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愛爾蘭馬鈴薯到臺灣地瓜:飢餓時代的文化連結

更新 發佈閱讀 6 分鐘

我在台灣第一次知道「愛爾蘭」,是因為市區的薯條品牌——愛爾蘭瘋薯,金黃酥脆的馬鈴薯條配上香濃的蜂蜜芥末醬,總讓我念念不忘。然而當時的我卻不知道愛爾蘭與馬鈴薯的歷史淵源……。

一段馬鈴薯的殖民悲歌

馬鈴薯因為容易種植、土地單位產量高,在中國、日本、法國、荷蘭等地區成為窮人的麵包。在十八世紀中期,英國在愛爾蘭提倡種植馬鈴薯,期待可以透過馬鈴薯的高收成率,獲取更多的土地來種植出口英國的糧食,因此馬鈴薯大量地種植在貧脊的土地上,供愛爾蘭人食用,而肥沃的土地則用以種植英國人的主食——穀物。然而從 1816 年開始,愛爾蘭面臨了數次旱災,而這時馬鈴薯疾病也隨風散播,在世界各地蔓延……,在感染下,馬鈴薯苗從葉部到根部慢慢枯萎死亡,使得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愛爾蘭陷入飢荒,然而殖民政府仍持續從愛爾蘭出口小麥、火腿、奶油等糧食至英國,無視島上奄奄一息的人民,這場長達七年 (1845-1855年) 的大飢荒,使得約一百萬人餓死、病死。然而由於土地被英國人所掌控,大多數愛爾蘭人皆為佃農,對於現實無能為力,因此近兩百萬愛爾蘭人選擇移民至美國,開墾土地、展開新生活。

我想馬鈴薯之於愛爾蘭就像是地瓜之於臺灣吧,還記得小時候從媽媽口中得知,那個我未曾經歷過的戰後時代,因商人囤積稻米、價格高漲,人們不得不以較便宜的地瓜作為主食。而等到農業發展穩定後,農家開始發展副業——養豬,當時,地瓜不僅是人們溫飽的主食,也成了飼養豬隻的飼料,可見它在臺灣社會早期成長過程中扮演了關鍵角色。今日,臺灣已發展出穩定的社會型態,地瓜不再是人們不得已的選擇,反而翻轉成為新世代健康飲食的代表,成為跨世代共同的美食記憶。

不過相較於地瓜在臺灣角色的轉變,現在愛爾蘭人的主食仍然是以馬鈴薯為主,馬鈴薯通常做成馬鈴薯泥或烤馬鈴薯,搭配其他主菜,像是愛爾蘭燉肉、愛爾蘭燉鍋、烤羊腿等等,馬鈴薯就像是在臺灣米飯的存在。

前景為愛爾蘭燉肉搭配馬鈴薯泥,是傳統愛爾蘭餐廳常見的選擇。 (Joy 攝於餐廳 : The Voyager)

前景為愛爾蘭燉肉搭配馬鈴薯泥,是傳統愛爾蘭餐廳常見的選擇。 (Joy 攝於餐廳 : The Voyager)

前景為烤羊腿與烤馬鈴薯。愛爾蘭盛產羊肉並大量出口,因此羊肉也是受歡迎的餐點之一。 (Joy 攝於 O'Sheas Irish Restaurant)

前景為烤羊腿與烤馬鈴薯。愛爾蘭盛產羊肉並大量出口,因此羊肉也是受歡迎的餐點之一。 (Joy 攝於 O'Sheas Irish Restaurant)


大饑荒下的料理哲學與智慧:愛爾蘭燉鍋與蘇打麵包

愛爾蘭燉鍋(coddle)來自於法語caudle,有慢慢地燉煮之意,也是大饑荒下的產物,人們會將剩餘的肉與根菜類蔬菜放入鍋中燉煮,就是便宜又營養的一餐。通常人們會在一大早就開始燉煮燉鍋、放涼,晚上再重新加熱,就可以當晚餐吃了;讓我聯想到在臺灣,我們家也會將剩餘的食材烹煮成美味佳餚,像是炒飯、火鍋等等,都是淋漓盡致利用食材、珍惜食物的表現。

