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太敏感的關係,總覺得這些年,媒體報導中愈來愈多毆打親長的青少年,或不想工作的啃老族,而且我相信被報導出來的應該只是冰山一角。
不過,上星期同一天各大報頭條的兩則新聞,應該會讓為人父母者從內心升起一股寒意,怎麼會養出這樣的孩子?
一個是才十六歲的少年,媽媽母兼父職將他撫養長大,或許是為了彌補單親的缺憾,媽媽對兒子百般寵愛,順應孩子需索,不料兩年前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與媽媽爭吵後,竟然開瓦斯打算殺媽媽,僥倖未能得逞,現今竟然只因討六萬元未遂,就對著媽媽拳打腳踢然後割頸流血致死。
同一天另一版的頭條是夫妻偕同三個稚齡孩子燒炭自殺。那位四十歲的爸爸居然從來沒有工作過,都是伸手向公務員的父母拿錢,直到雙親花盡退休金且欠債累累,無力再供應這不想工作的啃老族,這個結過兩次婚的啃老族還是不想自力賺錢,竟然燒炭自殺。
這兩則新聞之所以令人心驚膽戰的原因,是我們知道社會上還有不計其數的未爆炸彈。不管外在表徵是作奸犯科為非作歹或吸毒沉迷網路,大致都有一個共同元素,小時候被家長寵壞了,青少年變成小霸王,長大後沒有穩定或固定的正職工作。
當社會這群離開學校不再進修學習,卻也不願工作的年輕人愈來愈多(據估計已有數十萬人),目前當然是依靠父母養,也就是啃老,但是當父母退休或百年之後呢?
為什麼現在年輕人不想工作呢?並不是沒有工作機會,否則為什麼台灣有五、六十萬個外籍移工?對這些「要什麼有什麼」的年輕人來說,工作太辛苦了,現今有吸引人的線上遊戲,網路社群一吆喝就可以找到一大堆吃喝玩樂的同伴,不工作好玩得不得了,誰還願意低聲下氣看老闆臉色啊!
有時候在公共場合看到沒有規矩,甚至像是小霸王一樣般目中無人的孩子,陪伴在旁的父母親卻非常淡定不去制止或教導,我都很好奇,難道這些父母不知道你的淡定其實是在害孩子嗎?當然我知道其中或許有極少數的孩子也許有天生的精神障礙,但是我相信大多數應該是正常只是缺乏大人教導的孩子。
有許多在職場上非常能幹頂尖的父母,忙得沒有時間陪孩子,好不容易出現在孩子面前時,不是動口責罵、批評孩子,就是滿懷愧疚地寵溺孩子,父母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觸犯如此兩極化的情況。以溫柔而堅定的方式建立孩子的規矩,要孩子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承擔後果,反而是現代忙碌的父母最該學習的。
我總是覺得台灣有不少家長在孩子不同成長階段所採取的方法與重點剛好顛倒了。往往在孩子還小時,崇尚開放式的教育,以專家的話為聖旨,說「父母要當孩子的朋友」,認為一切事情都必須跟孩子「好好商量」,以致於孩子才剛學會走路、講話,就讓孩子予取予求。其實父母就是父母,在孩子習慣與人格養成的初期,不應該以「當孩子的朋友」為藉口放棄管教的責任,孩子必須聽從父母的話,從小要求他們負責任守紀律,如此才有利於一路陪伴他們度過青春的叛逆與狂飆期。
當孩子到了青春期階段,一個行為舉止與價值觀讓大人放心的孩子,父母才可以跟孩子以朋友般的態度相處以及互相分享心靈的感受,親子間的親密感才有可能真正的建立。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被要求被限制,其實他們也渴望生活中有個可以遵循的底線,這是所有父母都必須知道的祕密。當孩子知道他們可以自由活動的安全底線在哪裡,什麼事情可以做,什麼事情不可以做,清楚地知道生活中有一道絕不可越界的圍牆,反而可以讓他們很有安全感的成長與發展。
前些年美國有一本由青少年自己主持的大規模調查報告,結果嚇壞許多家長,原來父母以為是尊重已經長大的孩子,讓他們自主決定生活大小事,家裡也不再有夜歸的時間限制,外宿也不必徵求同意…..等等,在孩子眼中卻是「父母根本不在乎我」。
在開放的美國社會,父母以為的「尊重」,在孩子眼中卻是「不在乎不關心」,難怪引起父母的迷惑與惶恐了。的確,若家長分不清「尊重」與「放縱」的差別,對於「讚美」與「獎賞」的使用也不夠謹慎的話,也許就會養出一個自我中心的小霸王,當孩子還小時尚不覺得有何不妥,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逐漸脫離父母掌握,假如這時父母開始擔心孩子變壞,反而採取高壓手段,以「我是為你好」為藉口阻斷了親子坦誠溝通的機會,當然有可能已管不了孩子,極端的就變成如同新聞中的青少年。
教養真的很困難,因為時代的變遷除了愈來愈複雜,誘惑愈來愈多,競爭也愈來愈激烈,孩子能否順利地面對未來世界的挑戰,是每個家庭,也是國家重要的課題。
或許我們大人要先找回自己的熱情,以身教作為孩子的典範,才能期待孩子也能滿懷信心的迎向未來,進而塑造出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