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對遊牧民族作戰模式的錯誤認知(上)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是說長期以來北方的遊牧民族一直都是中國的最大威脅,但令人不解的是中國對於遊牧民族的軍事組織與作戰模式卻缺乏系統性的研究,而且這種蔑視的態度還往往體現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中國的正史都習慣以中原政權的興替為記載論述主體,嚴重忽略邊疆民族對中國歷史的巨大影響,但其實只要進一步來分析中國歷史,其實邊疆民族對於中原政權的影響不止非常深遠,甚至很多時候他們才是真正的歷史主導者。或許可以這麼說,以「中原」與「邊疆」這兩個詞彙來劃分彼此,就已經徹底反應了「中華文化圈」或「中文使用者」心中的態度,而且這種態度還隨著文字的傳遞,一代又一代地複製著。

 

raw-image

 

也因為這樣的原因,開始對於遊牧民族的軍事組織與思維感興趣,在之前的兩篇文章「淺談農業帝國與遊牧帝國的軍事組織(上)」「淺談農業帝國與遊牧帝國的軍事組織(下)」中,嘗試比較了農業社會與遊牧社會是如何因為生活習慣與社會組成的不同,而發展出截然不同的軍事作戰觀念。而最有趣的是,當進一步來研究這個議題,還會發現遊牧民族的作戰模式中,有很多地方完全違背了最基礎的軍事常識,甚至是違背我們今天還奉為圭臬的重要準則。舉個例子:「補給線越長,補給越不容易,會耗費越高的成本,部隊長程運動的距離越遠,損耗也越大,能作戰的人員與裝備也會變的越少。」

 

但真的是這樣嗎?沒有例外嗎?

 

農作物必需在產地種植很長一段時間,製成可保存的食物以後,再運送到部隊作戰的前線地區,而運送會消耗大量人力、糧食與能源,因此補給線越長,補給越不容易,這是很容易理解的觀念。但是別忘了,小牛、小羊、小馬在生下來幾分鐘之內就能站起來跟在媽媽後面走路了,大自然用這樣的方式來避免剛出生的動物淪為掠食動物的盤中飧。而這代表的意義就是遊牧民族的糧食是可以一邊移動一邊生產的,牲口可以一邊移動一邊吃草長大,還一邊交配繁殖,不斷提供鮮肉與鮮奶給遊牧民族食用。也就是說當你趕了有一百隻羊的羊群走了三個月,只要沿途照顧得當,在三個月以後羊群裡的小羊會變大羊,大羊會產下小羊,你所能運用的糧食會多於三個月前出發之時。

 

也因此「補給線越長,補給越不容易,會耗費越高的成本」的這個「常識」就不成立了。從許多歷史文獻中的記載中,我們往往可以發現,遊牧民族在進行軍事性的移動時,不乏「攜家帶眷」,連婦女、小孩、牲口、帳棚全部一起打包遷徒的例子,這對習於季節性遷移的遊牧民族而言,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不過這也不是說所有的遊牧民族部隊在作戰移動時,都會攜帶全部家當,或許比較精確的解釋應該這樣說,因移動的目的與作戰的目標的不同,遊牧民族會選擇不同的移動方式。個人將其粗略地分為三種形態,並自己給予了「戰略性轉移」、「戰術性移動」、「戰場性攻擊」的不同名稱。

 

「戰略性轉移」通常出現在整個部族要進行大遷移時,可能是外有強敵壓境必需要撤離,或想要尋求更好的生存空間,甚至是賭上一切的遠征。這種大規模的遷移會包括所有的作戰人員、大小家眷、各種牲口、所有可移動的物資、部族的行政機構,短時間內也不會再回到原有的放牧地。這種大型的戰略性轉移因為攜家帶眷,因此除非有非常急迫的原因,否則移動的速度會非常緩慢,可能是一邊遊牧一邊移動,作戰人員採輪流徵集的方式,擔任外圍的哨戒與偵察任務,以釋放出勞動力,好便在緩慢移動中繼續維持生產力。

 

