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釀徵文|佳作|《菠蘿蜜》──那些非自願的「自由行」

更新 發佈閱讀 7 分鐘
raw-image

父子衝突、種族對立、顛沛流離、生離死別,躑躅於當下與過往的生命經驗,半世紀前的馬來西亞歷史,透過鏡頭的折射,將對世事的感嘆,對現實無奈,甚至帶有憤世嫉俗的情緒,全都在相濡以沫的情結中表裡交錯,在漂泊中尋求情感上的平衡。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是在觀賞《菠蘿蜜》之前就已知悉的故事線,也觀察到廖克發的作品常用歷史觀來建構一部電影,再用電影逐步拉出隱藏在歷史折痕中的事實,也因此他的作品就像是以馬來西亞為本位的同心圓,並逐步往赤道以北不斷擴充,再用國際視野回看祖國,考掘家族的史前史,不惜重揭歷史傷痕與政治禁忌,重新審視華人在馬來西亞的定位,再次扣問自己身份的認同,為何戰?為何逃離?之後又為何忍氣吞聲?

《菠蘿蜜》以離散作故事的主軸,再逐漸暈染出各種的感釋傷懷。片中兩條敘事線,一是半世紀以前參與馬來西亞共產黨的母親(陳雪甄飾)與兒子小菠(官佳賢飾)經歷的生離死別,二是馬來西亞大學生一凡(吳念軒飾)在家鄉受同儕的排擠、在家中與父親長年的緊張關係,以及來到臺灣後與菲律賓移工萊拉(Laila Ulao 飾)的相戀。這一個個飄散的人物,最後是如何在飄忽不定中尋求自我的認同?又怎麼拼湊出自己與家族、國族之間的那一大塊記憶體呢?

raw-image

菠蘿蜜,可謂馬來西亞人的國民水果,那獨特的果香,在熱帶地區持續飄香,也是生活在東南亞地區人們最重要的味覺記憶。對於廖克發的深刻意義自然是不言而喻的,經常以「菠蘿蜜」為主題創作。片中雖採用非線性的表述來強調某些既有的事實,但兩位導演廖克發與陳雪甄,巧妙的運用菠蘿蜜來穿越時空,成為「混齡溝通」的最大公約數,也彷彿化身為故事線的 GPS、一個至高無上的電影符號,更開啟他的家族尋根之旅。在電影的一開始,逃避追緝的母親將嬰孩放在菠蘿蜜的外殼中,後來菠蘿蜜也出現於小菠與母親共處的情景中、一凡在家中與父親衝突時的餐桌上,以及後來一凡在臺灣與萊拉相戀的美好時光裡。

因此,菠蘿蜜,在半世紀前動盪不安的當下,堅硬的外殼成了嬰兒的襁褓;在顛沛流離的世代中,香甜的滋味淡化了現實生活的苦楚;在離鄉背井的思念中,一株菠蘿蜜小樹苗鼓舞了堅苦卓絕的決心。所以,不論是在馬來西亞、在臺灣,或是菲律賓,菠蘿蜜在廖克發的鏡頭下,塑造成情感與記憶傳承的樞紐。要不然那株在臺灣種下的菠蘿蜜小樹,何以能持續飄香並且成為希望的象徵呢?

raw-image

天台,也成為這電影中成為另一個重要的符號,彷彿是秘密基地一般的,承載了回憶、歷史、鄉愁、逃避、慰藉等等複雜情緒,似乎在異鄉的天台上得到了片刻喘息,也是一種由下而上被排擠後的邊緣地帶。一凡在天台上烹煮、啜飲、抽煙,就像是失根的蘭花,雖然自由了,但卻有些無所適從。而對萊拉而言,天台是她僅存的「自由淨土」,她可以在那裡沉思,向麥加朝拜,尋求心靈的慰藉。

