無所不在,生命的任何階段都會遇到它。只要我們活著,就無法掌控苦難的發生。那麼,我們該如何面對苦難?
佛教認為人間苦海,或許人不要出生比較好,因此教導信徒脫離輪迴轉世之苦,證得涅槃。相對地,基督徒不避諱苦難,如早期基督教苦修主義者,透過苦難轉化爲靈性的力量。
日內瓦神學院教授亨利.莫杜(Henry Mottu)說:
「苦難之中,我必須放棄我對一切事物的主宰,如此才能真正從自我中得著釋放。不是臣服,而是釋放。」[5]
成語「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比喻世事凶吉難以預測。但真正讓我們痛苦的,往往不是無法掌控的未來,而是我們緊抓不放已發生的苦難。因此,放下一切事物主宰不是屈服,而是得到釋放與自由。
希律渴望掌控宗教、政治的力量,但他被天使擊打,最後被蟲咬死。監獄中有鏈條、警衛與一道道鐵門守著,掌控著彼得的人生自由,但彼得卻離開監獄、警衛則被處死。婢女羅大聽見彼得的聲音,但信徒心裡已預設彼得不可能回來,認為羅大幻聽瘋了,但彼得卻出現在他們眼前。
彼得跟著天使走出監獄,試著說服自己是看到異象,直到離開監獄彼得才明白過來,就說:「現在我知道這是真的;主差遣他的天使,救我脫離希律的手和猶太人要加給我的一切災害。」(徒12:11)當我們自以為能主宰一切,經文卻顛覆我們的幻象。
苦難提醒我們,人並非萬物的主宰;想掌控一切的人,最終反被掌控。哲學家朱利安及心理師安東尼雅給我們的建議:「不如賞自己一巴掌,清醒一下,生命苦難多,習慣就好。」[6]這句話雖語帶諷刺,卻指出一個事實:苦難是真實且無法避免的。
但苦難不會使我們遠離上帝,相反地,苦難反而使我們更親近上帝。因為苦難讓我們更深刻體會生命的無常,人生無法掌控一切。因此,我們需要上帝的慈愛與憐憫,引導我們明白祂能救我們脫離一切的苦難,醫治我們的身心靈。盼望,我們不是瘋了以為能掌控一切,而是醒了看見上帝的拯救。
[1] 《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到人生難題》,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盧思綸譯,出版社:時報出版,2022,博客來電子書。
[2] 《哲學哲學雞蛋糕》,朱家安,台北:紅桌文化,2016,p178。
[3] 《生死大事》,宋泉盛,林明貞譯,台南:教會公報,2007,p100。
[4] Ibid.,p107。
[5] 《冒險的上帝:20世紀12位偉大神學家與宗教哲學家之巡禮》,亨利.莫杜(Henry Mottu),朱雅芬譯,台南:南神出版,2020,p180。
[6] 《這一次,我們不再逃避煩惱:哲學家與心理師帶你開箱163到人生難題》,朱利安.巴吉尼(Julian Baggini)、安東尼雅.麥卡洛(Antonia Macaro),盧思綸譯,出版社:時報出版,2022,博客來電子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