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愛爾蘭的品牌之中,無論是出口全世界的 Guinness 健力士啤酒,還是在歐洲旅行不可或缺的廉價航空 Ryanair ,都能看見兩品牌以「豎琴」作為其標誌,不只如此,在愛爾蘭的護照與錢幣上,也能看見豎琴的蹤跡,可見豎琴與愛爾蘭文化的緊密連結。
豎琴的起源
豎琴在愛爾蘭的起源可追溯於西元 8 世紀,最早出現於聖經手抄本與基督教十字架上。在古老的凱爾特(Gaelic)社會中,豎琴手是人們社交生活的中心,為了保障人們可以聽到豎琴美妙的旋律,法律甚至特別保護豎琴手的指甲,此外,豎琴手的重要性可與詩人比擬,需隨時待在酋長身邊。然而,隨著 17 世紀末諾曼人入侵愛爾蘭,豎琴手只能被迫到處流浪,娛樂有錢的新教家庭維生。
英國統治下的愛爾蘭象徵變遷
從 13 世紀開始,豎琴可被視為愛爾蘭的徽章,最初以深藍色背景搭配金色豎琴,源自古老的神話,象徵至高無上的主權。
到了 1541 年,亨利八世宣布自己為愛爾蘭國王,他將愛爾蘭的地位從領地,提升到王國,因此在貨幣的設計上也能看見,豎琴上戴上了英國皇冠,象徵愛爾蘭被英國統治的處境。
不過在 1603 年,當詹姆士一世將英格蘭、蘇格蘭、愛爾蘭統合於他的單一君主統治下時,他將原本象徵愛爾蘭主權的「籃底金豎琴」的徽章納入英國皇家國徽,徹底摧毀了最初的意象。
豎琴作為革命的精神象徵
不過愛爾蘭人在英國的統治下,並沒有坐以待斃,而是不斷的衝撞體制、爭取獨立,而這樣的堅持,也體現在豎琴符號的演變上。在1642年,一面繪有金色豎琴的綠色旗幟再度在戰場上飄揚,成為對抗英國的象徵。
爾後,豎琴與其他符號的搭配也傳達了各組織對於愛爾蘭未來的不同展望。例如 1778 年志願軍運動(Volunteer Movement) 將皇冠與豎琴結合,但皇冠換成了「愛爾蘭式的皇冠」,象徵他們爭取自治國會的訴求。而在 1798 年革命 中,主張完全獨立的「聯合愛爾蘭人會」則以 黃色豎琴配綠底旗幟 為標誌,上書口號:「It is new strung and shall be heard.」(已重新上弦,聲音將被聽見。)
自此之後,豎琴與愛爾蘭的民族主義似乎畫上了等號,在許多反抗團體像是芬尼亞與愛爾蘭革命兄弟會皆能看見他們使用此綠底的豎琴旗幟作為象徵。
豎琴作為國家象徵
時間來到 1860 年代,健力士啤酒已在全球市場崛起,而為了彰顯其「來自愛爾蘭」的品牌身份,因此健力士選擇了豎琴作為商標,而其商標設計參考了愛爾蘭最古老的豎琴 Brian Boru harp。
在影集《健力士王朝 》中,也能看見品牌在最初採納豎琴商標時,因為其過往的政治革命意涵,使得健力士兄弟產生歧見,不過最終,健力士仍於 1876 年 註冊豎琴商標,成為品牌的重要識別。不過這個決定也使得愛爾蘭在 1922 年獨立時,當政府欲採用豎琴作為官方徽章時,需要將圖樣左右翻轉才得以使用。

Brian Boru harp 大約於 14、15世紀完工,以楊柳木與橡木製成,約有 80 公分高。今日展示於都柏林三一學院的舊圖書館,能看見其歲月痕跡,及令人嘆為觀止的精緻雕刻與作工。(Joy 攝於 Trinity Old Library)
屬於臺灣的文化符號
相比之下,臺灣似乎沒有一個隨著歷史改變的代表符號,而是在這座島嶼的演化下,持續動態發展出多元樣貌的文化符號。
根據研究,在日治時期,政府透過許多象徵臺灣意象的圖像符號,以宣揚其經營成果。像是為了宣揚日本所帶來的現代化建設,台灣總督府、台灣神社、鵝鑾鼻燈塔等等便成為台灣的代表圖像,而為了彰顯台灣的農業特色,香蕉、鳳梨、水牛、甘蔗、稻米等元素則被廣泛運用,另外原住民、傳統節慶,以強調臺灣風土民情的獨特性,而台灣島嶼的地圖輪廓,更是日本宣示掌握臺灣領土的象徵。

可見廣告以香蕉樹的圖像代表臺灣。( 圖片出處: 《圖解台灣製造:日治時期商品包裝設計》 )
日本在臺灣的統治結束後,隨著政權更迭,臺灣開始擺脫外來政權的想像框架,重新建構、發展出屬於自身的文化象徵。台灣豐富的生態環境便成為臺灣文化符號的搖籃。在寒冬中綻放,有著堅貞剛潔含意的梅花,或許是多數人對於代表「台灣精神」的首選,像是在國道的標誌、新台幣十元硬幣、華航飛機的尾翼,以及臺灣的奧會會旗上都能看見其綻放的蹤跡。
