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暫的交換期間,除了上課、讀書等日常瑣事,我想身為一名藝術史學生,最幸福的時光就是在城市裡散步了。隨興而走,抬頭一看,眼前便是老師口中的著名建築,總讓我眼睛為之一亮。城市就像是我們的課本,每回與建築的偶然巧遇,皆形成了獨特的知識與生命經驗鏈結,令人難以忘懷。而那些在生活圈附近的建築,更讓我有著如寵物般的疼愛之情,只要有空繞過去看看、和它打聲招呼、確保它還在原地,就讓我感到安心滿足。
我想,建築之所以迷人,不僅在於外觀,更在於它所承載的歷史與政治記憶。
都柏林的日常街景——喬治式建築 (Georgian Architecture)
喬治式建築(Georgian Architecture)形塑了都柏林的城市風貌與身分認同。其風格深受古希臘羅馬建築影響,講求比例與對稱,也因為在四位喬治國王(1714–1830)統治期間深受喜愛而得名。這段時期同時也是都柏林政治趨於穩定、經濟加速發展的年代,使城市逐漸成為重要的商業與文化中心。
浴火重生的海關大樓 (The Custom House)
往返超市與宿舍的路上,醒目的海關大樓 (The Custom House) 總會不時吸引我的注意。矗立於利菲河 (River Liffey) 的河岸,海關大樓也是相當具代表性的喬治式建築之一,遠觀可以看見其壯觀宏偉,近看則能一覽精美的河神、海神雕刻。

建築上的裝飾當然也包含其所在位置——利菲河 (Liffey River) 的女神 (Joy 攝影於 The Custom House)
不過這座建築在也曾經在愛爾蘭獨立戰爭時被燒毀(甚至整整燒了五天!)重新整修時,其圓頂與外牆的材質從英國進口的灰白色波特蘭石(Portland stone)改為色澤較深的愛爾蘭石灰岩(Ardbraccan limestone)。這項轉變不僅是工程上的選材,更象徵了國家政治局勢的改變。
全世界第一個兩院制議會:今愛爾蘭銀行 (Bank of Ireland)
位於 Trinity 校園對面的愛爾蘭銀行 (Bank of Ireland) 也是喬治式建築的代表。由於該建築最初以愛爾蘭議會為原型進行設計,因此打造了雙議院的建築結構,然而隨著《聯合法案》(The Act of Union) 在 1800 年通過,愛爾蘭議會被廢除,由於該建築特別的歷史地位,使得該建築被交易時,被明文禁止再作為任何政治活動場域。而除了其政治意義,此建築也在設計上啟發了大英博物館呢。
喬治式建築的主體:兼具文化與品味的住宅
雖然我們常看到的喬治式建築多為公共建築,但其主體其實是住宅——過去多為富商、貴族與知識份子的住所。這些房屋不僅象徵著上流階層的生活方式,也體現了當時社會對文化修養與品味的追求。逐漸地,都柏林發展出濃厚的學術與人文風氣,成為孕育文學沙龍與藝術文化的重要城市。
都柏林適合成為首都嗎?
今日,都柏林作為愛爾蘭首都的正當性不容置疑,不過,當愛爾蘭剛脫離英國殖民時,都柏林是否足以代表愛爾蘭、成為領導國家的首都,曾引發人們熱烈討論。
首都通常被視為國家資源的集中地,有著權力的象徵。都柏林雖然是當時最現代化的城市,但其城市建築與街景處處皆有英國殖民的蹤跡。首都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國家的價值與文化,對於整個國家的發展也扮演了關鍵的角色,都柏林真的適合成為首都嗎?
