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18/08/15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孔雀〉的魔幻寫實小宇宙失控心得

從〈媽媽的遙控器〉到〈茉莉的最後一天〉,公視《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都是重磅出擊,每一集都在談母親與兒女的愛恨交纏。但是來到《孔雀》,風向驟轉,開始談造就親子問題的背後兇手──大環境的貧富階級差異。
《孔雀》的原著小說是《私的迷思》,原著裡面只有巧藝有名字,劇本改編之後,全家人都有了名字,性格面目都清晰:愛穿花襯衫買樂透的爸爸劉景輝開計程車,媽媽方美琪是茶園女兒兼快炒店員工,弟弟劉巧新一心一意想讀體育班,女兒劉巧藝則在私立貴族學校的同儕壓力中掙扎求生。
公視〈孔雀〉影片截圖;取自Netflix畫面
整部戲超級芭樂,從孔雀會講話實現願望、到私立學校用X光機掃描檢查學生書包,荒謬失控的設定反而鬆開了前幾集在現實與科幻設定的拉扯,進入吾鄉吾土鬼神橫行慾望爆炸的當代魔幻寫實之中。
簡單說,《孔雀》看起來超白癡,但是認真分析起來,這一集最寫實了啦。

從垃圾袋看貧富階級

《孔雀》的美術設定非常瑰麗,裡面有很多讓人會心一笑的象徵小物件,比方說俗艷的招財神、招財貓、水晶珠簾、鉤針毛線坐墊、快炒店的幽暗燈光等等,與籠子中的孔雀羽毛應和;相對於之前茉莉、小偉等有錢人家裝潢的極簡品味,巧藝家色彩飽和度根本爆炸。
而通過成功的美術設定,我們得以召回那個台灣經濟起飛、追求富裕、夢想成功的時代氛圍。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成功的人成功了,失敗的人走入底層,仍繼續夢想生活有翻轉的可能。
美術設定深沉的點出了這部戲的重心──我們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只是為了讓自己讓下一代過更好的生活,沒有甚麼高調子理想、沒有甚麼是非對錯,社會就是這麼現實,窮人就是甚麼都倒楣不順、連垃圾專用塑膠袋都必須節省下來、把家用垃圾偷偷拿去倒在公用垃圾桶。沒有公德心嗎?對,超級沒有公德心,可是當公德心與貧富有了掛勾,當一個城市不去思考其他減塑環保資源分類的方案,而是推出垃圾專用塑膠袋這種虛有名目的措施,對於小老百姓來說,徒增負擔而已。
偷倒垃圾的爸爸
前幾集的劇情,不管是茉莉還是小偉,他們不必煩惱垃圾,因為住在高級住宅,自有管理員可以收垃圾。如果可以有錢,住在高級住宅、不用為了省個幾塊錢還要偷偷摸摸倒垃圾,能夠過上舒適的生活,多好啊!
看到這一集,就可以看出公視這個系列的單元劇非常緻密,從親子慢慢拓散出去談大環境的問題,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非常嚴重,而且貧富差距確實影響全國民的幸福感。
一個成功的社會應該是要讓所有人都感覺幸福、受到尊重,不論你是當醫生,還是開計程車,不論你是住帝寶還是住快要被都更的社子島,都應該要能夠幸福、安全、對自己的工作驕傲、並且受到保障、受到尊重。可惜這裡不是,這裡追求的是我的位階比你高,那我就要看不起你、我可以踩踏你,而且不管我怎麼想啦,其實整個社會都在鼓勵這種階級壓迫的文化。
媽媽方美琪因為自己學歷不好,在工作上受到嚴重壓迫(本來能升店長被學歷好的空降搶走),所以拚死拚活也要把孩子送去私校,期待孩子未來不必跟自己一樣受氣。只要站上更高一階、人生就更有希望,因為貧窮是可恥的,就算我們催眠自己貧窮不可恥,社會還是會用貧窮打擊你,提醒你自己有多可恥、多沒用、多麼不配活在這個城市。
這段經歷媽媽講了幾百次,爸爸和兒子都會背了
劉巧藝一家子這種不上不下、到處潰堤補丁的景況,可以視為是台灣中下階層的隱喻。
台灣社會自有一套階級的標準,高標準是給高級人用的,低標準是給低級人用的。可是最奇妙的是,沒有「全部人都適用、都感覺舒適快樂」的標準,沒有這種東西。試想,活在這種對立氛圍裡,孩子要怎麼不失控?

孔雀是虛榮的符號,不過虛榮打哪來的?