「戰術性移動」則是為了發動某一場戰役而徵集作戰人員,但因為仍有長途行軍與持久作戰的需要,因此同樣也是牧人的作戰人員會編組成小組,以維持最低限度的生產能力,儘量自給自足。這樣的牧人戰士會脫離原來的家庭組織,並將家眷與大部份牲口留在原有的放牧區,單純由牧人戰士與部份的後勤人員組成一支部隊。這樣的部隊其移動速度遠比攜家帶眷的大規模遷移要快上許多,但卻無法長期維持自身的糧食供應,一旦部隊投入激烈戰事之中,也將失去最低限度的放牧生產能力,因此仍必需仰賴專職的後勤部隊供應部份的糧食。

 

至於「戰場性攻擊」則是要立刻發動攻勢,或因為各種戰術上的原因,需要一支高度機動性部隊,因此只徵集作戰人員,並完全採取作戰編制,不再負擔任何生產任務。通常組成這種部隊就是要立刻發動作戰,因此作戰人員只攜帶個人所需要的數日口糧,擁有最快、最強的作戰能力,但是因為攜帶的口糧有限,其作戰耐力也最低。但例外的情況是如果擁有後勤部隊提供糧食、馬匹等補給,則作戰時間將可進一步延長。越是高度政府化、組織化的遊牧民族,往往擁有更多這樣的專職部隊,甚至一個遊牧民族發展到擁有健全的中央政府時,也可能會出現常備的專職部隊,其作戰人員已經不再同時具備牧人的身份。

 

而要注意的是,這三種概略粗分的動員形態,並不是能全然劃分清楚的,因為常常會出現一種情況,在大型「戰略性轉移」時,因臨時的軍事威脅而進行「戰場性攻擊」動員,徵集作戰人員,脫離原來的家眷與牲口,組成機動部隊擔任作戰任務。或是在大規模「戰略性轉移」時,也同時分兵進行「戰役性移動」,嘗試為遷徒中的部族奪得更好的生活空間。遊牧民族的這種機動性編組動員能力是其最大的特點,同時防禦的一方也往往在情報不足的情況下,很難判斷遊牧民族部隊目前的編成狀態,因此難以判斷其後勤支援能力、可能的移動速度、參與作戰的人數與攻擊目標,而難以擬定合適的防禦作戰策略。(未完待續)