建築不僅關乎市容、美學,它同時也是一種政治符號,承載著豐富的社會意涵與歷史文化記憶,也隱隱指出國家權力的分配關係及經濟狀況。像是市政府、議院、法院,它們不只是一個行政空間,它的建築本身也代表了國家主權,以及人們對於國家的想像,體現了國家的身分認同。
而除了政府機關,都市的整體建築樣式也是富含象徵意義的,選擇了一個城市的建築風格,也等同於為此地做出國家身分認同的宣言。因此在獨立後,當地政府決定要塑造「富有愛爾蘭特色」的首都風貌,但究竟什麼是屬於愛爾蘭文化的城市風貌?在外部政權的長期殖民下,人們難以取得共識,也使得都市計畫停擺。此外,應遵循傳統,發揚國家文化?還是採取現代風,展現都柏林的當代進步?令人難以抉擇。
愛爾蘭獨立初期的務實建設
由於戰後的資金有限,愛爾蘭獨立初期專注於機能性的城市發展——醫院、教堂、民宅⋯⋯等基礎設施的建設。與其他歐洲首都相比,都柏林沒有建設標誌性的華麗建築以宣揚國威,建築僅有簡單點綴,顯得含蓄務實。
象徵愛爾蘭精神的 GPO 博物館
因此真正象徵愛爾蘭精神的建築,不在於外表的雄偉,而是與其獨立歷史緊密連結的。像是今日都柏林的 GPO 博物館,其前身是 1916 年復活節起義時被革命者佔領的總部,也是當時的郵局,雖然當年起義並未成功,但也點燃了後續革命的烈火。
台灣感性背後的難言之隱:違建、鐵窗、招牌文化
臺灣不像歐洲古城,在悠久的歷史下累積了大量的古建築群,但也保存了不同時期外國政權留下的殖民遺跡,常常在轉角巷弄,給人們意想不到的驚喜。而近期在韓國明星的相繼造訪下,老舊隨興的台灣街景,在他們眼中竟成為「台灣感性」,成為本地人爭相模仿的拍照風格。但對於生活在此的居民,市區街景的混亂卻往往令人感到無奈:五顏六色、我行我素的招牌看板,把世界隔離在外、禁錮自身的鐵窗,外露的管線,與堆滿雜物的騎樓……,讓人喘不過氣。
不過這樣的現象並非毫無原因。隨著國民政府遷台,戰後嬰兒潮讓住宅需求急速增加,也使得水準低落的住宅如雨後春筍般冒出,比起建築設計與品質,人們更偏好便宜及高效率完工的建案,房子只要堪住就好!加上政府當時主張「反攻大陸」,將臺灣視為暫居之所,使得住宅建設密集而簡陋,另外由於缺乏都市計畫與法令規章,使得鐵皮屋加蓋的情形頻頻發生,在長期的風吹雨打下,建物外觀剝落掉漆,也因為缺乏定期維護,影響居住品質。
常被視為地區落後象徵的鐵窗,背後其實隱藏著過去鄰里間缺乏信任所帶來的恐懼。安裝鐵窗可說是當時最可靠的自我保護方式,讓居民得以安心,而這種做法也延續至今,成為台灣日常街景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台灣的招牌文化也常成為討論焦點。許多熱愛日本旅行的台灣人都會忍不住比較兩國街景:為什麼日本的大型廣告配色總是那麼和諧、均衡?
相較於日本重視整體視覺一致,台灣的廣告則是為了被看見,無所不用其極。不管是將招牌無限延伸與加大,或是使用強烈色彩及跑馬燈,都是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博得人們注意力的策略,比起美觀,醜的有記憶點,反而更容易在視線中脫穎而出!