前景為愛爾蘭燉鍋搭配馬鈴薯泥與蘇打麵包 (Joy 攝於 The Hairy Lemon)

前景為愛爾蘭燉鍋搭配馬鈴薯泥與蘇打麵包 (Joy 攝於 The Hairy Lemon)

除了馬鈴薯之外,愛爾蘭還有另一項經常出現在主菜旁的主食就是蘇打麵包,不須酵母的簡單的食材一一麵粉、鹽、小蘇打粉與酪乳(牛奶製成奶油後剩餘的液體),讓它成為飢荒時得以快速填飽肚子的最佳選擇。最早蘇打麵包的食譜出現在1836年愛爾蘭的報紙上,其營養價值被高度提倡,不僅可以促進消化,還可以增強腸胃功能,此外蘇打麵包也不需要烤箱,使用三腳鐵鍋或煎盤就可以完成,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

 前景為愛爾蘭海鮮巧達湯(Irish Seafood Chowder)與附餐的蘇打麵包及奶油抹醬。( Joy 攝於 Old Mill Restaurant)

前景為愛爾蘭海鮮巧達湯(Irish Seafood Chowder)與附餐的蘇打麵包及奶油抹醬。( Joy 攝於 Old Mill Restaurant)


密不可分的國家歷史與飲食文化

在那個糧食匱乏的年代,馬鈴薯、愛爾蘭燉鍋與蘇打麵包因為容易耕種、烹調,成為愛爾蘭人餐桌上的日常選擇,也成為世世代代相傳的好滋味,橫跨世紀,延續至今。這讓我想到,飲食不只是填飽肚子,也深深影響我們的生活,像是臺灣的日常問候「呷飽未」(tsiah-pá-buē?),雖然現代的我們不用再擔心溫飽,但「呷飽未」已經變成我們關心彼此的方式,而能夠飽餐一頓也是最平凡的幸福。在時間的推移下,飲食記憶悄悄地深植於人民的生活中,成為國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A Brief History of Dublin Coddle | Dublin City Council. (2020, 五月 8). https://www.dublincity.ie/library/blog/brief-history-dublin-coddle

Birtles, K. (2020, 九月 17). The short but fascinating history of Irish soda bread. Real Word. https://www.trafalgar.com/real-word/irish-soda-bread-history/

Learn About the Great Hunger at Ireland’s Great Hunger Museum. (不詳). 讀取於 2025年9月25日, 從 https://ighm.org/learn.html

What Is Irish Soda Bread? (2023, 三月 13). https://www.ice.edu/blog/what-irish-soda-bread

張勝柏(2002)。從饑荒到移民:論十九世紀中期愛爾蘭人的移民美國運動。成大西洋史集刊,(10),215-254。https://doi.org/10.7077/JWH.200206.0215