斷指,在影片中出現兩次,是無言的強烈控訴。一次是一凡與父親的激烈爭吵,最後誤砍了父親的手指,第二次則是一凡在臺灣打工時,半截手指出現在切肉刀的另一側。在《放映週報》的〈哀而不傷,捕捉生命最原真的美──專訪《菠蘿蜜》導演廖克發、陳雪甄〉一文中,廖克發提到:「『砍掉手指』在阿拉伯文裡意味著『被放逐的人』,在被家族放逐後遠離這個地方,永不回來。」因此,用「斷指」借古喻今,暗指馬來人的排華情結,也預示了一凡決心遠離家鄉,而之後如願到了臺灣,卻也只能長期的被打壓、被排擠。

raw-image

雖說一凡與萊拉的相知相惜,是殘酷的現實生活中的相濡以沫,但也是廖克發用溫柔的眼神回看國族的歷史,用堅定的語氣向世人講述自己的故事。所以《菠蘿蜜》雖為劇情片,但在風格上仍延續了廖克發過去在紀錄片中的方式,真實自然的表現,帶領觀眾瞭解許多理性無法理解的生命層次,反而更具有觸感,彷彿看到一個被注射過顯影劑的事實,赤裸裸的攤在電腦斷層掃描攝影機的鏡頭前。讓議題討論和角色刻劃的比重,在電影裡平分秋色。

整部電影的情緒表現是節制的,而其中最細膩、最安靜的,就是小菠母親無對白的部份。因為在當時福州話是被禁止的,否則可能引來殺生之禍。為保留歷史原貌,陳雪甄以紮實的演技,揣摩出那種有口難言的壓抑。

raw-image

為了還原歷史現場,除了盡量減少對白及過多的影像效果,廖克發還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將拍攝場景拉到了馬來西亞北部的森林,亦即馬共當年的活動範圍,而且對服裝道具等等都加倍考究,原汁原味的呈現當時的社會氛圍。劇中的男女主角吳念軒與 Laila Ulaou,也都褪去明星的光環,不但讓自己回歸為素人,也努力投入所扮演的角色,表現出樸實無華的底層況味。

雖說整部電影較少出現劇力萬鈞的場景,也捨棄快速節奏的眼花撩亂。除了前述的兩次砍斷手指的劇情,小菠母親被槍殺身亡與火燒草屋的那一幕,恐怕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片段吧?一如上述訪談中所言,廖克發使用節制的哀傷來還原當時的景況,他要孩子不哭泣的面對母親的死亡,並且面無表情的拿起媽媽的手,「不知道是要媽媽撫摸自己,還是要打自己」,足以見得廖克發「哀而不傷」的堅持。或許這個戰火中成長的小小心靈,早已超齡的接受現實中的各種挫折,眼淚根本無法表現心中的哀痛。之後孩子再獨自回到被燒毀的草屋,神情木然的吹著口琴,琴聲交織著餘燼,如此的五味雜陳,到底是淡定、麻木、哀傷、茫然,還是心疼?剩下的,就交給觀眾自行體悟了。

raw-image

廖克發的作品長年關注邊緣族群的生活,也將觸角伸入了新住民的離散史,慣用文火慢熬的流動影像,舉重若輕的掌握了畫面的節奏與表現了敘事的成熟度,不論是沿著歷史的軸線回望,或是細膩觀察之後的反芻,他的起點是自身的故事,終點是自己的國族記憶。這部《菠蘿蜜》似乎是繞了一大圈,從馬來西亞飛越南海到達臺灣,表述一段追求自由的旅程,而所有故事情節就在菠羅蜜的香味中產生了連結。他藉由電影找到了一種歸屬感,是那種哀而不傷、隨遇而安的豁然開朗。

全文劇照提供:牽猴子整合行銷
2020.1.22. 編輯註:訪談資料引述之增補
責任編輯:張硯拓

*本文獲得《釀電影》X 2019 金馬影展 影評徵文比賽【佳作】*

論述清晰、架構完整,縝密梳理影片的意象、隱喻及文化脈絡,論理之餘亦道出個人感嘆,影評書寫功力純熟工整,值得嘉許。(評審推薦語)

看更多專為影癡而生的好內容,就一起來支持【釀電影】吧!