穿過這些充滿台灣感性的街頭拼貼,望向城市的天際線,我們也可以看見政治權力的建築,隨著時代的變遷,重生與定義自我。
中正紀念堂:從威權到民主
中正紀念堂作為台灣天際線的代表之一,不僅是外國遊客喜愛的觀光打卡景點,其園區也早已成為市民日常休憩的公園。然而這座建築最初是為了悼念蔣中正而興建,並以帝王陵寢的格局規劃,是典型的威權儀典空間,象徵對獨裁統治者的永久紀念與崇拜。
隨著台灣邁向民主化,中正紀念堂的存在逐漸被視為歌頌威權體制、延續獨裁者崇拜的象徵,引發社會持續的爭議與討論。因此政府機關也開始推動轉型正義,透過展覽、活動與重新詮釋,引導大眾正視歷史傷痕,並試圖將原本的威權象徵轉變為全民共享的公共空間。其中最具象徵意義的,便是將其前方廣場更名為「自由廣場」,把舞台交還給人民。如今,從學生運動到各式社會倡議,自由廣場已成為民眾表達意見、疾呼訴求的重要場所,捍衛人民的聲音。
結語
生活在臺灣的我,早已習慣從小生長的城市景色,或許偶爾會抬頭看看天空,卻逐漸失去對周遭事物的好奇;而在 Trinity 的藝術史課程中,我似乎打開了全新視角,得以從文化代表性的角度,重新去檢視建築與城市的形成脈絡。
那一刻,那些靜靜守護著城市的建築,不再只是打卡拍照的背景,而是鏈結著過去與現在,承載著國家文化,也帶給人們在此生活的想像。
👋 嗨!我是 Joy,我會在這裡分享我在愛爾蘭交換的故事與跨文化觀察,歡迎追蹤、與我交流喔 ~
- 為什麼北愛爾蘭和愛爾蘭不是同一個國家?!:從北愛爾蘭的暴力衝突 The Troubles,反思臺灣的多重身份認同宇宙
- 了解更多愛爾蘭與英國的恩恩怨怨:從愛爾蘭馬鈴薯到臺灣地瓜:飢餓時代的文化連結
- 從 Netflix 影集了解愛爾蘭獨立前的抗爭革命:權力的滋味:從《健力士王朝》到台灣名門家族的興衰
參考資料
台灣鐵花窗沒落之後,舊東西新設計|cacao 可口雜誌. (2019, 九月 26). cacao 可口雜誌. https://cacaomag.co/old-things-new-design/
吳佳珍. (不詳). 【藏美日常】招牌 是吸睛還是礙眼. 經典雜誌. https://www.rhythmsmonthly.com/?p=43791
國立中正紀念堂-從威權到去威權. (不詳). 國立中正紀念堂. 讀取於 2025年10月25日, 從 https://www.cksmh.gov.tw/cp.aspx?n=6001
將「威權象徵」翻轉為展現人民意志的國會殿堂|你想要怎樣的中正紀念堂?—未來城市@天下—進步城市的新想像. (不詳). 未來城市@天下. 讀取於 2025年10月25日, 從 https://futurecity.cw.com.tw/article/3154?rec=i2i&from_id&from_index=1
陳芛薇. (2020, 七月). 【建築台灣】舊屋修修臉 重拾失落的建築美感. 經典雜誌. https://www.rhythmsmonthly.com/?p=39110
Georgian Architecture in Dublin City: A Timeless Legacy – DUBLIN HOUSE PLANS. (不詳). 讀取於 2025年11月18日, 從 https://www.dublinhouseplans.ie/georgian-architecture-in-dublin-city/
GPO Museum | About Us. (不詳). GPO Museum Witness History. https://www.gpomuseum.ie/explore/
House of Lords. (不詳). 讀取於 2025年11月19日, 從 https://dodublin.ie/city-attractions/house-of-lords
Lai, T. (導演). (不詳). 從第一印象到34年後,長期在台的英籍建築設計師及前實踐大學教授認為在審美觀和建築上台灣已步入正軌: 34-years-in-Taiwan architect on local aestthetics [Video recordin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zJ9sJXLg1E
Old Parliament House in Dublin | Visit A City. (不詳). 讀取於 2025年11月19日, 從 https://www.visitacity.com/en/dublin/attractions/bank-of-ireland-centre--parliament-house
The Best Georgian Architecture in Dublin With Visit Dublin. (不詳). Visit Dublin. 讀取於 2025年11月18日, 從 https://www.visitdublin.com/guides/georgian-architecture-dublin
The Dome of the Custom House, Dublin. (2013, 七月 30). Andrew Cusack. https://www.andrewcusack.com/2013/custom-house-d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