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久沒有認真思考過「健康」的真正含義?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體育教育往往被邊緣化。國中時期,老師丟來一顆球就叫我們上場,卻沒有系統地教導我們運動的價值;到了高中體育課時,開始躲在球場旁的樹陰下躲太陽;到了大學,更少有人主動選修體育相關課程。在12年的國教基礎教育中,我們被有系統地剝奪了體育教育的權利,被迫用數學、英文、國文甚至拔草來填滿那些原本屬於運動的時光。
所以當我們進入職場後,運動自然不在我們的優先清單上。
健康缺失的代價
進入職場的前幾年,我們沉浸在工作的熱忱中,渴望快速達成目標、成就事業。但時間一久,身上卻出現了令人擔憂的變化——工作表現逐年成長,身體卻逐年退化,凸出的不只有工作表現,還有椎間盤。
一問之下才發現,原來很多人都是如此。
於是開始有人建議看推拿、整骨,或吃關節保健的藥物。大家開始討論起健康,並逐漸意識到一個痛苦的真相:沒有健康,一切都沒有意義。
你無法工作,無法照顧家人,無法追求夢想。失去健康的代價,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巨大。

資產有多少,取決於健康是不是1
世界衛生組織的健康定義
那麼,健康到底是什麼?
早睡早起?吃得健康?多走樓梯?
我們來看看世界衛生組織官方健康定義

這個定義開闊了我們的視野——健康是三維的,不只是身體的正常運作,更包含心理的健全和社會的適應能力。
而我,對健康定義是『擁有足夠的肌力』
身為一名肌力與體能教練,我想要更深切地探討健康的本質。對我而言,健康就是擁有足夠的肌力。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當你開始追求足夠的肌力時,你會自然而然地建立非常健康的生活型態。
我常在健身房遇到有趣的現象,就是健身房好像告解室!有人一進門就對我說:「教練,我昨天宿醉。」又或是:「教練,我最近吃很多炸的。」這或許聽起來像玩笑,但它反映出一個深層的真相:運動不只改變身體,它改變我們對生活的態度。
當身體需要修復時,給予垃圾食物,身體得不到恢復的能量。缺乏睡眠、水分,或是生活與工作中的壓力過大,也都影響到恢復的效率。
只有當生活、飲食與訓練對齊時,才能有肌力增長的效益。練得好、吃得好、睡得好,並適度減壓,是肌力成長的關鍵!
健康的人,不見得擁有足夠的肌力。但擁有足夠肌力的人,生活不可能不健康。
運動帶來的多層面改善
肌力訓練就像是一把鑰匙,能開啟身體的各種潛能。透過系統化的運動訓練,我們可以看到:
- 生理面的改善:增加肌肉、減少體脂肪、改善生理功能、對抗代謝症候群、改善心血管健康
- 心理面的改善:減少抑鬱症狀、改善心理韌性、提升自我效能感
這些改變不是各自獨立的,而是相互連結的。
當身體變強壯,心理也變得堅韌;當心理更健全,我們才有力量參與社會。
從個人延伸到社會:健康的最高層級
如果我們把健康的定義從「擁有足夠的肌力」延伸開來,它就不再只是個人的生理和心理提升,而是代表:
擁有足夠的肌力,代表擁有堅實的力量去參與社會、承擔責任,在家庭、工作上發揮影響力,成為社會福祉的基石。
這正是世界衛生組織定義中「社會完全幸福狀態」的真實體現。
結語:健康是選擇,也是責任
也許你在讀到這裡時才意識到,自己對健康的理解還不夠全面。也許你也曾因為工作而忽視運動,導致身體發出的警訊被你忽略。
但現在還不晚,即刻就開始!
健康不是一次性的達成,而是持續的選擇。當你選擇建立肌力時,你不只是在照顧自己的身體和心理,你其實是在為社會、為家人、為更大的責任做準備。
你的健康,不只關乎你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