    avatar-img
    5.1K會員
    420內容數
    「假圖天國」將以即時深入解析軍事新聞與國際情勢的方式,討論新聞背後的意義與當前國際情勢的關係性,並以簡單清晰的方式說明各國間的利害關係與複雜恩怨。另一方面,我也會輔以歷史與戰史的介紹,闡述過去歷史戰事的來龍去脈,以及不同立場者對同一歷史事件的不同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王臻明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美軍攻擊台灣南部地區的軍用機場與碼頭,並針對高雄港與附近的軍事設施進行轟炸,史稱「高雄大轟炸」。14日時,美軍更派出130架B-29轟炸機攻擊日本海軍兵工廠,不止重創日軍的生產能力,也使附近的台灣百姓死傷慘重.....
    就戰略上來說,美國海軍支持攻打台灣的考量點,在於台灣戰略位置太重要,只要能控制台灣,就能完全切斷日本與東南亞日軍佔領區的聯繫與支援,一旦美軍佔領台灣,則東南亞各個日軍佔領區潰敗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p>當時朝鮮半島人民被迫成為日軍,調派前去參加諾門罕戰役,卻在戰場上被蘇聯紅軍所俘虜,就這樣被送進了戰俘營。但隨著蘇聯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迫切需要兵源,於是這些戰俘們被編入蘇聯紅軍中,送往歐洲戰場。</p>
    歷史課本可以用來形塑一個人的價值觀。你無法利用歷史課本灌輸下一代特定的意識形態,又期望他們成為獨立思考的成熟公民。而我覺得若要捍衛國家的自由與民主,最重要的是擁有能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問題的成熟公民。
    <p>諾門罕戰役是否改變了歷史?日本如果沒有慘敗,會不會使北進派與日本更有信心,在後來出兵攻擊蘇聯,進而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從這場戰役看世界情勢與勾心鬥角。</p>
    <p>2015年開始,安倍政府對日本的安全保障法規進行了修法,擴大自衛隊的海外部署、交戰權限等。而安倍晉三在2017年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並且宣誓將會進行修憲,這最後一哩路會在何時完成,恐怕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p>
    美軍攻擊台灣南部地區的軍用機場與碼頭,並針對高雄港與附近的軍事設施進行轟炸,史稱「高雄大轟炸」。14日時,美軍更派出130架B-29轟炸機攻擊日本海軍兵工廠,不止重創日軍的生產能力,也使附近的台灣百姓死傷慘重.....
    就戰略上來說,美國海軍支持攻打台灣的考量點,在於台灣戰略位置太重要,只要能控制台灣,就能完全切斷日本與東南亞日軍佔領區的聯繫與支援,一旦美軍佔領台灣,則東南亞各個日軍佔領區潰敗就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
    <p>當時朝鮮半島人民被迫成為日軍,調派前去參加諾門罕戰役,卻在戰場上被蘇聯紅軍所俘虜,就這樣被送進了戰俘營。但隨著蘇聯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迫切需要兵源,於是這些戰俘們被編入蘇聯紅軍中,送往歐洲戰場。</p>
    歷史課本可以用來形塑一個人的價值觀。你無法利用歷史課本灌輸下一代特定的意識形態,又期望他們成為獨立思考的成熟公民。而我覺得若要捍衛國家的自由與民主,最重要的是擁有能獨立思考、理性判斷問題的成熟公民。
    <p>諾門罕戰役是否改變了歷史?日本如果沒有慘敗,會不會使北進派與日本更有信心,在後來出兵攻擊蘇聯,進而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發展?歷史沒有如果,所以我們不得而知。但我們可以從這場戰役看世界情勢與勾心鬥角。</p>
    <p>2015年開始,安倍政府對日本的安全保障法規進行了修法,擴大自衛隊的海外部署、交戰權限等。而安倍晉三在2017年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並且宣誓將會進行修憲,這最後一哩路會在何時完成,恐怕也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p>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自史前人類狩獵、採集、遷徙的生活模式來看,「勞動」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每個人動手製作武器保護自身外也為生存以對抗各類野生動物。在遷徙過程受傷嚴重的小孩甚至會被屠殺、拋棄,每個人全為了生存而增進自己的技能、身體健康、心理承受壓力…等能力。到了近現代,除了科技較進步以外,據心理學家研究其人性歷經幾千年後基
    Thumbnail
    在冷兵器時代,游牧騎兵的騎射功夫,使人膽寒。其中有一招,在打帶跑戰術中極為犀利。當敵軍追擊逃竄的游牧騎兵時,他們赫然發現,這群嫻熟的馬弓手居然在逃走的同時,可以轉身過來,邊逃邊射擊。這種「回馬射擊」的絕招,在西方稱之為「安息回馬箭」(Parthian Shot)。 「安息回馬箭」,顧名思義,是因古
    Thumbnail
