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4|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世界上最致命的動物:蚊子

    家蚊亞科的 Culiseta longiareolata。圖片來源:Wikipedia
    每年殺死最多人的生物是什麼?如果你猜是鯊魚、毒蛇或人類,那你就錯了!根據比爾‧蓋茲的部落格[1],最致命的動物是蚊子!每年有超過七十二萬五千人死於蚊子的「毒口」,其中光是瘧疾(由蚊子傳染的疾病)就有六十萬人。除了瘧疾以外,蚊子還傳染登革熱、黃熱病、茲卡病毒、腦炎等。
    蚊子是雙翅目蚊科的昆蟲,全世界約有三千五百種。蚊科又分為兩個亞科:瘧蚊亞科與家蚊亞科(原先分在蚊科之下的巨蚊亞科,已被重新歸屬於家蚊亞科之下的一個族)。瘧蚊亞科下的瘧蚊屬約有四百三十種,其中約四十種與傳播瘧疾有關,最著名的應該是包括了七種型態上極難辨認的種類的甘比亞瘧蚊(A. gambiae),牠們是惡性瘧的媒介;家蚊亞科則共有108個屬、三千多種,重要的有斑蚊屬、家蚊屬及沼蚊屬。台灣的蚊子有十六種屬於瘧蚊亞科,一百一十多種屬於家蚊亞科[2]。
    蚊子是完全變態的昆蟲,也就是說,蚊子從卵到成蟲要經歷四個階段:產在水中的卵會先孵化成水生的幼蟲(孑孓)、然後化蛹,再羽化為成蟲。中間的卵、幼蟲、蛹這三個階段,如果遇到不利的環境變化(如忽然變冷或水乾掉),牠們可以進入長達數個月的滯育期,直到環境適合為止。如果沒有被人類打死的話,瘧蚊屬(Anopheles)大約可活21-28天[3];一般來說雌蚊因為要吸血,被打死的機會多,所以壽命比雄蚊短。為什麼蚊子要吸血呢?其實蚊子吸血主要是為了提供養分給牠們的後代。雌蚊在交配後,為了得到足夠的養分來培育卵才會開始吸血;在這之前,不論雄蚊或雌蚊都只需要吸食花蜜與果實汁液喔!
    以蚊子為媒介的疾病—尤其是瘧疾—對人類歷史的影響很大。死於瘧疾的名人包括了建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356BC-323BC)[4],以及砍了英國國王查理一世的頭的克倫威爾(Oliver Cromwell,1599-1658)。在1874年的「牡丹社事件」中,因為五十四名琉球的船員在1871年遭到台灣原住民殺害,日本在向清廷抗議無效後,便派了5,990名特遣軍來台灣。沒想到最後派來的軍隊竟然有561人死於瘧疾,卻只有25人受傷、二十多人戰死[5];連天主教教廷都曾因為羅馬瘧疾大流行,在1309年不得不從梵諦岡搬到法國的亞維農68年[6],瘧疾真的是可怕極了!台灣在二十世紀初,瘧疾是排名第一的死亡原因,每年約有一萬人死於瘧疾;即使到了1942年,每年也有將近六千人死於瘧疾。十七、十八世紀原產於非洲的黃熱病藉由中南美洲的蚊子之口在當地橫行霸道,也間接造成不可一世的拿破崙放棄法國在美洲的經營,甚至連拿破崙的妹夫黎克勒都無法倖免於難[7]!而從2015年開始在巴西大流行並快速散播至全世界、以埃及斑蚊為媒介的茲卡病毒,則已經造成至少2,500個新生兒罹患小腦症[8]。
    蚊子這麼可怕,為什麼世界上要有牠們呢?為什麼不能直接把蚊子全部殺光呢?那可不行喔!雖然有些蚊子會散播疾病,但也有許多蚊子擔負起生態上重要的角色。如生長在北半球的蟲媒花北方小澤蘭(Platanthera obtusata)就是以登革熱的病媒蚊「白線斑蚊」作為授粉的媒介昆蟲[9]。在澳洲,由於早期引進的野兔大量繁殖,造成土地破壞、許多農場破產後,澳洲政府不得不在1950年代引進了兔黏液腫瘤病毒來消滅牠們;而協助這病毒散播的小幫手,也正是當地的蚊子[10]。更不用提蚊子的成蟲與幼蟲(孑孓)也是許多鳥類、魚類的食物。比較特別的則是「巨蚊」--全世界約有八十種巨蚊,都屬於巨蚊屬;牠們可不是一般的蚊子喔!巨蚊的成蚊不吸血,而是在白天吸食花蜜,牠的幼蟲則以捕食其他蚊子的孑孓來討生活,所以巨蚊可是「益蟲」呢!台灣共有兩種巨蚊[11],所以下次看到大蚊子的時候,千萬別動手打牠!
