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被分散是福是禍?(11:19-21)
司提反被殺引發了更大的逼迫,信徒因此分散到各地。有些人只向猶太人傳福音,但另一批信徒卻在安提阿向希臘人(外邦人)傳講主耶穌的福音。結果,福音在安提阿迅速擴展,許多人信主歸向神。問題是:信徒被迫分散,到底是福還是禍?
在人看來,分散是禍,因為逼迫、流離、痛苦。但在神看來,卻是福,因為福音因此傳開,救恩臨到外邦。上帝超越時間與空間,祂從永恆的角度看人類的命運。然而,人類有限,我們只能看見當下的痛苦。例如,當壓力來臨,我們會暴飲暴食、尋求即時的安慰,即使明知有害。人類的生理與心理結構讓我們常常「短視近利」,難以看見長遠的益處。
同樣地,當信徒遭逼迫、教會被迫關閉,我們無法在當下看出神的旨意。以石雨傘教會為例:日治時期因拒絕參拜天皇而被迫關閉,長老楊雙春受逼迫、歷史資料被沒收。這似乎是禍,但正因如此,才有了後來的新港教會,從結果看來是「化禍為福」。但若以美蘭教會為例,因信徒減少而被迫關閉,我們無法斷定那是福還是禍,因為我們不是上帝。我們對歷史的詮釋,往往是「事後諸葛」(後見之明)。
心理學家瑪莉亞‧柯尼可娃說:
「後見之明總是完美,也是強烈的成見。」[1]
我們之所以說「那是祝福」,只是因為我們已知道結局。因此,我們要謹慎,不要太快把苦難稱作「化妝的祝福」。我們無法預測未來,但能確信「主的能力跟他們同在;有許許多多的人信了,歸向主。」(11:21)真正的關鍵,不在於環境是福是禍,而在於主是否與我們同在。
二、巴拿巴的勸勉(11:22-24)
耶路撒冷教會聽見福音在安提阿廣傳的消息,就派巴拿巴前往探視。聖經形容巴拿巴是「好人,被聖靈充滿,有堅強的信心」,他鼓勵信徒「專心信靠主」,因此有許多人信主。這讓人想起早期的宣教師與本地信徒:1877年,阿里港教會的張源春弟兄憑著祈禱水建立了石雨傘教會;1881年,巴克禮牧師來主持洗禮與聖餐,使信徒得堅固。
後來因缺乏駐堂傳道師、醫療困難,信徒信心軟弱、甚至背教。巴克禮牧師因此於1905年再次來東部,清理會員名簿、重建信仰根基。之後,林策明傳道來牧會,教會重振,有60至70人做禮拜,並選出第一位長老楊憨。楊憨長老堅固信仰、撰寫白話字文章,影響深遠。
這段歷史提醒我們:教會的生命不僅靠傳道者,也靠在地長執的信心與勸勉。他們是教會的「桶箍」,把信徒箍在一起,使教會不散。無論是牧者或長執,都應扮演「巴拿巴」的角色,鼓勵者、信心的建造者。
三、基督徒身份的誕生(11:25-26)
在巴拿巴的帶領下,福音工作日益興盛。他後來前往大數,邀請保羅一同來安提阿牧養信徒。兩人在那裡同工一年,使門徒的生命被建造。經文說:「門徒被稱為基督徒,是從安提阿開始的。」(徒 11:26)這是信仰歷史上極具意義的一刻,基督徒身份的誕生。
這個名稱原本不是信徒自取的,而是外人對他們的稱呼。當時社會無法理解他們的信仰,只知道他們都「跟隨基督」,便稱他們為「基督徒」。這就像台灣早期信徒因美援被稱為「吃教的」、「麵粉教」一樣。外界雖誤解,但也見證了他們屬於一個獨特群體。
歷史學家湯姆・霍蘭(Tom Holland)指出:
「基督徒的確相信他們屬於同一個民族。······他們知道自己是天國的子民。······過去從未出現過的概念:不源於出生背景,與血統無關,也不由法律規範,而僅僅因信仰而生的子民身份。」[2]
這種信仰身份突破了猶太人與外邦人的界限,使基督徒成為一個跨越族群的「公同教會」。在台灣教會史中,我們也看到類似的合一精神。
1926 年,高篤行牧師在報導中寫下:
「照良心來講,我若能來東部工作是我最大的希望。」[3]
