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我就要成為像你一樣的人了。
那些曾經對父母親說過或想過「絕對不要像你一樣!」的小孩子,都長成與父母不一樣的大人了嗎?
從黑濛濛看不清臉的鏡頭開始,讓我一度錯以為是懸疑或鬼片,其實電影中多處的處理方式的確容易讓人錯覺是鬼片,印象讓人最深刻的莫過於在四面牆隔起來的陽台,主角抬頭看天,聆聽水聲的鏡頭幾乎讓人以為有什麼可怕的東西要出現(也因為本人比較膽小)或是誤把它看作即將揭開什麼的鋪陳,結果總是讓人白白地緊張後落空。
我不會說我喜歡這樣的方式,也許這是導演的小小巧思,呼應主角們的確自溺,沉溺於過往、回憶,好像有很多故事該說出來,但仍是選擇沉默地過活,那樣的囚困感非常深沉。這是一部很有耐心的電影,一步一步的帶觀眾這裡走走,那裏走走,走過破碎回憶中最鮮明的部分。
個人最喜歡的部分大概是黃仲崑用演技與姿態撐起的一個壓抑浪子的惆悵。發現自己身上有與漂泊父親相似的部分,想離開小鎮去更寬闊的地方,然而又一直不斷地抗拒著走上那條拋家棄子的路,在知道自己生病後才再次提起勇氣追尋父親。在過程中兒子也坦白他的不安,也帶領觀眾看到世代重疊的部分。
不得不來提一下兒子。我認為他是整部電影裡最跳出的一個角色,不同於隱忍又無奈的電影基調,他非常溫柔、溫暖,適時表達對父親的愛、坦白自己的不安。甚至在父親這麼不堪的死亡後留下無情的遺言後還立刻覺得那是在包裹對自己的深情。非常體諒想當浪子卻當不成的父親。真的要說,哪來這麼好的兒子!?
最大的謎題就是叫做Newman的香港外甥。他的出現會讓人一直思索安排這個角色的用意。然後一步一步地,好像在暗示他是主角跟舊情人的兒子(毓琴對他的態度感覺耐人尋味、與主角一樣搭訕代表年輕毓琴的台北女孩)。有兩個最大的線索,是舊情人毓琴稱他Van(范),再來是竟然讓這個角色經歷與主角同樣的視角,也就是在陽台上像演鬼片一樣被特寫。有了這個好像還沒明說的世紀之謎(?),就讓人更覺得也許毓琴當初所惹下的麻煩就是這個藏兒子事件了(亂說)電影或文學最迷人的地方還是在隱晦之處呢。
真的沒辦法喜歡上這部電影,有共鳴的地方幾乎沒有,唯一會被打到的只有黃仲崑的演技以及日本場景好美(喂)......,雖然很認同其中的用心,但在我看來很多處理方式都真的突兀,該含蓄的地方卻太過直白。中間播放插曲我真的瞬間出戲,不是很欣賞這種簡便的MV模式出現在電影裡,除非是非常貼合的。另外,其實用不著以旁白方式說出電影核心:那些未來都隱藏在過去裡(非原句)。從穿插以及整個故事的處理已經很明白告訴觀眾想要傳達的這個意涵,又再被提醒一次就會變成說教了。
但讓我很驚奇的是電影院觀眾的反應,出乎意料地非常會互動,蠻熱烈的。台灣電影還有這些人在我就很感動了。