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上讀書會結束的時間較晚,但我還是繞過去育樂街買了一份土耳其捲餅,而且在成大學生宿舍的一處開放空間坐下來把它吃完,然後才信步取車移動至社大教室。進到教室已超過上課時間,大家開始進入對談的狀態。
「鬆」,我在筆記本上寫下這字。
好像每隔一段時間,想要靜靜地參與課堂的念頭就會浮上來。有意讓自己沉澱,擔心自己過度表現,會讓人覺得自滿。覺得必須適時的安靜,接收別人的聲音,只要聆聽就好,不耀回饋,不要輸出。課堂一開始,老師分享了同學投稿入圍的作品,並希望我們分享自己在書寫時,是先設定題目還是書寫內容之後再決定題目的習慣。在大家的回應裡,我落下了幾個重點文字,但這時間點我無意書寫課堂,希望日後回想此刻我還能透過這幾個要句來回顧情境。
慧綺會針對「生活裡重複發生的事」進行書寫。
「生活一塵不變,卻也一直再變。」忘了是誰說這段話,「影子疊加之後的顏色會更深嗎?」我心裡則想著「疊加之後的重量會增加嗎?」。
老師鼓勵同學盡情的書寫,與投稿。說明被看見是一種鼓勵,但不要抱有得失。人總是希望被肯定。我在想自己是否真的不在意文字不被看見,還是只是難為情,亦或者口是心非的羨慕與嫉妒著。不想投稿是確定的,我認為自己的文字尚不夠好;還沒能肯定自己。或許多少也害怕丟出去的作品沒有下文,彷彿是自己親手將它送進審判,逼它面對被否定的事實,想來何其殘忍。
我挖到一個念頭:沒被送出的作品就是未完成的狀態,隨時可以修改與變動,永遠給自己留有一個藉口與台階,來保護自己的軟弱。
當他人展現出作品被看見的雀躍時,除了讚賞,確實沒懷抱著羨慕之情。這沒有起伏的感受對我來說有點不真實。書寫明明是自己很喜愛的事,為何不會想要再嘗試投稿。這樣的感覺很詭異,梳理了自己的思想之後,覺得擔心被否定的自尊心理佔了極大成分,其次是認真覺得自己的文字尚未到位。
當老師詢問大家關於題目與內容的書寫習慣時,我幾次想發表想法的念頭都被自己強壓下來,直到此一課堂段落結束之前,我仍蠢蠢欲動。
書寫時若先設定題目,通常會讓自己的文字發展變得侷限,也常常會因為必須鎖定主題及思考其關聯性,而不自覺地限制了思路,甚至語塞難行。自己的經驗是這樣情境下的書寫通常會顯得制式、呆板,有一種交代事件、說明行為目的與工具導向的風格。
接觸自動書寫之後曾經有一段時間我很享受這樣漫無目的的書寫,這樣的書寫可以幫助自己找到關鍵元素與挖掘靈感。這方法比較像是在書寫之後,或過程中再去設定題目。常常看到許多教授寫作的書籍裡看到一個常發的事實,寫作者常常會寫著寫著就遠離自己當初設定的主題。這種遠離並非離題,而是寫作者找到更想要書寫的內容,以致取代了原本的計畫。
如果在寫作的過程可能偏離,那麼為何不在一開始就不要設定目標呢?
的確,不設定目標會有助於落下文字與挖掘靈感,但有個風險是你可能無法書寫那些存有深層目標的文章。
所謂田野調查就是針對書寫內容資料的蒐集、考察、驗證與再現。這樣有系統的書寫是一門需要學習與練習才能掌握的技巧。根據自身的書寫經驗來說,第一階段為有目的的書寫,我們會為了達成某些淺層的目標,而進入書寫的領域。如果你沒有在第一階段放棄的話,你會在第二階段中找到自己的書寫樂趣。這個樂趣的養成會像是上面舉例的自動書寫,或從食記、遊記、日記等,這些足於娛樂自己,或留下生命紀錄的方式,來展現對於文字的熱忱。
第三個階段則會進入深層的書寫渴望,希望能夠淬鍊文字與寫出更具內容的文章。我們會回到第一時期的樣貌,有個清楚的目標,並針對目標進行剖析、拆解、設計。你的腦海裡出現了架構、形式、內容,開始注意技巧,雕琢起文字,在意鋪陳,需要結果,最好還能加入一點時代感,於是一場複雜的書寫行動就此發生。
有目標的寫者具備邏輯與開創的書寫能力,先有內容的寫者有著較多元與生動的優勢。不要被題目限制了想像,也不要讓文字雜沓發散到不知所云。享受書寫帶來的樂趣,用文字開拓、想像、紀錄與開創自己的生命,會是生活的一大樂趣。
課堂後半段我們繼續觀賞橫山家之味影片,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未能看完全影。這天回到家之後,我在網路上將影片看完,是一部很棒的作品,劇本台詞相當有內容。每個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與心事,家庭中必然發生的矛盾與創傷,故事流轉在生存、家庭、創傷與希望之中,相當精彩。
生活中多是重複的事。怎麼在往復之間感受及開創生命的美好,是今天很棒的再提醒。我們拒絕從眾,想要與眾不同,想要活出不一樣的人生。然而這些自以為的不同,真的就那麼不同嗎?是我們必須誠實省思的問題。在重複的日常中體驗與感受其不同,甚至是最簡單的光影,都是一種在過程中體現自我的精神,或許我也可以把它視為一種不媚俗的生活哲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