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邊不收歐元,只收英鎊喔!」
從都柏林搭乘火車,穿過虛線的邊境來到貝爾法斯特 (Belfast),
陽光依舊,沒有特別的身分檢查,唯一改變的或許只有窗外消失的愛爾蘭語,
人們一樣笑容滿滿、親切熱情的問我:「你從哪裡來?」
北愛爾蘭首都 Belfast 的造船業起源
隸屬於英國的 Belfast 是舉世聞名的鐵達尼號造船廠所在地。由於Belfast是天然港灣,因此從西元 1636 年就發展出製造小型船支的技術,然而由於當地人口小,且缺乏造船的材料及技術,因此產業規模受限。直到1791年,在蘇格蘭有造船經驗的 William Ritchie 帶著技術精熟的工人,來到了 Belfast,開始了興盛的造船產業,而享譽全球的鐵達尼號也是由當地公司 Harland and Wolff (H&W) 打造的!
不過北愛爾蘭除了走過兩次世界大戰,更是經歷了長達 30 年國家主義派 (Nationalist) 與聯合派 (Unionist) 的暴力衝突 the Troubles。
愛爾蘭與英國衝突的歷史背景
從13世紀,英國完全征服了愛爾蘭開始,各地就有許多的抗爭活動,展現愛爾蘭人不願意屈服於英國政府的決心,而雙方信仰的不同加深了彼此的嫌隙。
簡而言之,愛爾蘭可以劃分為兩陣營:
- 國家主義派 (Nationalist) :多為天主教徒、愛爾蘭人,積極爭取獨立。
- 聯合派 (Unionist) :多為新教徒、英國人,期待可以統一愛爾蘭。
與臺灣的政教分離不同,西方社會早期多採政教合一體制,起源於羅馬帝國將基督教立為國教,使政治與宗教緊密相連。中世紀以後,教會的權威日漸增長,形成「君權神授」的觀念,國王的統治需由教宗加冕以取得正當性。然而,王權與教權並存也引發權力衝突。例如英王亨利八世因離婚問題與教宗決裂,使他創立了英國國教,成為其最高宗教領袖,英國也成為新教國家。相對地,愛爾蘭長期信仰天主教,宗教早已緊密融入日常生活,因此在英國的殖民統治下,愛爾蘭人更強烈地排斥新教,進一步加深了兩國的對立。
在17世紀,新教徒為了平衡其在愛爾蘭的勢力,許多英格蘭與蘇格蘭人移民至愛爾蘭北部,使得當地有更多的新教徒人口。
因此在1921年,愛爾蘭成功獨立時,由於不同的宗教信仰與國族身分認同分裂成兩個國家:愛爾蘭自由邦 (Irish Free State) ——現今我們認識的愛爾蘭,與北愛爾蘭 (Northern Ireland) ——隸屬於英國。
然而,雖然北愛爾蘭的新教徒比例較高,但當地仍有許多天主教徒生活著,而處於弱勢的他們,便常常被針對與歧視,嚴重地影響他們工作與生活的權利。像是在1920年,有數千名的天主教造船廠工人被開除,使他們忿忿不平,但另一方則認為,天主教徒長期霸佔了工作崗位,而忠誠的新教徒則上戰場去了,使他們產生了不平衡的心態。
長達 30 年的暴力殺戮 The Troubles
而這樣的積怨也在1968年爆發,深受美國1960年的民權運動啟發,天主教徒走上街頭遊行抗議,期待可以引起關注,然而卻引發了長達30年雙方的暴力衝突 the Troubles,包括轟炸、槍擊等行動,使得 3500多人身亡。
Zombie 歌曲背後的故事
在1993年3月,繁忙的英國商場爆發了炸彈攻擊事件,使得兩名孩童葬身於此,而該事件又由愛爾蘭革命組織 IRA 坦承犯行。小紅莓合唱團 ( The Cranberries ) 的主唱 Dolores 得知後痛心疾首,她無奈地在訪談中提及:「我是愛爾蘭人啊!但我不是 IRA,我的家人也不是!」強力地譴責暴力行動,而她的憤怒化成我們今日耳熟能詳的歌曲 Zombie 。但也有許多人無法理解他們碰觸敏感的政治議題,她也在報導中回應:「我只在乎那些無辜的人受到傷害。」
和平曙光:受難日協議 (Good Friday Agreement)
在1998年,雙方終於簽署受難日協議 (Good Friday Agreement) 並宣告停火。英國國會也將部分權力下放給北愛爾蘭議會,讓當地能自主處理重要的地方事務。同時,人民也獲得了更具彈性的權利——在北愛爾蘭出生的人民可以自由選擇持有愛爾蘭或英國護照,甚至可同時擁有雙重國籍。雖然目前北愛爾蘭仍隸屬於英國,但人民有權透過公投改變現況。
