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你不是阿宅,你可能也聽過「初音只是個軟體」這句能惹怒阿宅的玩笑,或者你也揶揄過這件事。然而今日 AI 與影像技術正蓬勃發展,如今的虛擬角色真的不再是軟體,或許將成為下一個世代與許多人共渡餘生的對象。 陪伴經濟的本質 如果以台灣為例,今日的世界一如電影 FIGHT CLUB 的名言: 我們沒有世界大戰、經濟恐慌。 我們的戰爭是心靈的戰爭,恐慌的是自己的生活。 這是一個價值矛盾的年代,階級很死,生活的必需品很貴,但過去被視為奢侈品的娛樂卻異常便宜,ㄧ支手機,不用太多錢,每天不出門也能享受到遠超過自己壽命的媒體娛樂。 舒適的日常與無法改變的社會現狀,造就了巨大的空虛無力感,當活著只是打發時間,我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寂寞,於是陪伴經濟應運而生。 每個人的寂寞無法量化衡量,但可以肯定的是寂寞是世界共通的情感。 追逐真人或虛擬角色,本質上沒有太大的分別。就算是真人,粉絲看到的仍然是包裝出來的形象與面孔。愛上一株植物、一條狗,或是遠在螢幕另一頭的直播主,都只是期望心上的洞能暫時被填滿。 這些事物跟ㄧ位真實伴侶最大的區別,在於你暫時享受了他們給予的陪伴或療癒,但不用付出太多,不用跟對方溝通;不用分擔情緒、責任;更不用與他人共享你安然自得的獨居生活。 主觀的真實就是你的真實 過去我們認為照片可以當作鐵證,PS 與修圖 APP 誕生後照片便不再讓人信任。今天 Deep Fake 技術、AR/VR 已在風口之上,影像也不再是守護真實的聖殿。 你知道臉書的 Chat Bot 是廠商預設的聊天機器人,但你怎麼知道你 LINE 上面的好友真的還活著?語氣可以學習,圖片可以偽造,自然到一般人根本不會產生懷疑。 影集<黑鏡>最著名的其中一集,便是一位妻子試圖讓亡夫透過演算法重生,再現了聊天的文字風格、說話的聲音,最後甚至買了一具能客製成丈夫外貌的 AI 義體。 曾經有款熱門手機遊戲 Life Line ,玩家收到來自遙遠宇宙的訊息,透過對話鼓勵、幫助另一頭的太空人在陌生星球上探險,就像真的跟陌生的朋友傳訊息一樣。 我們所熟知的現實世界,早就充斥許多足夠蒙蔽感官的技術,未來也只會更加成熟。只要你相信,確實能包裝出一層難以辨別的假象。客觀的真實世界一點也不重要,你主觀的現實就是你的真實。 最重要的是,對許多人來說, 殘酷的真相是,真實世界對他們一點也不友善 有人從出生到成年都難以跟他人建立親密羈絆,有人原本美好的關係因為外在因素瞬間變成了傷害,有人厭惡無法自行選擇的人際網路。如果現實一點也不值得留戀,那擁抱虛擬的美好又有甚麼錯? 不滅也不黑,虛擬陪伴的優勢 回到我們的主題,虛擬陪伴。如果真人的優勢是真實,那虛擬角色的優勢就是永生、去中心化與客製化,且如上述所說,真實與否沒有那麼重要 【永遠的形象】 一如我曾經在課金手遊的文章中解釋過,為甚麼人們願意為了虛擬的角色投入大量金錢。因為這是一個幻滅的時代,網路每天都有藝人會黑,權威會倒,只有虛擬的角色設定永恆不變,不會背叛人們的期待。只要有人願意支持,理論上虛擬角色的生命是永恆的。 【去中心化】 以初音未來為例,初音一開始確實只是編曲軟體的擬人設定,但隨著各種二次創作的誕生,以及統稱 VOCALOID 編曲家們的努力,初音的人格與形象也被建立的更加立體。優秀的粉絲作曲更可能會被收錄進 CD,或是在初音的立體投影演唱會上演唱,最終由大眾成就了這位代表性的虛擬偶像。 這些二次創作最終會成為初音這個巨大 IP 的一部分,也讓虛擬角色成為個性更豐富的存在。官方公司僅提供技術的的實現,粉絲們對偶像的期望才是偶像形象的操刀者。 這些期望就是角色的一切,他屬於每個愛他的人共有,不像真人的背後有他真正的私生活或偏好 理解虛擬陪伴的魅力,你就能同理數萬人對著摸不到的偶像揮舞螢光棒其實一點也不荒謬。 【客製化】 比起真人只能有一個,虛擬角色一旦建立, 大量複製與客製化即成為可能。 公開的虛擬角色能夠有官方個性設定,但同時可以是你的貼身助理、甚至是情人。銀翼殺手中主角 K 的 AI 情人嬌伊(Joi),出廠時即擁有基本的個性與設置,但又能隨著擁有者的喜好或思考客製化成完美情人,從外觀到心裡,打造最好的陪伴體驗。 有人可能會反駁,虛擬的陪伴終究無法提供真實的觸感與溫度,但這一點也不是問題。如同銀翼殺手中 K 找來一位真實的女性,讓 Joi 投影在她身上以達成兩人的交歡。只要人類想,就會去追求相對應的解決方法,有需求就有供給。 「人類要滅亡了」只是無謂的恐嚇 我必須老實說,許多人並不覺得人類繼續繁衍是個好主意,在現實的社會環境下(尤其是亞洲社會),許多年輕人對傳統的幸福定義甚至感到反感。 養育小孩痛苦大過於看他成長的喜悅,結婚的責任重過於在一起的快樂, 家庭聚會是麻煩的應酬,照顧長輩是讓人兩難的義務。 只要嘗試跨過倫理上的那一點不適感,虛擬陪伴個人化、無須負擔責任的愉悅,恐怕比真實世界好上許多。 當然,這篇文章並不是想要逼迫任何人放棄真實的聯結,我自己都還熱愛著現實中的伴侶、朋友、家人。只是今天已經有廠商推出虛擬女友生活助理,也有虛擬 YouTuber 經營的頻道,我希望大家能正視這樣的未來正在接近,而且比你想像中來得更快。 比起反對、嘲諷、批評,我們更應該思索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意義或更多應用可能。 比如近日多倫多發生的箱型車屠殺慘案,嫌犯自稱為「非自願單身者」,想向這個無法滿足他單方面慾求的社會報復。如果虛擬陪伴能被人們視為正常的關係,是否能緩解這種極端的求偶焦慮? 隨著全球少子化浪潮,新世代的扶養壓力將更加嚴重,虛擬陪伴不只專屬於個人伴侶的層次,也可能是未來高齡照護或家庭關係組成的一部分。 如同上面提到的黑鏡影集,如果人對於活著的認知,只是ㄧ串可以被分析的文字、聲音、以及外觀形象,那麼我們應該接受親友的逝去?還是透過 AI 延續他們的存在,讓我們自己好過一點? 這些問題目前還沒有明確方向,但時間很快會給出答案。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可以為幫我按個喜歡,地方的肥宅需要被愛才能翩翩起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