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受訪者沒必要為誰的新聞理念奮鬥

    Photo Source︰囧星人youtube影片
    這幾天看囧星人與UDN吵架,覺得這就是世代差異啊XD。但我說的世代,是指媒體的世代。因為這種大眾媒體(的工作人員)和自媒體(網紅/KOL)吵架,我已經看到好幾次了。
    我還記得當年剛考上新聞系,親友的反應是「以後要當主播囉~」「什麼時候要來採訪我?」那個時候,「被採訪」是一件帶著光榮味道的事,上電視大家都會很高興(所以「媽!我在這」才會在PTT流行起來)。但這幾年,大家老拿記者這行業來尋開心,抓著新聞裡的錯誤笑罵。已經不是聽到「採訪」兩字,大家就都會爽爽回答、掏心掏肺的年代了。

    受訪者沒必要為你的新聞理念奮鬥

    身為一個小小的KOL,偶爾也會接到來信問說可否受訪。大部份都很有禮貌,有少數還真不知在跩什麼,好像以為亮出媒體的名字,我就會巴著它不放。印象很深,有記者想找韓國媒體報導過的某間超迷你考試院,聊了一下,竟然開口要我打電話去那考試院探聽,那個受訪者是否還住在那。
    Pardon?電話費呢?翻譯費呢?我幹嘛幫你跑這個腿啊?對方可能以為我還是學生,唬爛不嘴軟「這對你以後工作也會是個很好的經驗」。啊幫記者跑腿是有人會寫在履歷上ni?證明自己是個優質傻蛋工具人嗎?
    還有一次是某電視台問我可否到光化門前,好像是為了倒朴事件受訪吧。「光化門好遠喔…而且上電視會顯胖XD」我內心這樣想。我如果對倒朴有何想法,在粉專/blog寫就好了,不需要透過受訪來散播。沒通告費,還得花車錢、時間以及顯胖的風險,這件事聽起來一點都不吸引我。(對方來信很有禮貌~我只是真的沒興趣)
    大眾媒體需要受訪者才能做新聞,但一般人並不需要「被採訪」才能過活啊。「上新聞」這件事失去了原本的光環,愈來愈多人分享自己被斷章取義的經過,找受訪者愈來愈難。然後有些媒體工作人員還覺得「我是在為民喉舌,為新聞理念奮鬥」。你要奮鬥可以,但受訪者並不一定想要/需要參與你的奮鬥。
    這也為我的工作帶來一些麻煩。我的工作之一是寫文章,常常要採訪人。有些人的工作敏感,是不能透露公司名稱/職位的,甚至連經歷都不太能提(一講產業和職位年資,馬上會被認出來),所以我常常得蓋掉公司名字,改掉學經歷。
    保護消息來源並不麻煩。保護他們本來就是我的責任。文章是我想寫的,他們沒有義務要協助我完成文章。
    我說的麻煩,是指要說服受訪者,遠比以前難。

    「被採訪」聽起來就很麻煩

    為了寫書,我想採訪一個在台灣韓企做事的人。他爸媽跟我爸媽是認識三四十年的好朋友,還曾來我第一本書的分享會。我透過爸媽去詢問可否採訪,被委婉拒絕;要來他的電話,傳簡訊跟他解釋書的大綱,沒有回音。只是再透過爸媽傳達「最近韓國總部有些新聞,所以不方便接受採訪」。我也沒再堅持,否則只是讓人為難。
    是我說服能力不足,用了採訪這個字嚇到人。但也的確,我遇到很多受訪者,都怕被認出來,或是怕講出關鍵數字會為自己帶來麻煩。所以我的採訪筆記,常會出現這個三個字的註記「不要寫」。
    以往我寫的都是綜合式的文章,從SOSreader這個在韓國職場打拚的台灣人專題,才開始寫人物專訪。以KKDAY韓國分社長這篇來說,我採訪怡穎時,正好是創投在考慮投資他們公司的關鍵時刻,事關上億台幣,我跟他吃飯時,他其實連公司名稱都不想被寫出來。
    但跟他聊了一陣子,我覺得他的精彩人生,不講公司名字就會少了一大塊。於是他立刻幫我問老闆可否公開KKDAY的名字,而我也主動提出「稿子寫好之後,我會先給你看」,希望交換他的安心。
    (老實說,我遇過的所有受訪者都會很受寵若驚地回我「不用啦,你不用給我看」,然後瞬間安心下來侃侃而談)(怡穎那篇他有請執行長陳明明看,一個字都沒說要改,還說「讓我想起剛創業時的熱血」)

    先看稿子,是審稿嗎?

    這次事件裡,UDN的某員工說:
    今天假如是總統府說要先審稿才能刊登,那叫做總統文告不是新聞。今天如果囧星人要求審稿才能刊登,那叫業配文或廣告。
    好,大眾媒體靠點閱率換現金,換來的現金支撐了這間公司,讓記者可以領固定薪水,還有假可以請。
    那UDN這篇人物專訪,給囧星人帶來的是什麼?他花了時間接受訪問(他可沒「 死薪水」可領),然後文章刊出之後,換來的是粉絲對他的不理解。
    UDN可能認為,我給你的是媒體曝光度,這已經很多、很值得了。我幹嘛還要給你業配文等級的服務?
    但今天這篇專訪,帶給囧星人的負面影響,大過媒體露出的價值。他身為KOL,用內容吸引認同,再用認同去賺錢。這篇專訪卻讓他的某些支持者覺得被打臉。
    「審稿」這個字聽起來有種上對下的階級感,但我覺得做人物專訪,又不是社會新聞在報導犯罪事件,你先讓受訪者知道稿子的呈現角度,他才不會有這種刊登之後被擺了一道的傻眼感啊。
    而且我們也知道,有時候一些想法經過講出口、修正、琢磨,才會最貼近自己心中的原意。我個人覺得在這一種人物專訪上,給對方看初稿,並不會是什麼滔天大錯。
    但記者跟受訪者都必須守住一條線︰改稿應該是修正,而不是修圖。
    實務上怎麼執行,那就是記者和受訪者彼此的談判功力跟信賴度了。

    大眾媒體&自媒體差異

    我有時做著採訪寫稿的工作(久沒更新的作品集),有時當的是受訪者的角色,一邊經營小小的粉絲頁。在大眾媒體和自媒體之間來回,兩邊心情都摸到一點。我覺得,大眾媒體的工作人員,心中那份第四權、守門人的自傲,應該是拿來要求自己,而不是要求別人;而擁有大群follower的自媒體個人,則要有自己是公眾人物的認知,同溫層總是會被撞破的。
    大眾媒體是大公司,有錢、有資源、分工的人多。而KOL是個人,有溫度、有人情味、讓讀者更能同心同情。
    大眾媒體,幫自媒體往大眾灑。而自媒體,則幫大眾媒體往小眾鑽。應該要兩方互相理解互讓,沒有誰比誰高高在上。
    我覺得最莫名的是,UDN願景工程的年度主題,是世代共好。怎麼搞到現在變世代大吵呢?
    如果你對這事件有興趣,我覺得可以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