今日愛爾蘭與北愛爾蘭間的複雜情感
還記得在西班牙青旅的屋頂聚會中,我遇到了一位來自北愛爾蘭、與我年紀相仿的女孩 Annie。那一刻,我像是看到同鄉的朋友般開心,迫不及待地與她分享我在愛爾蘭交換的經驗。不過讓我驚訝的是,她最初介紹自己是愛爾蘭人,直到後來提到她住在北愛爾蘭的 Belfast,我還再次跟她確認了:「妳說妳是愛爾蘭人??」她笑著點點頭,我們相視而笑,用著一種只有彼此懂的默契傳達——我理解!
不過後來當我和愛爾蘭友人轉述這段奇遇時,他沒有我預期中的感到驚訝與開心,只淡淡地說:「對我來說,北愛爾蘭就是愛爾蘭。」
至今雖然激烈的衝突早已落幕,但愛爾蘭與北愛爾蘭間還是有著說不清的複雜情感。
Belfast 的精神象徵:鐵達尼號
而對 Belfast 的人民而言,鐵達尼號扮演了打破政治宗教藩籬,重新凝聚人心的重要角色。在國家地理 (National Geographic) 的一篇報導中提到,過去城市中許多敏感的政治壁畫,如今皆被造船廠或是鐵達尼號的圖像取代。或許人們有不同的宗教與政治立場,但同樣地其家族皆有在造船廠工作的共同記憶,當地曾經蓬勃的造船產業,是由眾人共同努力打造出的輝煌成就,使得鐵達尼號成為當地人民身分認同的象徵。如今城市轉向發展觀光產業,Belfast 也以「鐵達尼號故鄉」之名吸引世界各地的遊客造訪。

看到當年蓋鐵達尼號的場地,令人雞皮疙瘩(Joy攝於鐵達尼號博物館)
臺灣的多神信仰與衝突
不像西方早期社會多採政教合一,在臺灣,宗教與政治則沒有隸屬關係,也因為多神信仰的常態化,使得不同宗教間的衝突較少。像是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的代表David Steinke 在學校的演講中便提到,他非常驚豔於臺灣的多神信仰——就像吃自助餐一樣,可以根據不同的需求祭拜相對的神民,對症下藥。我們有祭拜樹木、石頭的自然崇拜、有信仰關公、媽祖的人格崇拜,多數人抱持著「有拜有保庇」的心態、帶著對於鬼神尊敬的心「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然而,信仰的多元並不代表毫無矛盾。同一宗教的鄰近廟宇,常因爭奪「正統神像」而反目成仇。在故事的報導中便提及,理性上,我們明白各廟所祀奉的媽祖神像都同樣代表著媽祖;然而感性上,人們仍傾向相信「某地的媽祖更為靈驗」。明明神像只是神明的分身,分靈於各地廟宇、守護地方居民,但因廟宇與神明長年與地方生活緊密交織,逐漸被視為社區專屬的象徵與財產,使信仰在無形中劃出了你我之分。
臺灣身分認同的多重宇宙
在英國旅行時,我在 Glasgow 的青旅,遇到一位住在蘇格蘭的女士。她在得知我是臺灣人後,好奇地詢問臺灣的政治與歷史。因此我簡略地分享了臺灣從大航海時代的政權轉移,至中國與日本的統治,當提到當前兩岸關係時,我提到:每個世代都有不同的身分認同,像是有些長輩,因為曾在中國生活,在當地仍有親朋好友,因此對於中國的認同感較深;也有一些經歷過日本統治時期的長輩,對日本文化格外親近;而年輕世代則因為從小在臺灣長大,對於臺灣有更深的情感連結,在今日複雜的環境下,人們的國族認同立場,因為各自不同的生長背景,散落在光譜上,而不是傳統的二元對立。
也因為臺灣與愛爾蘭的殖民歷史,使得親近外部政權的行為更會被放大檢視。像是和愛爾蘭朋友討論政治時,他便對「親英」陣營表現出強烈的反感,在談到近期的總統大選時,他也提到某位候選人「連愛爾蘭語都不會說」,可見是否認同愛爾蘭文化,是一個大眾非常重視的指標。
愛爾蘭國旗的涵義:從對立走向和解
綠、白、橘三色的愛爾蘭國旗不只象徵社會現況,也寄託了人們對國家未來的期盼。綠色代表天主教徒、橘色代表新教徒,而中間的白色則代表著和平,盼望兩方陣營能放下分歧,攜手一同邁向未來。
雖然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歷史的傷痕卻讓彼此難以卸下心防,仍習慣以:本省人、外省人、愛爾蘭人、英國人區分對立。歷史無法重寫,傷害也無法抹去,但就像愛爾蘭國旗所傳達的,我們或許可以選擇去了解歷史,選擇少一點成見,並以勇氣與溫柔走向對方。