    雖然巨蚊不會叮我們,但大部分的蚊子在人類出現的時候,還是會想要享用一下「人血大餐」的;雖然世界上不能沒有蚊子,但是蚊子在台灣是登革熱、腦炎的媒介,那麼在日常生活中,要怎麼避免被蚊子叮咬呢?根據2015年加州理工學院的研究發現,蚊子尋找目標的方法是先發現二氧化碳(我們的呼氣),接著便會開始往上風處飛行,尋找更多的二氧化碳。但是,當牠們在追蹤二氧化碳的痕跡時,半路上若出現了高對比的物體時(如穿深色衣物的人),即使物體附近的二氧化碳濃度並不高,蚊子還是會降落在這個物體上[12]!所以,要避免被蚊蟲咬,除了居家要注意清理積水容器不讓蚊子滋生以外,出門時衣服最好穿淺色的,也可以降低被叮咬的機率喔!
    (本文刊登於2018年幼獅少年五月號)
    參考文獻:
    [1] Bill Gates. 2014. The Deadliest Animal in the World. Gatesnotes. (https://www.gatesnotes.com/Health/Most-Lethal-Animal-Mosquito-Week)
    [2] 連秀美。2007。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遠流。ISBN 9789573262220。P.132。
    [3] 葛蘭姆‧班斯。2016。國家地理生命時間大百科。大石文化。ISBN 9789869268431。P.17。
    [4] 近年的研究,除了瘧疾以外,也有科學家認為可能是脊髓炎、西尼羅病毒、胰臟炎等疾病。
    [5] 連秀美。2007。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遠流。ISBN 9789573262220。P.95。
    [6] Toby Musgrave and Will Musgrave. 2003. An Empire of Plants: People and Plants That Changed the World. Cassell. ISBN: 9781844030200. P.157
    [7] 查理斯·絰克多·伊曼紐·黎克勒於1801年10月率領法國遠征軍赴海地,在當地感染黃熱病,於1802年11月2日病死。朱耀沂。2005。人蟲大戰:改寫人類歷史的蟲蟲危機。商周出版。ISBN 9861245308。P.156-7。
    [8] Sun, Lena H. (22 March 2016). "Zika: More than 2,500 babies born with microcephaly in Brazil, WHO predicts". Washington Post.
    [9] LAHONDÈRE, C.; VINAUGER, C.; OKUBO, R.; RIFFELL, J.A. 2016. What makes mosquitoes attracted to Platanthera orchids? Society for Integrative and Comparative Biology, 2016 Annual Meeting
    [10] 比提、埃力克。2007。為什麼不能把蚊子殺光:大自然對人類的秘密用途。貓頭鷹書房。ISBN 9789867001733。P.144
    [11] 連秀美。2007。蚊子博士連日清-抗瘧大師的傳奇一生。遠流。ISBN 9789573262220。P.132。
    [12] van Breugel et al., Mosquitoes Use Vision to Associate Odor Plumes with Thermal Targets, Current Biology (2015), http://dx.doi.org/10.1016/j.cub.2015.06.046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大學教師。 由寫科普開始,近年來轉到動物與植物的科學史。 專欄: 國語日報「原來作物有故事」(https://susan-plant-kingdom.blogspot.tw/) 幼獅少年「動物書房」(https://misc999.blogspot.tw/) CASE報科學「老葉的植物園」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