多年後,他果然回到東部,邀請林川明牧師重建新港教會。這就像巴拿巴邀請保羅一樣,兩位牧者的合作,開啟了新的宣教契機。從石雨傘到新港,從猶太人到外邦人,神的工作持續跨越界限,建立「聖徒相通」的群體。
屠圖主教曾說:
「人依照這樣的上帝形象創生,一旦成為基督徒,就是共同體的一分子,因此就算遺世隱居也並不孤單。」[4]
這提醒我們,基督徒身份不是個人標籤,而是群體召命,在主裡彼此相連,共享生命。
四、饑荒與奉獻(11:27-30,12:25)
亞迦布預言天下將有饑荒,當災難臨到時,安提阿信徒並未分猶太人或外邦人,而是「按自己的能力捐錢,送給猶太地的信徒」。這標誌著教會進入「生命共同體」的新階段。
當災難發生,人類最容易回到本能的自保,但安提阿教會卻展現了信仰的超越。他們不問族群、不分背景,因為他們明白,在基督裡,大家同屬一個身體。這種精神延續至今,成為教會奉獻主日、社會關懷的核心理念。例如光復洪災期間,許多教會、團體與志工無分藍綠、族群,攜手救助災民。這正體現了基督徒的共同體精神。若在災難中仍以政治立場分彼此,那將失去信仰的本質。
神學家貝萬斯與施羅德指出:
「基督徒身份最基本的特徵,不是一種僵化的『正統』,而是要承認統一中的差異,差異中的統一。」[5]
這意味著教會的合一不是消除差異,而是學習在多樣中彼此接納。正如神學家卡爾.巴特所言,基督徒的生活,永遠都是新生,永無畢業之日。[6]
結語:在主裡的共同體
使徒行傳11:19–30告訴我們:分散未必是禍,若主與我們同在,困境能轉化為祝福;教會需要巴拿巴式的勸勉者,成為鼓勵與連結的力量;基督徒的身份超越族群,屬於天國的子民;在困難與災難中,信徒被呼召成為生命共同體,彼此扶持。
我們或許無法預見未來的福與禍,但可以確信,只要主的能力與我們同在,祂必引導教會走向新的復活與更新。願我們在基督裡合一,成為彼此的鼓勵者,成為世界的見證者,共同建立屬主的教會。
[1] 《人生賽局:我如何學習專注、掌握先機、贏得勝利》,瑪莉亞.柯尼可娃(Maria Konnikova),魯宓譯,出版社:究竟,2020,博客來電子書。
[2] 《宗教統治(上+下:基督宗教如何塑造世界,一部橫跨兩千五百年的人類史)》,湯姆.霍蘭(Tom Holland),蔡怡佳、陳正熙、陳愷忻譯,台北:啟示,2022,p184。
[3]《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迪階.觀音山教會早期五十年史(1877-1927):英國長老教會東部宣教與觀音山教會現況》,黃茂卿,花蓮縣玉里鎮:觀音山教會歷史社會資料室,p173。
[4] 《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達賴喇嘛,丹增嘉措(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 Tenzin Gyatso)、戴斯蒙‧屠圖(Desmond Mpilo Tutu)、道格拉斯.亞伯拉姆(Douglas Abrams),韓絜光譯,出版社:天下雜誌,2022,博客來電子書。
[5] 《演變中的永恆:當代宣教神學》,貝萬斯(Stephen B. Bevans)、施羅德(Roger P. Schroeder),孫懷亮、柯博識、雷立柏譯,香港:道風書社,2021,p33。
[6] 《復活的操練》,畢德生(Eugene Peterson),屈貝琴、黃淑惠譯,台北:校園,2012,p2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