巧藝家庭成員的性格設定為純樸、善良、有點搞笑、想法單純。在這種家庭中成長的孩子,當她進入私校,驚覺自己的出身背景與同學是如此不同,這時虛榮才有了成立的契機。
虛榮其實是人心裡的一種補償機制,為了不要讓自己太過痛苦受傷,虛榮可以假裝自己是另一個人,而青春期的人類最需要與同儕互動,建立自我認同,這時候去批判巧藝愛慕虛榮並不實際,導演巧妙的把原著裡面的手工禮物卡片強化,讓同學驚呼這精緻的手工紙雕到底哪裡可以買到?巧藝用她的能力去交換認同,但是她的能力也只能「假裝」到這種程度,當她與同學友情升溫,差異就會越來越明顯。
大家的禮物都是比貴比難買的,收到巧藝禮物的同學第一反應也是「哪裡可以買」
幹嘛要繼續跟有錢人交朋友啊?可是,全校都是有錢人欸,沒得選啊。
因為同學都在比有錢的,便當只有超商御飯團的巧藝一個人躲起來吃午餐
不然不要交朋友、只要自我封閉唸書就好?可是,現在多元入學繁星甚麼的,都要求在校社團表現、幹部表現、比賽與人際互動欸,那些都算加分欸,只拚學科好沒有用的說,你得把自己活成一隻花蝴蝶,才能在詭譎的升學遊戲中脫穎而出。
台灣教改再怎麼改,都改不過劇烈拉開的貧富差距,自然動不了升學主義半根毫毛,當貧窮家庭繼續被壓榨、眼睜睜看著有錢人開跑車炫富、連丟個垃圾都要提醒自己家有多窮、多卑微,你說,哪個家長這麼清高,膽敢不甩升學主義?
教改錯誤之處,在於教改以為錯的是學校,結果不是,錯的是國家政策。當房價物價節節升高、人連居住權利都欠缺,再來呼籲家長孩子要快樂學習、人要自由發展、念第一志願沒有比較好,每間學校都是平等的,欸騙鬼喔,如果每間學校都平等,那孔雀就會說人話了。
欸孔雀還真的說人話耶。

等一下,為什麼最後犧牲的又是媽媽?

我喜歡《孔雀》的家庭設定,這部戲是全系列單元劇中,爸爸形象最完整鮮明又正面的,劉景輝的花襯衫好可愛,在陽台乖乖晾衣服的形象好性感。
同樣為孩子著想,劉景輝性格比較被動、服從,相對於快人快語主導性強的媽媽,爸爸總是唯唯諾諾的。會做家事、負責帶小孩上學這一點也顛覆了過去每一集的男主人形象,媽媽方美琪反而是在外面拚命賺錢、手機都不接的職業強人,雖然兩個人都賺不了多少錢,這樁婚姻確實是全系列單元劇中,最幸福的一對。
發現女兒怪怪的,爸爸說出他單純的願望
但是不管性別革命如何顛覆,媽媽仍然承受了太多壓力,或許是男性過往教養方式與女性太過不同,不管我們多麼努力達成兩性的工作權平等,家庭事務中,女性永遠還是付出太多。方美琪在劇中執迷不悟,覺得可以把女兒推上台大就可以階級翻身,就算女兒(暫時)變孔雀也無所謂,該說是愚蠢、還是媽媽才真正洞悉社會求生的真諦呢?
這真的沒有答案。
如果女兒考不上大學而一生貧賤婚姻不順,她會不會怨父母當初沒錢讓她出國比賽?如果兒子因為念了體育班而考不上大學,還混了幫派,她要如何原諒自己?
人生太多如果了,台灣是一個沒有社會安全機制的高風險社會,我們繳的稅沒有辦法保障自己在失去工作能力、遭遇災禍時能有所緩衝、能衣食無虞,我們活在恐懼之中:恐懼運氣不好,恐懼失業、怕病怕死,因為任何一次的運氣不好,可能都會把全家拖下水。
而媽媽怕甚麼?怕的就是孩子運氣不好,她會老會死,沒有能力提供孩子東山再起的機會,只能把孩子盡力推上去,讓他們晉級比較安全、比較有靠山的上流階級,萬一孩子未來怎麼了,至少嫁個有錢丈夫人生比較寬裕,不要像他們夫妻倆同時失業就一無所有。
爸爸的吐槽
媽媽的反吐
我們不斷的在媒體中鼓吹英雄、不斷造神,媽媽是神、媽媽可以承擔一切、媽媽最勇敢、媽媽最有耐心最溫柔。可是,個人力量不足以支持結構崩壞,媽媽過勞是社會共業,連這麼性別平等的劇情設定,最後付出最大代價的都是媽媽,媽媽真的真的好可憐。
不要再檢討媽媽了,檢討一下自己,在逼死媽媽的連環設定中,我們各自佔了甚麼角色?
媽媽本來要砍了孔雀,但是被孔雀嘴到崩潰……


好der,又到了歡樂的工商服務時間。《孔雀》不只是親子劇,同時也讓我們一窺台灣都市生活的種種層面,令我想到林蔚昀自波蘭帶著孩子返台後,以母親身分重新觀察故鄉的社會筆記《回家好難》,我覺得不管是不是媽媽,在台灣生活真的好難啊。

延伸閱讀: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