    「行軍」、「火攻」兩篇是「軍爭」篇的實戰操作 「行軍」開篇即是「處軍相敵」:處置軍隊、觀察敵情。這當然已是在戰場上。一支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軍隊,在戰場上的運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單純的移動、紮營、埋鍋造飯,絕非夏令營那種遊戲。「行軍」應當解釋為「軍隊移動、行動、行進」。 「火攻
    Thumbnail
    我從半農業半游牧區域Gya村包車前往全游牧區域Pangchen。 游牧人多來自Kharnak村,他們隨季節移動的路線大致是這個循環:Dhat(春)-> Zara(夏) ->Pang-Chen(夏)->Ya-Gang(秋)->Dhat(冬)->Tsamartse(冬)->Dhat(春)。這條游牧人行
    Thumbnail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選這門課,可能是那時候聽說缺一個,然後看課名感覺還不錯就選了,結果發現,好像真的不太適合我。這學期我們學了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等,延伸到後來的走私路線,貿易路線和商品,還暸解到了蒙古的三次出征,第一次:中亞、第二次:歐洲、第三次:西亞。我們還瞭解到他們當時打仗時使用的馬種和武器。接
    四周的寧靜中,傳來陣陣規律又層層相互交錯的機械運轉聲。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轟隆轟隆的馬蹄聲由遠而近. 馬隊帶頭的已經舉起手中的長兵器對著流民開始衝刺. 而這時獨孤堡堅固的大門也敞開. 裡面也衝出另一隊披甲騎兵, 想要來個左右夾擊. 這對騎兵的前面則是獨孤家未來的繼承人, 獨孤無憾的寶貝獨子, 獨孤佑領導著. 明顯的看出, 獨孤堡分明想要來個內外夾擊, 先將流民集中到牆邊.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
    自史前人類狩獵、採集、遷徙的生活模式來看,「勞動」本是天經地義的事,每個人動手製作武器保護自身外也為生存以對抗各類野生動物。在遷徙過程受傷嚴重的小孩甚至會被屠殺、拋棄,每個人全為了生存而增進自己的技能、身體健康、心理承受壓力…等能力。到了近現代,除了科技較進步以外,據心理學家研究其人性歷經幾千年後基
    Thumbnail
    在冷兵器時代,游牧騎兵的騎射功夫,使人膽寒。其中有一招,在打帶跑戰術中極為犀利。當敵軍追擊逃竄的游牧騎兵時,他們赫然發現,這群嫻熟的馬弓手居然在逃走的同時,可以轉身過來,邊逃邊射擊。這種「回馬射擊」的絕招,在西方稱之為「安息回馬箭」(Parthian Shot)。 「安息回馬箭」,顧名思義,是因古
    Thumbnail
    「行軍」、「火攻」兩篇是「軍爭」篇的實戰操作 「行軍」開篇即是「處軍相敵」:處置軍隊、觀察敵情。這當然已是在戰場上。一支數百人、數千人、甚至數萬人的軍隊,在戰場上的運動,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即使是單純的移動、紮營、埋鍋造飯,絕非夏令營那種遊戲。「行軍」應當解釋為「軍隊移動、行動、行進」。 「火攻
    Thumbnail
    我從半農業半游牧區域Gya村包車前往全游牧區域Pangchen。 游牧人多來自Kharnak村,他們隨季節移動的路線大致是這個循環:Dhat(春)-> Zara(夏) ->Pang-Chen(夏)->Ya-Gang(秋)->Dhat(冬)->Tsamartse(冬)->Dhat(春)。這條游牧人行
    Thumbnail
    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選這門課,可能是那時候聽說缺一個,然後看課名感覺還不錯就選了,結果發現,好像真的不太適合我。這學期我們學了遊牧民族的歷史、文化等,延伸到後來的走私路線,貿易路線和商品,還暸解到了蒙古的三次出征,第一次:中亞、第二次:歐洲、第三次:西亞。我們還瞭解到他們當時打仗時使用的馬種和武器。接
    四周的寧靜中,傳來陣陣規律又層層相互交錯的機械運轉聲。
    Thumbnail
    這篇要繞回軍事,算是把經濟跟社會的架構,重新架到戰略的基本,擁有一支武裝力量,足以對抗外敵入侵上。戰略的觀點,究竟怎樣從經濟跟社會,去看到軍事乃至於戰爭這回事?
    Thumbnail
    不分古今中外,談到遊牧民族,「野蠻」應該可以說是第一個從腦中冒出的形容詞,而這個刻版印象的來源,應該是來自於十三世紀征服歐亞的蒙古帝國,這個同時打敗中國與歐亞諸國的大帝國,不但讓西方人聞之色變(甚至以「黃禍」來形容它),連中國人也是以「異族」「韃子」視之
    轟隆轟隆的馬蹄聲由遠而近. 馬隊帶頭的已經舉起手中的長兵器對著流民開始衝刺. 而這時獨孤堡堅固的大門也敞開. 裡面也衝出另一隊披甲騎兵, 想要來個左右夾擊. 這對騎兵的前面則是獨孤家未來的繼承人, 獨孤無憾的寶貝獨子, 獨孤佑領導著. 明顯的看出, 獨孤堡分明想要來個內外夾擊, 先將流民集中到牆邊.
    Thumbnail
    《遊牧的歷史》是本突破的書,揭露人類歷史我們讀不到的另一半,從「移居者」角度出發,開啟全新的歷史故事。通過大量故事來還原古代人的生活樣貌,去了解原來神話不只是幻想,而是展現當時人類如何理解他們所看見的世界。本書也適合對環保、宗教、種族議題感興趣的人閱讀,透過不同的價值觀來剖析現今人類所遇到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