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慧工具現在幾乎是每個人電腦裡的「超級實習生」,它反應快、效率高,能幫我們省下大把時間。不過,就像帶實習生一樣,你給的指令越清楚,他做出來的成品才會越好。反之,如果你只是隨便丟一句話給 AI,它交出來的內容很可能只是一堆無法使用的「工作廢品」(或稱 Workslop)。
這篇文章就是要來聊聊:我們怎麼從輸入端(提示詞)就開始建立高品質的思考習慣?以及為什麼 AI 吐出來的東西,你一定、一定要自己檢查? 這套方法特別適合剛接觸 AI 工具,想要快速上手但又不想變成「複製貼上大師」的新手朋友。
AI 工作流程大公開:四個步驟,決定你的產出品質
很多人以為用 AI 只有兩個步驟:「問」和「收」。其實,一個完整且有效率的 AI 協作流程,包含四個缺一不可的環節。這就像蓋房子,少了一步,結構可能就會歪掉:第一步:釐清任務(確定目標): 這是所有工作最關鍵的起點。在你敲鍵盤輸入第一個字之前,先問自己:「我到底想請 AI 幫我完成什麼?」是想寫一篇 500 字的產品介紹?還是想請它整理一份週末出遊的行程表?目標越清楚,AI 越不會跑偏。
第二步:撰寫指令(提示詞優化): 這就是你跟 AI 溝通的「密碼本」。指令的精準度,會直接影響 AI 給你的答案。如果你只是說「幫我寫個報告」,AI 只會給你一份通用模板;如果你能詳細描述「請以金融分析師的口吻,針對 Q3 財報寫一篇 800 字的市場分析報告」,結果就會天差地遠。
第三步:檢查結果(關鍵的防廢品環節): 請注意!這一步絕對不能跳過。 儘管 AI 非常聰明,但它依然可能會「胡說八道」(行話叫「幻覺」或事實錯誤)。我們必須像對待任何一份初稿一樣,仔細核對它提供的數據、人名、邏輯連貫性。如果你直接把未經檢查的 AI 產出丟出去,那就是在製造「工作廢品」。
第四步:追問與優化(迭代修正): 別滿足於 AI 的第一份答案。如果你發現它哪裡寫得不好,請不要直接叫它「重寫」,而是精確地告訴它:「你剛剛第二段引用的那個數字,應該是 500 萬,不是 50 萬,請修正。」或「結論太死板了,請增加一些實用建議。」透過指出錯誤和提出具體要求,你可以把 60 分的答案提升到 90 分。
提示詞的五個魔術技巧:讓 AI 秒懂你的需求
提示詞的品質,其實就是你「把想法結構化」的能力體現。好的提示詞能讓 AI 瞬間進入工作狀態,這裡有幾個撰寫上的實用小技巧:
- 實例示範,讓 AI 有樣學樣: 如果你希望 AI 寫出特定風格的文案,直接丟一個範本給它:「請參考這個語氣,幫我寫一篇關於新產品的文章。」
- 明確指出你的「重點」和「不要點」: 清楚標示主要任務,同時設下限制。例如:「重點是分析使用者行為,但請不要使用任何技術專有名詞,目標受眾是 40 歲以上長輩。」
- 直接點名錯誤,要求它改正: 當 AI 出錯時,不要含糊地說「改一下」。要像一位挑剔的主編一樣:「你提出的那三個論點有點重複,請替換掉第二個,換成一個關於長期趨勢的觀點。」
- 請它展示思考過程(思維鍊): 有時候,要求 AI 把「腦中的推理過程」寫下來,反而能讓你看出它的邏輯是否有漏洞,甚至能幫助你理清自己的思緒。
- 反問 AI,檢查自己給的資訊夠不夠: 剛開始練習時,可以在指令的最後加上一句:「在開始前,你還需要知道哪些資訊,才能讓結果更精準?」這能提醒你,是不是漏掉了背景、角色或情境等重要資訊。
跟上 AI 的腳步:持續學習與分享
AI 模型更新的速度比你想像中快得多。這意味著今天最好用的提示詞,可能在下個月的版本更新後就失靈了。把提示詞當成一種動態的「活知識」,定期調整和優化是必要的。
當你發現一個超級好用的提示詞結構時,主動在社群上分享出來吧!這不僅能幫助其他人,也能讓你從大家的討論中,更快地找到新模型下的最佳問法,讓你的 AI 技能持續進化。
總結:提示詞是思考的延伸,而非偷懶的捷徑
使用 AI 工具的核心,並不在於你會不會複製貼上,而在於你能不能將自己複雜的思考,精準地轉換成機器可以理解的指令。對於新手來說,請務必將「檢查與驗證」視為 AI 協作的最後一道防火牆。當我們把專注力放回對邏輯和事實的把關上,AI 才會真正成為高效且可靠的助手,而不是製造數位廢品的工具。
分享一下你們都是怎麼管理提示詞或是下甚麼樣的提示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