蔡佳珊上下游記者. (2018, 二月 7). 夯番薯四百年~蔡承豪講古:吃番薯不可不知的番薯史. 上下游新聞. https://www.newsmarket.com.tw/blog/105668/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Joy 的愛爾蘭文化觀察日誌
4會員
3內容數
嗨!我是 Joy,在這裡我會分享於愛爾蘭交換的生活點滴與文化衝擊。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我熱愛各種馬鈴薯料理,鬆鬆軟軟的口感實在是太讓人喜愛,不管是早餐店的薯餅蛋餅或是麥當勞的薯餅,我都好喜歡!多年前看到松露玫瑰姐姐在部落格分享的「阿莫先生家馬鈴薯煎餅」,讓我口水無法止住,所以學會下廚之後,只要有多餘的馬鈴薯,我就會拿來做成馬鈴薯煎餅,外加一顆半熟蛋! 煎餅材料非常簡單,最麻煩的就是
Thumbnail
我熱愛各種馬鈴薯料理,鬆鬆軟軟的口感實在是太讓人喜愛,不管是早餐店的薯餅蛋餅或是麥當勞的薯餅,我都好喜歡!多年前看到松露玫瑰姐姐在部落格分享的「阿莫先生家馬鈴薯煎餅」,讓我口水無法止住,所以學會下廚之後,只要有多餘的馬鈴薯,我就會拿來做成馬鈴薯煎餅,外加一顆半熟蛋! 煎餅材料非常簡單,最麻煩的就是
Thumbnail
原來去年4月、5月各做了一次西班牙馬鈴薯烘蛋後,第三次就是2024年6/21,一年多後。這次用了2顆稍大的馬鈴薯,2顆蛋。一樣先薄切兩面煎略熟,放入碗中。還冷藏到今早才煎。打蛋,加調味:auganic澳根尼的橄欖粉(有加義大利香料及鹽)略撒點楜椒粉。 一樣原則是每片馬鈴薯都要裹上蛋液。 我沒削皮
Thumbnail
原來去年4月、5月各做了一次西班牙馬鈴薯烘蛋後,第三次就是2024年6/21,一年多後。這次用了2顆稍大的馬鈴薯,2顆蛋。一樣先薄切兩面煎略熟,放入碗中。還冷藏到今早才煎。打蛋,加調味:auganic澳根尼的橄欖粉(有加義大利香料及鹽)略撒點楜椒粉。 一樣原則是每片馬鈴薯都要裹上蛋液。 我沒削皮
Thumbnail
臺灣豬血糕是一道充滿在地特色與歷史的美食。從早期農家文化到現代街頭小吃, 豬血糕承載著許多溫馨回憶與情感。
Thumbnail
臺灣豬血糕是一道充滿在地特色與歷史的美食。從早期農家文化到現代街頭小吃, 豬血糕承載著許多溫馨回憶與情感。
Thumbnail
你喜歡滷肉飯這道經典台式美味嗎? 我們家的餐桌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的台灣食物,是海外遊子想念家的味道。
Thumbnail
你喜歡滷肉飯這道經典台式美味嗎? 我們家的餐桌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的台灣食物,是海外遊子想念家的味道。
Thumbnail
誰不愛甜 甜好多種 洋蔥甜,紅蘿蔔甜,地瓜甜,南瓜甜,白米甜,蘋果和葡萄甜
Thumbnail
誰不愛甜 甜好多種 洋蔥甜,紅蘿蔔甜,地瓜甜,南瓜甜,白米甜,蘋果和葡萄甜
Thumbnail
台灣馬鈴薯的產季在十二月到隔年四月,這期間家裡餐桌一定會出現好幾輪馬鈴薯煎餅、咖哩、醋溜土豆絲。當季的滋味真不是蓋的,充滿天然的蔬菜香氣和水潤新鮮感,讓料理美味升三級。
Thumbnail
台灣馬鈴薯的產季在十二月到隔年四月,這期間家裡餐桌一定會出現好幾輪馬鈴薯煎餅、咖哩、醋溜土豆絲。當季的滋味真不是蓋的,充滿天然的蔬菜香氣和水潤新鮮感,讓料理美味升三級。
Thumbnail
今天簡簡單單一份早餐,糖與茶葉、咖啡與瓷杯、一塊可頌麵包,也能拉扯出混合飲食史、航海史、全球化貿易、甚至血淚的黑奴歷史。
Thumbnail
今天簡簡單單一份早餐,糖與茶葉、咖啡與瓷杯、一塊可頌麵包,也能拉扯出混合飲食史、航海史、全球化貿易、甚至血淚的黑奴歷史。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臺式麵包的變遷談起,介紹了臺灣麵包的流行文化,包括臺式麵包的特色、受到西方和日系麵包影響的臺式麵包、臺式歐包的風潮。
Thumbnail
這篇文章從臺式麵包的變遷談起,介紹了臺灣麵包的流行文化,包括臺式麵包的特色、受到西方和日系麵包影響的臺式麵包、臺式歐包的風潮。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