而以台灣最高山為名的玉山銀行,則是以其展現品牌的野心與使命,以及誠信正直、清新專業的企業形象,而同樣的在新台幣一千元的藍色紙鈔上,也能看見玉山的雄偉壯闊。而在海外的台灣觀光宣傳,則多以臺灣黑熊與臺灣島嶼的輪廓為視覺形象,
在 2024 年的巴黎奧運,除了緊張刺激的運動賽事,選手間交換國家特色徽章的傳統也成為了一大亮點,其中臺灣的珍珠奶茶徽章因其可愛的外型備受關注,此外也有雞排、茄芷袋、廟埕辦桌的徽章,皆乘載著選手對於國家的認同感與驕傲。
結語
文化符號不僅講求其文化代表性與視覺美觀,它更是一種文化的集體淺意識,讓人們自然聯想到同一意涵與文化價值,進而建立集體認同感,讓人們得以建立情感連結、凝聚一心,對於自身文化產生認同與歸屬感,也在世代的傳承下建立跨世代的集體記憶。
臺灣在外國政權的統治下,在各種文化中吸取養分精華,不僅在思想甚至建築上皆承接了許多中國意象,也學習融合了日本文化的價值,與臺灣的本土文化形成碰撞。臺灣雖然不像愛爾蘭有豎琴這般發展歷史悠久、隨著時代脈絡改變的的文化符號,但是臺灣的開放性與可能性,也讓大眾有更多的空間與想像去定義與思考自身文化。
💡在你心目中,屬於臺灣的文化符號標誌是什麼呢?歡迎留言與我分享!
👋 嗨!我是 Joy,我會在這裡分享我在愛爾蘭交換的故事與跨文化觀察,歡迎追蹤、與我交流喔 ~
- 了解愛爾蘭與英國的恩怨:從愛爾蘭馬鈴薯到臺灣地瓜:飢餓時代的文化連結
- 了解健力士家族的幕後祕辛:權力的滋味:從《健力士王朝》到台灣名門家族的興衰
參考資料
陳慶坤. (2023, 五月 25). 【專欄】台灣意識的「文化意象」何處尋!?. 銳傳媒. https://vigormedia.tw/%E3%80%90%E5%B0%88%E6%AC%84%E3%80%91%E5%8F%B0%E7%81%A3%E6%84%8F%E8%AD%98%E7%9A%84%E3%80%8C%E6%96%87%E5%8C%96%E6%84%8F%E8%B1%A1%E3%80%8D%E4%BD%95%E8%99%95%E5%B0%8B%EF%BC%81%EF%BC%9F/
姚村雄、陳俊宏、邱上嘉(2008)。日治時期美術設計的“台灣圖像”符號分析。設計學報,13(2),69-87。https://doi.org/10.6381/JD.200806.0069
「文化符號」如何在現代政治體制中被創造、使用及爭奪,以形塑「集體認同」和權力關係?. (2025, 三月 26). vocus. https://vocus.cc/article/67e402e5fd89780001635511
Cultural Symbols | Research Starters | EBSCO Research. (不詳). EBSCO. 讀取於 2025年10月31日, 從 https://www.ebsco.com
How the harp became the symbol of Ireland | EPIC Museum. (不詳). EPIC The Irish Emigration Museum in Dublin | Official Site. 讀取於 2025年10月20日, 從 https://epicchq.com/story/how-the-harp-became-the-symbol-of-ireland/
Hsu Z. Z. (不詳). 【2024巴黎奧運】讓世界看見台灣!選手瘋「珍奶徽章」:拍賣價格超過7400元、交換文化源於1896年、中華隊選手分配20枚徽章. Tatler Asia. 讀取於 2025年10月31日, 從 https://www.tatlerasia.com/lifestyle/sports/olympics-2024-chinese-taipei-pin-zh-hant
Ryanair Logo, symbol, meaning, history, PNG, brand. (不詳). 讀取於 2025年11月3日, 從 https://logos-world.net/ryanair-logo/
The Story of Guinness. (不詳). 讀取於 2025年10月20日, 從 https://www.guinness.com/en/our-craft/guinness-sto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