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間諜家家酒》第三季更新,講到黃昏的童年,短短兩集,卻讓許多人都感到無比震撼。
因為這段故事揭開了Spy Family最深的底色:這個世界之所以荒謬,不是因為諜報或是超能力,而是因為看似溫馨搞笑的日常背後,蘊藏著無比荒謬的悲劇和痛苦。
黃昏並非是生來善於欺瞞的天才間諜,而是被戰火塑造出的孩子。當戰爭來得迅速而徹底,家園、親友瞬間消失,留下的只有仇恨。
而在我看來,仇恨最殘酷的地方在於,它給了人「解釋痛苦」的方式。當失去一切時,只要有個可以恨的對象,世界就能暫時有了秩序。
從童年到戰場:仇恨誕生的那一刻
黃昏的故事,是一場從遊戲開始的戰爭。
當時他在廢棄倉庫裡和朋友玩士兵遊戲,那時他還不懂什麼是恨,只知道「敵人」這個詞能讓遊戲更刺激。
直到那一天,真正的戰爭來了。空襲警報劃破天空,爆炸震碎了他們的秘密基地。街道陷入混亂,他看著母親抱著他奔逃,家園在身後崩塌。
那一天,他的童年結束了。
在那之後,他再也不相信任何大人。那些說「戰爭不會來」的承諾,全成了謊言。他的世界被炸成碎片,只剩下恐懼、困惑,還有——一個可以責怪的對象。
心理學裡有個詞叫「認知失調」。
當一個人無法理解現實時,會本能地去創造理由,哪怕那理由是錯的。
在戰爭裡,這個理由通常只有一個——敵人。
只要能相信「是他們害的」,痛苦就能暫時有意義。母親的死有理由,城市的廢墟有理由,自己的生存也有理由。仇恨讓世界重新變得「有邏輯」。
黃昏後來以假名參軍。他變得冷靜、服從、不問原因。他相信,只要消滅敵人,就能恢復秩序。但當時的他沒想過,自己瞄準的那個人,也許只是另一個在廢墟裡失去母親的孩子。

圖源:《間諜家家酒》第三季

圖源:《間諜家家酒》第三季
從佛朗基到凡爾登:戰爭的荒謬與群體的瘋狂
在很長一段時間,黃昏都深信正義。直到他在前線遇見逃跑的東國兵:佛朗基。
那人跪在他面前,並讓黃昏愣住了,因為那不是一個「敵人」該有的樣子。他第一次意識到,眼前這個人並沒有他被教導過的「邪惡」。
佛朗基一語道出了這場仗的荒謬:「現在,已經沒人知道戰爭為什麼開打。」
那一刻的沉默,是整個世代的空洞。
因為當戰爭真正開始,起點已經不重要了。所有的理由都被煙硝掩埋,只剩下「不能輸」「他們是敵人」。每個人都在戰鬥,但沒有人知道自己在為什麼而戰。
最可怕的是,這樣的場景並不只是虛構故事。
1916 年的凡爾登戰役,雙方軍隊為了一塊沒有戰略價值的城鎮廝殺數月,死傷近百萬人,一場絞肉機般的戰役,最終卻只推進不到十公里。
沒人知道為什麼還要繼續,但所有人都知道「不能退」。這種集體的催眠,讓理性變成叛徒,讓活著的人成為工具。
而最無奈的是,一但戰爭爆發,即使知道這一切有多荒謬,也無法全身而退。當群體開始瘋狂,個人很難獨善其身。
而這樣的狀態,不只是過去,而是延續到今天。只是我們手裡的武器,已經不再是槍,而是情緒與演算法。
演算法的戰爭
今天,演算法已經替戰爭達成了餵養仇恨的工作
演算法知道我們恨誰、怕什麼,然後不斷餵養更多相似的情緒。久而久之,我們都被困在各自的「資訊壕溝」裡,而敵人也不再是遠方的國家,而是螢幕另一端的「他」。
更荒唐的是,你甚至不知道那個他是不是真人。
這是一場沒有血、沒有槍的戰爭,卻讓整個社會逐漸被極化。許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在發聲,其實只是被利用的情緒共鳴。
過去的宣傳靠廣播與報紙,現在靠通知與推播。唯一不變的,是那句讓人安心的邏輯——「是他們害的」。
而兩者的機制也沒什麼不同,都是要人停止去理解一個「不同的人」。
我們當然沒辦法完全斷絕演算法,也無法拒絕群體。
但也許,我們能練習「延遲反應」。在散播激烈的情緒,先停一秒思考,這到底是自己的思考,還是情緒的反射?
對我而言,這就像黃昏選擇不開槍,那不會改變戰爭,但能自己讓靈魂不被碾碎。

圖源:《間諜家家酒》
不讓世界替你決定敵人
戰爭有時不在遠方,而在我們的心裡。
黃昏的故事提醒我們,仇恨可以在一夜之間誕生,它不需要證據,只需要重複和群體的附和。
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大環境的瘋狂,或演算法的運作,但我們能選擇在反應前停一下。
在我看來,那一秒的猶豫,就是自由的開始。
就像《活出意義來》裡說的,即使在最極端的境地中,人仍擁有最後的自由:選擇以什麼態度面對世界。
有時抵抗並不在於改變大局,而在於不讓自己的內心被摧殘。
如果黃昏那一刻選擇不開槍是一種抵抗,那我們的抵抗,就是在喧囂與仇恨之中,仍願意保持理解與思考。
歡迎至「凡思聲」Podcast收聽全集:
https://podcasts.apple.com/tw/podcast/%E5%87%A1%E6%80%9D%E8%81%B2/id1833423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