釀電影除了臉書粉絲專頁,最近也設立了 IG 帳號,以及 Line@ 帳號,不同平台會以不同方式經營、露出,並提供不一樣的優惠活動,請大家記得追蹤鎖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5.1K會員
2.1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以下觀後感涉及劇透,還請各位斟酌閱讀) 1.What a sad story... 2.話說回來,看完才知道原來這部短片的劇本顧問正是《不即不離》、《菠蘿蜜》的導演廖克發,而最後的片尾名單亦看見一些熟悉的名字。 3.之所以難過,不全然是因為《榴槤芭》講述了一個關於政府與財團聯手強行收回農民土
Thumbnail
(以下觀後感涉及劇透,還請各位斟酌閱讀) 1.What a sad story... 2.話說回來,看完才知道原來這部短片的劇本顧問正是《不即不離》、《菠蘿蜜》的導演廖克發,而最後的片尾名單亦看見一些熟悉的名字。 3.之所以難過,不全然是因為《榴槤芭》講述了一個關於政府與財團聯手強行收回農民土
Thumbnail
《桃子樹的最後豐收》即是一曲唱送給土地的民謠歌,片中伊莉絲以純粹充滿靈性的歌喉唱給爺爺當作禮物,導演卡拉西蒙則將這曲獻給童年記憶裡生長的故鄉,她選用素人演員創造出風格樸實的人物群像劇,情節的編排則似向下生長的樹根,將鬆軟的土壤抓成了扎實的劇本地基,每一場戲都如此真實,因而能堆疊成為一棵大樹,樹上長出
Thumbnail
《桃子樹的最後豐收》即是一曲唱送給土地的民謠歌,片中伊莉絲以純粹充滿靈性的歌喉唱給爺爺當作禮物,導演卡拉西蒙則將這曲獻給童年記憶裡生長的故鄉,她選用素人演員創造出風格樸實的人物群像劇,情節的編排則似向下生長的樹根,將鬆軟的土壤抓成了扎實的劇本地基,每一場戲都如此真實,因而能堆疊成為一棵大樹,樹上長出
Thumbnail
在廖克發的鏡頭裡,馬來西亞的族群政治是他一貫的創作關懷。
Thumbnail
在廖克發的鏡頭裡,馬來西亞的族群政治是他一貫的創作關懷。
Thumbnail
有時候人的命運只在一線之差,執念與寬恕;贖罪與自我救贖,環環相扣。
Thumbnail
有時候人的命運只在一線之差,執念與寬恕;贖罪與自我救贖,環環相扣。
Thumbnail
一位都市原住民廖莉華,回到了部落,因為家族的關係當上了頭目。她既不會說母語,也不懂傳統文化,一切都要重頭開始學起。然而因為八八風災的一些原因,讓她沒辦法住回自己的部落,變成了一位流浪在別的部落的頭目。
Thumbnail
一位都市原住民廖莉華,回到了部落,因為家族的關係當上了頭目。她既不會說母語,也不懂傳統文化,一切都要重頭開始學起。然而因為八八風災的一些原因,讓她沒辦法住回自己的部落,變成了一位流浪在別的部落的頭目。
Thumbnail
回家路迢迢,心之所向,勇者無懼,有志事竟成。 她,漢名廖莉華,是一位單親媽媽,靠著在建築工地的苦力活,辛苦獨力養活家中老人與孩子; 她,有著另外一個身分,是排灣族大
Thumbnail
回家路迢迢,心之所向,勇者無懼,有志事竟成。 她,漢名廖莉華,是一位單親媽媽,靠著在建築工地的苦力活,辛苦獨力養活家中老人與孩子; 她,有著另外一個身分,是排灣族大
Thumbnail
台灣原民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講述屏東排灣族大後部落,原在平地的護理師廖莉華因為父親去世與夢中祖靈的呼喚,決心回家接下頭目一職,但不會說母語、也不了解部落習俗的她很快就遭受各種現實的困難與打擊。
Thumbnail
台灣原民紀錄片《阿查依蘭的呼喚》講述屏東排灣族大後部落,原在平地的護理師廖莉華因為父親去世與夢中祖靈的呼喚,決心回家接下頭目一職,但不會說母語、也不了解部落習俗的她很快就遭受各種現實的困難與打擊。
Thumbnail
美好事物的消逝,總令人傷感。有些人、有些事,看似與你無干無係,卻曾伴你為賦新詞強說愁;大江東去,歲月如洗,那些人、那些事,依然縈繞不去。人至中年,有時不免想像數千年前屈原漫步於山川林澤間,緩緩吟詠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Thumbnail
美好事物的消逝,總令人傷感。有些人、有些事,看似與你無干無係,卻曾伴你為賦新詞強說愁;大江東去,歲月如洗,那些人、那些事,依然縈繞不去。人至中年,有時不免想像數千年前屈原漫步於山川林澤間,緩緩吟詠著: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