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的年輕人沒有辦法買到房子,租屋也非常吃力,住的地方越來越狹窄惡劣,是一個客觀事實;臺灣能租,但普遍年輕人買不到,也是類似的事實。在香港,這種情況延續了幾十年,甚至是從更久之前就已經存在的問題。
到底要怎樣解決這個問題?根據供求原則(供需法則),誰都會說,就是增加供應;然後就拿增加供應作為幌子,去推銷自己增加供應的做法。例如香港很流行說「土地不足」,要「增加土地供應」,然後就拿去推銷自己同意的填海,拿郊野公園起樓甚麼的。
增加土地供應,或者填海,甚至侵犯郊野公園,是否能做,的確可議。老實說我並不是甚麼覺得郊野公園神聖不可侵犯的人,反正你有種鏟郊野公園,將來請記得有種把天安門廣場與紫禁城夷為平地。不過,說增加土地供應會解決房價問題,令普遍年輕人可以買到房子,若不是說謊,就是在造夢。
說白了,增加土地供應、建造了新房子,供應的確會增加,但是供應增加,並不會令年輕人買得起房子。因為這些房子不是免費派出去的,而是要賣出去的。如果房價不跌,年輕人不會買得起房子,你會建好一堆房子,標上一個年輕人買不起的價錢,然後空著。
為何會空著?根據供求定理,供應增加,價錢不是應該跌,年輕人不就買得起了嗎?
坦白說,建好房子後,怎可能會因為沒人買而割價促銷,只會死都不賣去維持價錢,因為這社會有相對數量的人,最不能接受的事情,就是房子跌價。為了防止這件事發生,如果房子建好沒人住,與其放出去市場割價割到有人買,不如不賣也不用,放那邊煲醋。就算非賣出去不可,也寧可要政府多放些外地有錢人來投資移民,或者用其他各種方式埋單,也不會割價給這裡的年輕窮人,絕不。
你以為真正神聖不可侵犯的,是郊野公園嗎?不,真正神聖不可侵犯的是房價好嗎?
所以你供應多少土地、建多少房屋都是徒然,因為大家根本就不會容許「房價跌」這件事發生,於是一方面聲稱要增加供應,按照供求原則去解決問題,另一方面卻絕不願意供求原則發揮作用,讓供應過度導致價崩。
這是因為,我們的社會儲蓄保值的主要方式,就是買房子。一堆人把自己一生的積蓄都放在房子裡,一堆人為了買房子,借了要還半輩子的債。一堆公司和人的資產,完全是用房子的價格數出來的。一堆銀行之所以能夠運作盈利,就是靠房貸。一堆人做生意的融資,就是靠房子的價值押出現金。連政府自己的收入,都跟地價有關。
房價一跌,以上人等全部受害,而他們沒辦法接受這些事情、解決自己的問題。有一堆人會變成負資產,一堆人的一生積蓄化為烏有,有些銀行會破產,有些生意會倒閉,有些人會被收樓,股市也會暴跌。很多人的人生會從成功變成失敗,大家會一團亂而且極度不滿,然後你就會看到2003年的五十萬人大遊行。遊行主因真的是廿三條嗎?是因為以上的東西發生,廿三條只是被順便輾過而已。
所以政府又怎可能容許這種事情發生?立法者又怎可能容許這種事情發生?在他們的所能下,當然是盡可能阻止房價下跌,因此「年輕人買房子容易」這件事之所以不會發生,就是因為普遍社會中上層都不希望它發生。就算增加土地供應,不斷起房子,都只能在這件事不發生的前提下增加房子,那再增加一千萬個住宅,他都有辦法不放出市場,讓你買不起,甚至寧予外邦不予家奴。
不信,你問問所有以各種名目說自己能增加土地供應的人,問他們:「你說增加土地供應會解決年輕人的居住問題,是不是說增加供應到房價跌個幾成,讓年輕人負擔得起?」你看他們會痛快承認,還是支吾以對,顧左右而言他?
九成是後者,因為就算他們自己作為既得利益者不在意自己得失,也得罪不起這麼多有房子的階層。如果他們否認了會令房價暴跌,那又用甚麼方式令人買得起?
大家要討論的,就只有是否可以接受房價崩,如果不接受,一切說令年輕人買得起房子的方案都無異於欺騙。
延伸閱讀:
編輯:宅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