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2/22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非洲和美洲的全球化——中國取代西方?

2015年7月,當歐巴馬出現在非洲聯盟領袖面前時,那是個饒富象徵與情感的時刻。這位美國總統宣告:「站在你們面前的我,是個驕傲的美國人。」頓了好一會兒,他繼續說:「站在你們面前的我,也是非洲的孩子。」全場歡聲雷動。

 

美國和非洲之間的個人與政治連結,就像歐巴馬體現的那般,應該能賦予美國相當大的優勢來和非洲大陸建立特別的關係。但歐巴馬發表演說的那棟建築,卻訴說著截然不同的故事。這棟位於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的新非盟總部,其兩億美元的興建經費全部由中國資助。高一百公尺、附有超大型會議中心的非盟大樓高聳於阿迪斯阿貝巴的天際。這座城市也是非洲撒哈拉以南第一座都市捷運系統的所在地,而那也是由一家中國企業建造、出資和經營的。這些發展都是衣索比亞開發迅速,以及新興非洲經濟和中國密不可分的明證。

 

即便已是2015年,許多西方人對衣索比亞的印象仍停留在1984年:當時,衣索比亞飢荒造成數十萬人死亡,也促成那幾場令一整個世代的年輕人難以忘懷的「拯救生命」演唱會。但到了2015年,歐巴馬總統成為首位訪問衣索比亞的美國總統之際,飢荒和絕望的印象已嚴重過時。事實上,在2004到2014年間,衣索比亞的經濟以年平均超過10%的速度成長。世界銀行預測,未來五年這裡將持續是世界成長最快的經濟體之一。

 

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Addis Ababa)。Photo source : wikipedia CC BY 2.0

 

在西方世界,非洲經濟活蹦亂跳仍是新奇的概念。近至2000年,《經濟學人》還刊登過一篇標題為〈絕望的大陸〉(The Hopeless Continent)、旨在探討非洲的封面故事。該雜誌指出,有45%的非洲人生活窮困,貪汙腐敗蔓延整個大陸,「戰火仍從北燒到南,從東燒到西」。文章末尾沮喪地結論道:「彷彿世界就要放棄這整座大陸了。」

 

《經濟學人》的唐突固然引發爭議,但那其實只是公開表達一種在歐美非常普遍的觀點:在衣索比亞飢荒、盧安達種族滅絕、索馬利亞和剛果內戰,以及辛巴威淪為專制國家後,華盛頓和倫敦很難對非洲抱持樂觀。

 

但「世界」並未放棄非洲,只有西方世界放棄而已,中國的看法截然不同。2000年,和《經濟學人》刊出那篇封面故事同一年,中國政府在北京召開史上第一次中國——非洲論壇,非洲和中國領導人齊聚一堂,共商「絕望大陸」的投資大計。

 

雖然在很多西方人士眼中,非洲只有絕望和沮喪,但中國人卻看到了商機。中國成長迅速的產業經濟需要原料,而非洲有的是原料;許多非洲國家都迫切需要新的基礎建設,而中國的營建公司正在尋找機會。由於本身才從貧窮迅速崛起,比起備受呵護的西方商人和工人,中國人也較不容易被非洲的情況嚇到:泥土路、飢餓的人民和貪腐的官僚,中國都再熟悉不過。誠如一名中國官員所說:「非洲嚇不了我們的。」

 

中國人早已嗅得非洲商機。Photo Source : pixabay

 

接下來十年,中國的貿易和投資大舉注入非洲,協助扭轉國際對這座大陸的看法。中國和非洲的雙邊貿易在2000~2010年間成長20倍,從一年100億美元暴增為2000億美元,這使得中國輕易成為非洲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交易通常涉及中國經濟渴求的礦產和天然資源,例子不勝枚舉:包括中國石油公司以42億美元買下莫三比克一座天然氣田的20%;中國耗資230億美元,在奈及利亞興建三座煉油廠和一座燃料綜合設施;在蘇丹尼羅河興建造價18億美元的麥洛維大壩(Merowe Dam),這是非洲最大的水力發電工程;以及在肯亞花240億美元改造拉穆港(Lamu)

 

中國投資的影響在整座非洲大陸上隨處可見。不到十年,中國聲稱已在非洲大陸興建42座體育館,和52間醫院,多半是用以換取資源使用權。這些巨大的工程也象徵中國的威望,讓人一看就想到它日益強大的權力。牛津大學教授克里斯.艾爾登(Chris Alden)指出:「中國正逐漸取代西方,成為非洲全球化的新面孔。」

 

中國於非洲無所不在的現象,不只反映在建物、道路和投資,還有人。中國面孔在非洲愈來愈常見,從會議室到市場的貨攤都看得到。2010年時,粗估非洲約有100萬中國移民,但真正的數字沒人說得準。有時需要一件軼事或一個插曲才能生動地表達這種新情況。2011年,當利比亞在格達費政權被推翻後陷入內戰,中國政府出動海軍來援救受困利比亞的中國民眾。當時我正在倫敦的日本大使館吃午餐,我至今仍然記得,當得知竟有三萬名中國人在利比亞工作,而且中國政府還有能耐在地中海安排海軍任務加以搭救時,我的日本東道主有多震驚。

 

中國在非洲影響力大增會引來華盛頓和東京側目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中國在非洲影響力大增,就是中國興起為真正全球強權最顯眼的例證——他們的經濟和外交版圖皆已擴展到亞洲腹地之外了。

 

西方強權向來習慣將非洲大陸視為他們的「勢力範圍」。1880年代的「瓜分非洲」把這個大陸分割成歐洲列強的殖民封地——以英法為首,葡萄牙、德國和比利時也很重要。即便在解殖之後,歐洲列強仍認為他們在非洲扮演特殊的角色。法國人仍費盡心機地捍衛他們在「法語圈」,也就是西非說法語的前殖民地的勢力。

 

英國和非洲19個大英國協國家發展關係與投資,包括奈及利亞、肯亞和南非等區域強國。葡萄牙到1970年代都還是莫三比克和安哥拉國內的帝國強權,而隨著近幾年葡萄牙經濟一落千丈,許多葡萄牙中產階級都回到這兩地,特別是安哥拉,尋找工作機會。美國也透過非裔美國人的社群,和非洲建立自己獨特的連結。除此之外,非洲在冷戰時期也是兵家必爭之地。1970年代,美國和蘇聯在非洲打了一場代理人之戰:兩大超級強權干預安哥拉內戰,並支持敵對的陣營。

 

基於上述種種理由,中國在非洲的存在愈來愈顯眼,著實令許多西方人士大吃一驚。但事實上,西方企業和政府就是沒跟上中國人的腳步和膽量。誠如迦納籍的前聯合國祕書長科菲.安南(Ko­ Annan)指出的:「我問西方,你們在哪裡?」

 

 

全文摘自《東方化:中國印度將主導全球》,圖文階由時報出版提供。

 


書名:東方化:中國印度將引導全球

作者:吉迪恩.拉赫曼

譯者:洪世民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8月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