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台灣正面臨「人才往北集中」與「區域發展不均」的老問題。當科技、資本與人才都集中在北部都會圈,南部城市常常難以留住高階研發與創業人才。鴻海(Foxconn)在劉揚偉的領導下,若把目光放到高雄這樣的南部城鎮,結合電動巴士產業化 + AI 城市平臺(如 CityGPT 類型),就能創造出一套可複製的「在地就業+創新生態」方案,讓人才不用再為了工作北漂。
為什麼選高雄?地利與機遇並存
- 基礎工業與製造 DNA:高雄長期有重工、造船、機械與電子供應鏈,基礎工程能量足夠支撐電動車與零組件生產轉型。
- 港口與國際物流優勢:對於要出口或引進關鍵零部件(電池、電控模組)而言,高雄港是天然優勢。
- 城市再造與人才紅利:城市更新、智慧城市投資意願高,地方政府常願意配合試驗專案、提供土地與補助。
- 生活成本較低、居住品質上升:相較台北,南部的生活成本與生活設計對年輕家庭更友善,有利吸引返鄉或跨區移居的人才。
電動巴士+CityGPT 是什麼樣的整合?
- 電動巴士:不只是製造車輛,而是整套「車輛+車電+後端能量管理+維修服務」的產業鏈。鴻海可在高雄建立完整產線、示範車隊與維修中心。
- CityGPT(類 AI 城市大腦):以 AI 為核心的城市營運平臺,連結交通(車隊調度、智慧充電)、環境監測、能量管理與市民服務。把巴士資料(GPS、電量、乘載率)與市政系統打通,形成「乘客體驗+運營效率+低碳指標」的閉環。
兩者結合的意義:鴻海不只是賣車,而是把「智慧運輸服務(MaaS)」作為產品,將製造業與軟體服務結合,帶來長期高價值就業(軟體工程師、AI 工程師、車聯網工程師、售後服務與運營管理人員)。
劉揚偉的高雄實驗:可能的路徑與策略
- 示範場域先行:以高雄市主要幹道與都會圈為示範線,投入首批 50–200 輛電動巴士,結合 CityGPT 調度系統。
- 產學合作:與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合作建立訓練班與共同研發中心,建立在地人才池。
- 在地供應鏈發展:鼓勵上中游廠商在南部建立電池組裝、電機模組或車身件廠區,形成就業乘數效應。
- 示範補助與商業模式:透過 PPP(公私協力)、政府補助與鴻海自有資本,建立共享充電網、維運中心與人才培訓補貼。
- 生活配套與人才招募:提供員工住房補貼、遠距辦公方案、育兒支持等,降低人才遷徙成本。
預期效益(Why it matters)
- 留住高階人才:有研發型工作、AI 與軟體職能在地化,使研究、設計、測試都可在南部完成。
- 創造就業與經濟乘數:從直接製造到後勤、軟體、服務,預估每一個製造職位可衍生 1.5–2 個服務業職缺。
- 提升城市治理效率:CityGPT 讓交通調度更節能、行程更順暢,降低營運成本與碳排放。
- 品牌國際化示範:一旦成功,鴻海可把模式複製至東南亞或墨西哥等地,成為企業轉型樣板。
風險與挑戰(不可忽視)
- 人才供給匹配度:短期內高階 AI/軟體人才仍偏好北部或國外,需投入長期培育與誘因。
- 基礎設施建置成本:充電站、智慧路網與後台資料中心需巨額前期投入。
- 營運與維護複雜度:車隊運營不是單純製造,要長期掌握調度、保固與客訴處理。
- 政策與法規風險:地方政策變動或法規限制(例如路權、自治條例)可能影響推廣速度。
- 市場接受度:市民、巴士業者與工會的合作與接受程度將決定成敗。
結語:由製造到城市級服務的轉型契機
劉揚偉若在高雄推動這項「電動巴士+CityGPT」實驗,不僅是鴻海的產業延伸,也是台灣南部產業升級與人才在地化的一次重要嘗試。成功的關鍵不在於單一技術,而在於製造能力、AI 能力與在地政府合作三者的同步落地。若做到,這不只是交通工具的革新,更是改寫南北人才流動、城市治理與產業結構的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