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跟三毛學流浪,不分世代不限年齡

讀了篇有趣的分析觀察--關於台灣讀者們的閱讀脾胃: 博客來揭曉華文作家榜 年輕人特愛她
大抵是分析最近一年(從2017年3月看到2018年3月)的讀者們「幾歲在讀誰?」。這份調查的取樣我想應該是主辦方從其銷售數字分析盤整得來, 是否就能絕對客觀代表各世代閱讀華文創作書籍讀者們真正的心之所向、我無從說起; 但從該排行榜上躍然於各年齡分層間的作家大名觀之思之, 其實頗為趣味。有些名字堪稱跨越世代超越時空, 可謂是老少咸宜, 幾歲讀他/她都不見怪。這種作家到底是憑藉怎樣的魅力打破世代藩籬、擄獲所有讀者群的眼與心? 實在值得深入思索。
其中最令我有感的, 是三毛。
三毛, 算是我這一代人(70年代末出生、成長於80年代、在90年代走過青春、21世紀後步入社會然後漸漸迎向人生中場)所熟悉與最著迷的作家嗎? 似乎不能算是。可能是長我10多歲的叔叔阿姨輩在他們青春年少時會熟知與捧讀的吧。但, 這樣的我, 卻不能不同意: 要是這份觀察有調查到我、又假如這觀察的調查方式是問卷投票、我很可能會投給三毛一票吧。
我不是從閱讀三毛的書認識三毛的--即使她是作家出身且著作等身、而我小時候也曾在叔叔的書櫃上瞥見過她那本赫赫有名的《撒哈拉的故事》。我其實是先從聽一首名為《橄欖樹》的歌、好奇是何方神聖能寫出意境如此美而悵然的歌詞? 進而找出「作詞人」三毛的名字、才開始讀三毛寫的書 (但她的書好多本呀, 至今仍未全數讀過)。
三毛寫作如行雲流水、用字遣詞算是平易近人的, 可能因此特別順暢好讀。雖然那字字句句只是白紙黑字地靜靜印在紙頁上, 沒有穿插動態影音, 讀起來卻彷彿像是她本人化身成一千零一夜裡的女主人公山魯佐德、親身湊在自己耳畔滔滔不絕地說著她那些之於我宛如天方夜譚一般的遭遇與見聞。簡言之就是臨場感十足。我不必親身去撒哈拉沙漠走一遭、讀著她筆下的撒哈拉記事、卻隱約可以嗅到滾滾風沙中灼熱又乾燥的氣味。儘管在她仍在世時或在她離世多年以後, 仍時有一些質疑她故事真實性的評論文章出現; 可在我心中, 三毛筆下的世界, 不論寫的是哪一國哪一城什麼人什麼事, 都「真的」很容易使人印象深刻、腦海充滿畫面、甚至為之動容。
在博客來這份作家分齡榜之中, 三毛的名字出現在「23-29歲」與「30-39歲」之中, 與這兩個年齡層所偏愛的楊富閔、張西、陳雪、吳明益... 等在世且尚不算老的作家排排站, 實在是一個足堪玩味的畫面。反觀張大春、龍應台、蔣勳、郭強生... 都還不在這兩個分齡層裡頭、而是被列在40歲以上的幾個熟齡分眾之中--我想, 也許是因為這幾位作家最近一年內著書的內容體裁, 較貼近中高齡讀者的興趣與心境吧。三毛那貌似與生俱來、天命一般的流浪體質與靈魂, 以及她生前在其人生最青春、最菁華的階段身體力行、劍及履及走出來的一段段奇異流浪經歷, 與年輕、輕熟世代內心對於走出舒適圈、想勇敢闖蕩世界的好奇與渴望, 恰好可以作出呼應、形同一種召喚; 再說, 嚴格講起來, 以48歲之齡驟然辭世的三毛, 她的人生根本就沒有真正而徹底地「老」過呀。如此去想, 三毛能夠超時空、跨世代地抓住23-39歲讀者的眼球與心, 這個乍看有點令人跌破眼鏡的意外結果, 似乎也就不難聯想、相對容易理解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把追過的劇、讀過的書、看過的電影,筆記起來。 非典型的評論--以絕對負責、絕對主觀的角度與態度, 盡情、盡量地理性書寫。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