👋 嗨!我是 Joy,我會在這裡分享我在愛爾蘭交換的故事與跨文化觀察,歡迎追蹤、與我交流喔 ~
- 想了解更多愛爾蘭與英國的恩怨嗎:從愛爾蘭馬鈴薯到臺灣地瓜:飢餓時代的文化連結
- 想從 Netflix 影集了解愛爾蘭獨立前的抗爭革命嗎:權力的滋味:從《健力士王朝》到台灣名門家族的興衰
- 想了解愛爾蘭豎琴符號演變背後的故事嗎:從愛爾蘭到台灣:文化符號的意象轉變
參考資料
台灣人拜什麼? 民間信仰的多神宇宙. (不詳). 新南向政策. 讀取於 2025年10月27日, 從 https://nspp.mofa.gov.tw/nspp/nspp.mofa.gov.tw/nspp/news.php?post=237078&unit=411
亨利八世. (不詳). Google 藝術與文化. 讀取於 2025年11月9日, 從 https://artsandculture.google.com/entity/亨利八世/m03p77
「祭」承者們的戰爭:一場由神像引發的正統之爭. (2018, 八月 27). 故事 StoryStudio. http://storystudio.tw/article/watch-Taiwan-NMTH/idol-orthodox-battle
Good Friday Agreement: What is it? (2022, 八月 1). https://www.bbc.com/news/uk-northern-ireland-61968177
KS3 Environment and Society—History—Shipbuilding and Belfast. (不詳). BBC Bitesize. 讀取於 2025年11月7日, 從 https://www.bbc.co.uk/bitesize/articles/z3p9qyc
Northern Ireland: 100 years since country was formed. (2021, 五月 2). BBC Newsround. https://www.bbc.co.uk/newsround/56801138
O’Hara, A. K. (2025, 三月 12). The Meaning of the Irish Flag Colors + its History. https://www.theirishroadtrip.com/the-history-of-the-irish-flag/
Roos, D. (2021, 十一月 12). How the Troubles Began in Northern Ireland. HISTORY. https://www.history.com/articles/the-troubles-northern-ireland
The tragedy that inspired Zombie—The Cranberries’ biggest hit. (2018, 一月 16). https://www.bbc.com/news/entertainment-arts-42702781
What Is the Catholic and Protestant Conflict in Ireland? (不詳). Christianity.Com. 讀取於 2025年10月10日, 從 https://www.christianity.com/church/what-is-the-catholic-and-protestant-conflict-in-ireland.html
Why the shipyards that built the Titanic still influence Belfast. (2025, 十一月 7). Travel. https://www.nationalgeographic.com/travel/article/why-the-shipyards-that-built-the-titanic-still-influence-belfa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